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浅析***(工程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2010级)摘要:分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演变规律,诸多研究报告[1]显示,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已进入拐点期,是重大战略机遇期,因此对在20种安全生产事故分类中占据9种之多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主动计划干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数据统计法、文献法、举例法以及宏微观对比分析法对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发生规律做出了基本分析,希望有助于实现安全生产工作模式转变,使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从长期处于反复和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干预的状态,实现安全生产和GDP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拐点Theanalysisofhazardouschemicalsubstanceaccidentinourcountry***(************************)Abstract:Accordingtotheevolvementruleofsafetyproductioninourcountry,manystudies[1]showthatsafetyproductionaccidentinourcountryhasalreadyenteredaturningpoint,theimportantperiodofstrategicopportunities.Therefore,itisimportanttointerposehazardouschemicalsubstanceaccidentswhichrepresentaboutfiftypercentof20kindsofsafetyproductionaccidentsactively.Inthisarticle,hazardouschemicalsubstanceaccidentisanalyzedinvolvingcharacteristics,occurrenceregularity,throughthedatastatistics,literaturemateriallaw,exemplificationaswellasthemacrotomicrocontrastanalysis,withthepurposetohelptochangetheworkmodeofsafetyproduction,balancethesafetyproductionandGDP.Keywords:safetyproductionaccident;hazardouschemicalsubstanceaccident;turningpoint1.宏观分析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点(1)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多且后果严重根据我国30余年的统计资料说明,化工厂的火灾爆炸事故死亡人数占因工死亡总人数的13.8%,占第一位;中毒窒息事故致死人数为总人数的12%,占第二位,其它为高空坠落和触电,分别占三、四位。多数化学物品对人体有害,生产中由于设备密封不严,特别是在间歇操作中泄漏的情况很多,容易造成操作人员的急性和慢性中毒、据化工部门统计,因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气、氮氧化物、氨、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光气、氯化钡、氯气、甲烷、氯乙烯、磷、苯酚、砷化物等16种物质造成中毒、窒息的死亡人数占中毒死亡总人数的87.9%。而这些物质在一般化工厂中都是常见的。(2)正常生产时事故发生多1)正常生产活动时发生事故造成死亡的占因工死亡总数66.7%,而非正常生产活动时仅占12%。2)化工生产中有许多副反应生成,有些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有些则是在危险边缘如爆炸极限附近进行生产的,如乙烯制环氧烷、甲醇氧化制甲醛等,生产条件稍一波动就会发生严重事故。间歇生产更是如此;3)化工工艺中影响各种参数的干扰因素很多,设定的参数很容易发生偏移,而参数的偏移是事故的根源之一,即使在自动调节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失调或失控现象,人工调节更易发生事故;4)由于人的素质或人机工程设计欠佳,往往会造成误操作如看错仪表、开错阀门等。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中,人是通过控制台进行操作的,发生误操作的机会更多。(3)材质和加工缺陷以及腐蚀的特点化工厂的工艺设备一般都是在严酷的生产条件下运行的。腐蚀介质的作用、振动、压力波造成的疲劳、高低温度影响材质的性质等都是在安全方面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化工设备的破损与应力腐蚀裂纹有很大关系。设备材质受到制造时的残余应力、运转时拉伸应力的作用,在腐蚀的环境中就会产生裂纹并发展扩大,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压力波动、严寒天气就会引起脆性破裂,造成巨大的灾难性事故。制造化工设备时除了选择正确的材料外,还要求正确的加工方法,以焊接为例,如果焊缝不良或未经过热处理则会使焊区附近材料性能劣化,容易产生裂纹使设备破损。(4)事故的集中和多发化工生产常遇到事故多发的情况,给生产带来被动,化工装置中的许多关键设备、特别是高负荷的塔槽、压力容器、反应釜、经常开闭的阀门等,运转一定时间后,常会出现多发故障或集中发生故障的情况,这是由于设备进入到寿命周期的故障频发阶段。日本在70年代初期,石油化工、合成氨等工厂事故频繁发生,火灾爆炸恶性事故连续不断,经过三年努力采取安全措施才稳定下来。通过分析认为是50~60年代进口的设备已达到浴盆曲线的故障多发期,由此得出教训,即对待多发事故必须采取预防对策,加强设备检验、充实备品备件,及时更换使用到期的设备。2.微观分析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点(1)危化品事故具有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发生的特点有关部门做过专门的分析,危化品从生产到经营、运输、存储、使用、废弃的6个环节无一能从事故中幸免。运输环节的事故最多,占到了事故总数的41%,存储环节占37%,生产环节占24%。在废弃物处理中,由于危化品处理量增加,产生的事故也不在少数。即使是在这6个环节之外,也仍有危化品事故的记录。如2007年5月8日下午,新干县淦辉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缩合车间在检修过程中发生爆炸并引发火灾,事故造成3人下落不明,十几人受伤。(2)危化品事故具有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挥发的特点2007年8月28日下午,浙江海宁市区一家企业车间内存放的残余保险粉自燃引发火灾。保险粉化学名叫连二亚硫酸钠,又叫低亚硫酸钠,是一种强漂白剂,遇少量水或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分解发热,引起冒烟甚至燃烧并放出有毒的二氧化硫。高温高湿的夏季是危化品事故的高发期。因此,每年这个时候,各级安监、交通、海事等部门都会比平时更强调保障危化品的安全,通过开展各类专项行动,采取各种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来加以防范。(3)危化品事故具有连锁性的特点危化品绝大部分易燃易爆,危化品事故往往会形成碰撞损坏、泄漏、燃烧、爆炸、污染之间相互串联的后果。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之一。这次事故引发爆炸、着火、泄漏、污染,以至于松花江两岸无法正常供水,影响甚至波及到邻国。所以,一旦这类事故发生,现场附近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单位和设施,如煤气站、加油站、其他化工厂等,都要被当作重点保护对象,采取紧急措施加以防范。(4)危化品事故具有救援、救治难度大和后果严重的特点危化品一般都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千差万别的化学品性能增加了救援、救治工作的难度。因此,危化品救援常常是灭火、救人、消毒、人员疏散、检测等多种手段同时进行。最典型的就是2005年3月29日傍晚发生的山东省运载液氯的罐式半挂车在行至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时发生泄漏事故。那次事故造成29人死亡,456名村民和抢救人员中毒住院治疗,10500多名村民被迫疏散转移,大量家畜(家禽)、农作物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700多万元,京沪高速公路沐阳至宝应段交通中断20小时。当时当地整个政府的正常运作都被打乱,公安、消防、警察、卫生、检疫、社会团体等部门统统被调动起来。3.以拐点概念分析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展所谓的拐点,实际并不是某一个具体年或月的时点,而是整个观察期内,某一时间段上(3~5年)统计参数时间分布特征的趋势性改变。如人均GDP3000美元一般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折点[2~3]。对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安全生产发展历史沿革的比较研究表明,安全生产形势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4],而且其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就一般规律而言,工伤事故发生的风险频度可划分为4个阶段:由农业社会开始进入工业社会的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上升期;在工业化早期的高风险波动期(事故易发期);进入工业现代化后的事故风险平缓下降期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安全保障期。每个阶段期间内,死亡人数等伤亡事故指标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渐变态势,而在两个阶段之间,往往可发现突变迹象,即有拐点出现,这一现象在第二阶段转变为第三阶段之间最为显著。对2005—2008年我国1565起危险化学品事故总体分析得到月事故趋势线[5],如下图所示,可以发现全国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总量在3年时间内(2005年8月—2008年7月)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虽然在2007年1月到6月这段时间事故发生频率有上升趋势,但纵观2006年到2008年这段时期,总体为逐渐下降趋势,也即出现小拐点。4.分析危险化学品事故管理工作,促进安全生产事故管理模式转变上文分析2005年到2008年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发展趋势,事故发生频率下降与政府不断深入开展安全治理整顿、石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技术进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等不断健全有关。这也反映出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处于被动状态。即在事故出现多发趋势后,干预力度加大;在干预措施实施一定时期后,干预作用得到显现,事故多发趋势得以抑制。在事故减少这一现象的影响下,政府与企业的压力有所缓解,导致其干预力度可能会逐步减弱。随着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和生产活动总量增加等,安全生产对政策干预力度的客观需求应该增大,但由于届时现实干预力度不足,导致事故可能再次多发,从而形成了一种干预力度围绕事故形势走向而变化的被动反应型模式。实际上,按照这种干预模式,使生产安全事故高发成为加强政策干预的动力,而事故减少后也又成为减弱政策干预的诱因,使动力与目标在方向上可能相悖。总之,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长期处于反复和被动状态,在形势严峻和重特大事故频发压力下,不得不采取短期突击或强制高压等搞运动式的做法,依靠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和组织大检查等活动应付局面。为了改变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现状,在拐点期,需要采用主动计划型干预模式,这种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思想和风险管理理念[6],在事故出现多发趋势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制定系统性干预措施计划,通过风险分析等技术,对事故发生趋势进行预警,对政策干预效果进行模拟评估,从而对整个干预过程进行监控和修正,使各项干预的时机和力度及时有效,实现事故风险逐步减少;在事故减少后,仍然坚持对企业开展全面风险评估,在持续收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探求事故演变的统计学规律,考量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影响力,进一步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宏观趋势预警和政策干预模拟,以此为参考,制定超前的系统性干预措施,从而实施主动计划型宏观政策干预,避免出现巨大反复,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5.总结管中窥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转折点在于事故发生趋势的拐点,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于向着主动计划型干预模式发展,主动计划型干预模式的应用需要拐点的契机。参考文献:[1]王显政.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2]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人均GDP2000到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国内外经验比较[J].浙江经济,[3]曹云建.陈颀.人均GDP3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57):32~36[4]刘铁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J].现代职业安全,2003,(1):11~17[5]赵来军.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65-166[6]AnteroHonkasalo.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andenvironme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