基于听说成在读写浙江省桐乡市区中心学校钱伟强《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平时都按《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说的训练中,大部分学生不愿在课堂上开口说话,说话时缺乏自信,“我口不能表我心”;有的学生甚至一节课不出一句话。学生不愿张口,不敢张口,怎么能锻炼心理素质,让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呢?一、以读为本,积累语言(1)朗读法抽点时间朗读,这是写作的代价;在预习课文时,抽小小组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不管你举不举手,都得读,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每人都有锻炼机会。在讲读课文中,也可抽小小组优美段落,比谁读得美。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外,更应推荐一些引起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或学生自己的作文习作。进行朗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内容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发音能力等。坚持朗读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语感,情感感知能力和说话能力。平时,预习课文或看课外书时,要求学生做到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大声朗读是克服畏惧心理的最好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朗读心理压力小,放得开,畏惧心理就会慢慢消失。这样逐步让学生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小书迷们阅读了大量的童话故事,还阅读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科技、历史、名著等书籍。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说起话来准确流利。、(2)熟读成诵法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背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再要求学生背一些古诗词及《日有所诵》中经典的诗句。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平时,在班队课或晨会课上,多举行一些朗诵比赛。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二、故事起步,提高兴趣(1)故事引入法选点故事讲读,这是写作的源泉。学对听故事、讲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开故事会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好的训练方式。因此,我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开始要求学生每天给家人讲一个故事或完整叙述一件事情,并要求家长在每天的读书卡上做出评价。一段时间后,我又利用每周的队会和阅读课,让学生进行故事演讲比赛,评选出故事大王,把照片张贴在教室的明星阵地上。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这为学生铺设了说话的台阶,学生找到了说话的依据,降低了说话的难度,也增强了说话的兴趣,学生便由不敢说变为争着说。这样,学生即重温了故事情节,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变得越来越敢说了。(2)复述法抽点时间复述,这是定作的秘诀。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课堂上遇到重点或难懂的内容时,我故意让几个中差生回忆:“刚才老师说什么了?”有时,几个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这时才如梦初醒。如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幻灯片,然后请同学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复述是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在机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选择生动的童话故事、成语典故,生活常识为其主要内容,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既能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如我教了《七颗钻石》后,课堂上让几个学生进行复述,回家作业就是有声有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把讲的结果通过家校联系本反馈给老师。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三、情境创设,激发欲望(1)描述法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里没有现成的练习材料,而要求学生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学习《燕子》前,让学生说说“春天的景物”,先让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比如,学习《检阅》时,看着图片,说说博莱克在检阅时的表现,他心里会想些什么?透过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博莱克当时的内心世界。很多课文中都有插图,课堂上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先看再想后说,然后和文中的描写对比一下,自己什么地方没说好,再说一遍,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2)表演法表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其方法是:①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课文。②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③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谁最能准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如学了课文《绝招》,分小组表演三胖、二福、小柱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再说说自己有什么绝招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④也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这种训练法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如学了《西门豹》,可以分角色演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也可以一个人演他们的对话。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3)三分钟演讲我在班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说话的信心和习惯,锻炼学生独立发言的胆识。每堂语文课前,按座位顺序每次轮流两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两分钟左右的说话训练,可以朗读已学课文,朗读自己的“佳作”,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有时朗读我给他们临时提供的材料。重点是训练学生上台说话的胆量,大声说话的习惯,以及上台说话的正确姿势,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朗读兴趣。两位学生读完后,教师点评,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端正学生说话的态度。刚开始有的学生站在台上不停地摇晃,手也不知放什么地方,话还没讲完,就边说边跑下台,现在已经能安安稳稳站在台上,从从容容走下台;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有了说话的习惯和兴趣,大胆发发言已经成了学生上语文课的一种习惯。四、及时鼓励,树立信心教育,就是让人学会自信,通晓独立学习之径。自信心是孩子大胆说话的支柱,在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战胜胆怯的心理方法外,更注重创设宽松自由的说话空间,只有在轻松愉快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只有在老师亲切温和的鼓励中,学生才能充满自信,交谈自如,大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于举手发言的人,我总是适时地对他进行表扬,回答错时,我或者引导他回答完问题,或是请他人帮助回答,或是委婉地告诉他回答得不正确。决不生硬、粗暴地呵斥、批评。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发了他发言的积极性。结合我班学生每天自评规定,每天举手发言的要加分,两周一总结评出发言明星。这样,举手发言的人比以前多了许多。如今,我们班的课堂气氛不再是死气沉沉,已经比原先活跃了许多。相信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孩子们说得能力会越来越强,变得既敢说又会说。读着,读着,课文就简单了;写着,写着,作文就简单了。语言总在听说中成熟,语文总在读写中延伸。课堂的精彩基于听说成在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