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省晋中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理论虽然在近几个世纪来带来了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其仅仅将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忽略了分配、环境等其他重要因素,特别是没有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情况下,传统发展理论逐渐被摒弃,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虽然在21世纪初我国就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以指导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现象,很多地区对于如何评价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存在认识模糊,从而常常出现决策失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资源、环境问题已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循环经济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作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循环经济在晋中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点建议。1.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概述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后,可持续发展曰益成为理论和实践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正如HermanE.Dlay所说‘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人喜欢但没有人能够明确其含义的词”,“目前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WECD于1987年发表的锇们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观念认为“自然资源、空气、水源和土地的质量是一个国家世代相传的共有遗产。破坏资源环境禀赋以追求短斯的经济目标,这样做不仅会让现代人遭受惩罚,尤为严重的是,它还会殃及后人。”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考虑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世代利益,追求的是人类社会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1.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它强调在既有的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通过有效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这一增长过程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低于可再生资源再生的总量,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通过采用高效的技术来提高利用效率,人类活动所制造的废弃物也严格限制在环境能够吸纳的能力之内,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定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力及其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条件”。根据这一见解,国内学者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抽象为下述函数:SD(t)=N(t)+C(t)+/(t)式中,D(t)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N(t)、C(t)、/(t)分别代表资源的多样性与存量、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制度能力。资源的多样性与存量包括系统整体的承载能力、自然系统被认为活动改变的程度(这可用自然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后远离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程度来衡量)、自然系统被干扰后的自我恢复和维持的能力。发展的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基本素质(可以用公民的受教育人数和程度来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制度能力指能够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实施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在晋中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阶段,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在由量的转变到质的扩张的转变点上,加快发展并逐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振兴经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2.1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阶段性调整,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总量扩张阶段: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到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前,我们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主要依靠改革开放完成了国民经济由少到多的积累。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GDP总量看,1978年,全市11个县(区、市)GDP总量88988万元,平均GDP为8089.8万元,11个县(区、市)中仅有3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1992年,全市11个县(区、市)GDP总量达到401228万元,平均GDP为36475.3万元,是1978年的4.5倍(现价)。其中最高的为榆次区110176万元,最低的是榆社县9971万元,11个县(区、市)中有5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较1978年增加2个,分别是榆次区110176万元、太谷县38232万元、平遥县40317万元、灵石县38266万元和介休市58897万元。从反映经济实力的财政收入看,1978年,全市11个县(区、市)的财政总收入为12266万元,占到全市的78.5%,平均财政总收入为1115.1万元,财政总收入超过平均水平的仅有3个。1992年,全市11个县(区、市)的财政总收入为35146万元,占到全市的99.1%,平均财政总收入为3195.1万元,是1978年的2.87倍。财政总收入超过平均水平的有3个,与1978年持平,分别是榆次区11784万元、灵石县3202万元和介休市6109万元。(二)质量提升阶段:从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始,伴随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到2002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前,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变,在经济学意义上国民经济开始从多到好的飞跃。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GDP总量看,2002年,全市11个县(区、市)GDP总量184.0亿元,平均GDP为16.7亿元,是1992年的4.6倍(现价)。其中最高的为榆次区44.1亿元,最低的是和顺县5.5亿元,11个县(区、市)中有5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分别是榆次区44.1亿元、太谷县17.4亿元、平遥县20.0亿元、灵石县20.7亿元和介休市29.8亿元。从反映经济实力的财政收入看,2002年,全市11个县(区、市)的财政总收入为16.9亿元,占到全市的87.2%,平均财政总收入为1.5亿元,是1992年的4.8倍。财政总收入超过平均水平的有4个,分别是榆次区3.5亿元、平遥县1.52亿元、灵石县1.8亿元和介休市3.1亿元。(三)发展转型阶段:2002年11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进入从好到和谐的转型发展阶段,全市各县经济向速度快、效果好、特色浓、人民富迈进。一是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2003—201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2.9%,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区、市)有9个县(区、市)GDP实际增速高于全国水平,4个县(市)高于全市水平。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0%,2011年提高为49.5%,九年间提升8.5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区、市)有4个县(市)工业化进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较2002年增加1个,201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灵石县为67.1%,较2002年最高介休市的57.0%提高9.9个百分点,201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的祁县26.0%较2002年最低寿阳县的23.9%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工业转型加速,工业化水平有所提升。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0%,2013年提高为49.5%,十年间提升8.5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区、市)有4个县(市)工业化进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较2002年增加1个,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灵石县为67.1%,较2002年最高介休市的57.0%提高9.9个百分点,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的祁县26.0%较2002年最低寿阳县的23.9%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工业转型加速,工业化水平有所提升。三是特色产业快速壮大。各县依据自身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榆次区以经纬纺机、液压、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业、物流业获得快速发展;太谷的玛钢铸造、现代农业和祁县的玻璃器皿等产业不断壮大;介休、灵石的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延长;寿阳、昔阳、左权、和顺的煤炭资源整合后得以优化。四是人民获得更多实惠。2013年,全市11个县(区、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5.4元,比2002年增加4194元,是2002年的2.8倍,全市7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全市11个县(区、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12.8元,比2002年增加12838.2元,是2002年的3.7倍,全市6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2.2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晋中市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也逐渐显现。(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县(区、市)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与中部百强县(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东山、平川两大经济区域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发展不足仍是我市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本文使用2013年数据。)与中部百强县(市)对比。2013年,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县均地区生产总值173.59亿元,中部百强县(市)前十名县均地区生产总值380.4亿元,而我市的县均地区生产总值64.5亿元,发展较好的平川六县(区、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90.6亿元,东山五县平均地区生产总值33.2亿元,分别相当于中部百强县的37.2%、52.2%和19.1%。与全国百强县(市)对比。2013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407.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2.93亿元,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平川六(县、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90.6亿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2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5.86亿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25.6%。(二)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够强。我市各县(区、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省96县(市)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工业园区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快建设。2013年,全市11个县(区、市)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亿元,达到431.8亿元,平均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亿元,而2013年全省96个县(市)工业增加值平均水平为41.7亿元,我市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2.4亿元。全市主抓的晋中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安泰工业园、榆社化工园、中煤九鑫工业园、平遥工业新区、祁县经济开发区七大示范工业园涉及榆次、介休、榆社、灵石、平遥、祁县六个县(区、市)。2013年,六县(区、市)的七大园区共有326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6.7亿元。其中榆次工业园、安泰工业园、中煤九鑫工业园、祁县经济开发区、晋中开发区、榆社化工园、平遥工业新区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108.7亿元、79.4亿元、25.0亿元、23.6亿元、21.3亿元和14.8亿元。而全市102户煤炭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就达到563.2亿元,相当于七大园区总收入的1.4倍。可以看出,各县的工业园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园区自身发展还是较慢,规模不大,产业链短,空间聚集多,内部关联少。(三)科技的倍增效应不够优。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能够使生产力成倍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但目前来看,我市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上存在以下问题。科技投入有限。2010年,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仅有0.40%,较2009年减少0.18个百分点,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偏低。分县看,榆社、左权两县在2010年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其余9县(区、市)中,寿阳县最高为1.18%,最低的和顺县0.01%,均占GDP比重较低。科技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