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研究郭应喆140110791.研究背景在医学领域,临床输血是一项公认的有效医疗救助措施,而“充足的血液供应是保证临床输血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分析)。1998年10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这标志着我国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转变(李秀兰等,2008)。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都已经实施了无偿献血制度。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用血需求量呈现递增趋势,这就造成了医疗用血和血液供给之间的矛盾。在无偿献血政策实施之初,政府会下达献血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液供需之间的矛盾(张新平、许海峰,2000)。但指令性计划不能保证无偿献血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扩大自愿献血者的队伍和发展固定献血者仍然是无偿献血招募的主要目标。大学生作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之一,尤其需要增强招募效果。招募无偿献血者是一个劝服和改变人们行为的过程。为了增强招募的效果,就需要了解人们实施或不实施无偿献血的行为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探究影响无偿献血行为意向的因素,检验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解释和预测的有效性,从而为改善无偿献血的招募与宣传效果提供理论支持。2.文献综述2.1计划行为理论简述计划行为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Ajzen于1991年提出,是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的发展。他认为,计划行为理论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不同种类的行为,还可以解释行为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Ajzen,1991)。计划行为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都认为,行为的意向是影响一个特定行为的核心因素。意向指的是人们有多愿意去实施一个行为,以及人们愿意花费多大的努力。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一个行为的意向越强,这种行为就越可能发生。不过,只有行为处在意志控制的情况下,行为意向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才会发生。而在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会受其意愿决定,还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资源、时机等,Ajzen称之为“实际控制”。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受三个因素影响,分别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指的是人们对于一种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主观规范是人们在决定做或不做一种行为时,他(她)们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重要的他人”,比如亲戚、朋友、老师等。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人们所感知到的一种行为的难易程度,它反映了过去的经验,以及人们所预见到的困难、阻碍。另外,知觉行为控制除了影响行为意向,还会和行为意向一起,直接影响行为。Ajzen给出了两个理论阐释,第一,在意向恒定时,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对行为的努力就越多,而这种努力很有希望能取得成功。第二,知觉行为理论可以作为测量实际控制的替代者。在解释行为时,计划行为理论亦包含了与各变量对应的信念。此理论假设,行为是一些相关“突显信念”的结果。人有很多信念,但在特定时刻面对特定事件只会表现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是所谓的“突显信念”。它们是决定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基础,进而也是意向和行为的决定因素。突显信念包含三个部分,与上述三个变量对应。其中,行为态度取决于行为信念,由信念强度和结果评估组成,两者的乘积即为态度的测量值。主观规范对应的是规范信念,由规范信念强度和顺从动机共同决定,其中,规范信念强度指人们感知到的来自身边重要的人的态度强弱,顺从动机是人们是否愿意遵从其他人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取决于控制信念,也由两部分组成,即信念的性质,指人们感知到的促进或阻碍其行为的外部因素,还有信念感知的强度,指对这些因素感知的强弱。计划行为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已经被学者广泛应用于解释和预测具体的行为。段文婷(2008)总结了它的应用领域,包括饮食行为、药物成瘾行为、临床医疗与筛检、运动行为、社会与学习行为等,其中就包括对献血行为的解释和预测。2.2国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无偿献血的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统计学、组织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MasserBM,WhiteKM,HydeMK,etal,2008)。其中,计划行为理论是最“有效的解释和预测理论之一”(GodinG,2007)。在使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献血行为时,学者们一般会同时选用“献血者”和“非献血者”两种样本(GilesM,CairnsE,1995),而“献血者”有时会按献血的次数细分(GodinG,SheeranP,ConnerM,etal,2005)。Callero和Piliavin(1983)发现,随着献血者献血次数的不同,计划行为理论的不同变量的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不同的文献研究显示,计划行为理论对献血者行为意向的解释程度为31%到72%,(GodinG,SheeranP,ConnerM,etal,2005;AfuwapeSA,MyersLB,NewmanSP,2002;ArmitageCJ,ConnerM,2001),对献血者行为的解释度为54%到56%(GodinG,SheeranP,ConnerM,etal,2005;ArmitageCJ,ConnerM,2001)。而在不同研究中,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并不保持一致。其中,无论是以样本种类区分还是以献血历史区分,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对献血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而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对献血行为意向的影响尤为显著(FergusonE,FranceCR,AbrahamC,etal)。而主观规范在一些研究中对行为意向并无显著影响(GodinG,ConnerM,SheeranP,etal,2007;GodinG,SheeranP,ConnerM,etal,2005;GilesM,McClenahanC,CairnsE,etal,2004)。除了对行为意向的分析,研究者也试图解释献血行为。研究发现,行为意向是解释献血行为的唯一一致因素(FergusonE,1996)。另外,即使之前的研究均认为行为意向对献血行为有显著的解释力,但解释的程度依然会随献血次数的变化而变化(FergusonE,BibbyPA,2002;OuelletteJA,WoodW,1998)。Godin,etal(2007)发现,行为意向对献血行为的解释力会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知觉行为控制对献血的影响也跟先前的献血经历有关。Godin,etal(2007)发现,对外部控制的感知会显著影响多次献血者的献血行为,但不会显著初次献血者的行为。除了标准的计划行为理论,一些学者也讨论了附加因素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如道德规范、自我认知、过去的经历和预期后悔(MasserBM,WhiteKM,HydeMK,etal,2008)。2.3国内对无偿献血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影响公民无偿献血的因素也进行了分析。陶红兵(2008)和李秀兰(2008)从经验和文献出发,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献血知识、健康状况和奖励措施对无偿献血有显著影响。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无偿献血行为进行了讨论,陈莉等(2003)认为,“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献血恐惧是一种应激反应,给献血者造成压力”。有学者将知信行(KAP)理论应用到了对无偿献血行为的解释中。王乃红等学者依据KAP模型设计了问卷,研究发现,“动机、认知、态度、个性及职业与文化程度等自身因素,献血法律法规、献血宣传方式、献血服务过程等环境因素亦都会影响公民献血。”文国新等学者(2005)从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影响招募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因素与对策。高东英等学者(2005)对国内外将知信行与无偿献血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至今,只发现了一篇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无偿献血中的论文,李玉珍(2012)在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北京市民无偿献血行为意向进行了研究,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往献血次数都对献血意向有显著影响。可以发现,国内对无偿献血的研究大多基于经验,缺少理论模型基础,在有理论模型的研究中,KAP理论被应用的较多,而国外学者常用的计划行为理论则鲜少被提及,更没有研究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的研究中。因此,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可以对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意向进行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解释。3.研究方法研究问卷的编制根据Ajzen所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问卷编制方法(2002),并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Ajzen认为,在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编制问卷时,要对所要研究的行为进行具体的界定,包括四个因素:行为对象(Target),行为活动(Action),行为背景(Context),行为时间(Time)。在本研究中,行为对象为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行为活动是自愿无偿献血,行为背景是学校、医院、献血车等可以献血的地方,行为时间是未来一年。3.1计划行为理论变量的直接测量Ajzen认为,在研究中,需要对变量同时进行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本部分编制直接测量的相关问卷。本研究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测量法。3.1.1行为态度在量表中,测量态度的问题有5个,分别是“对我来说,在未来的一年中参加自愿无偿献血”:非常不好/非常好,非常有害/非常有益,非常有价值/非常无价值,非常不愉快/非常愉快,非常无趣/非常有趣。3.1.2主观规范有四个问题可以测量主观规范,其中有两个是测量指令性规范,分别为“我身边重要的人认为我应该在未来一年里参加自愿无偿献血”:很不同意/很同意,“我身边重要的人同意我在未来一年里参加自愿无偿献血”:很不同意/很同意。另外两个测量描述性规范,为“我身边重要的人大多会参加自愿无偿献血”:很不同意/很同意。“生活中,一些人的意见我很尊重,他们大多会参加无偿献血”:很不同意/很同意。3.1.3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对应的问题有四个,其中两个是测量自我效能,为“对我来说,在未来一年参加自愿无偿献血是”:很可能/不可能,“只要我想,我就能在未来一年参加无偿献血”:很不同意/很同意。另外两个测量了控制力,“参加自愿无偿献血主要取决于我自己”:很不同意/很同意,“我觉得我能够控制自己参加自愿无偿献血的行为”:很不同意/很同意。3.1.4行为意向测量行为意向的问题有三个,“我有意愿未来一年参加自愿无偿献血”,“我希望自己未来一年参加自愿无偿献血”,“我已经计划未来一年参加自愿无偿献血”:很不同意/很同意。3.2计划行为变量的间接测量间接测量就是测量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背后各自的“突显信念”。3.2.1收集突显信念研究通过预先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突显信念,包括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对应行为信念的问题为,您认为在未来一年内参加自愿无偿献血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另外您还有什么看法?对应规范信念的问题是,“有哪些人或团体会支持您在未来一年内参加自愿无偿献血?有哪些人和团体会反对?您还会考虑谁的意见?”对应控制信念的问题为,“有哪些环境因素或机会促使您在未来一年里参加自愿无偿献血?有哪些会阻碍您?您还会考虑其他什么因素?”3.2.2根据突显信念编制问卷在收集到一些信念条目后,依据其出现的频率进行排序,选择整理出具有普遍性的信念表述,分别对应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再根据这些普遍的信念条目编制问卷,作为间接测量的依据,亦使用李克特5点测量法。在确定问题时,需要考虑上述三种信念的组成部分。行为信念由信念强度和结果评估组成,每一个信念需要有相对应的两个问题。如,“我认为参加自愿无偿献血是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奉献爱心对您是否重要”。规范信念由信念强度和顺从程度组成,问题举例:“朋友是否支持您献血?”“朋友对我献血的意见,对我很重要”。控制信念包括信念和知觉强度,问题举例:“当灾难到来需要市民踊跃献血,您会去献血么?”“灾难到来需要市民踊跃献血,对我决定是否献血的影响程度”。3.3问卷发放首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内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发放开放式问卷50份,收集选择突显信念,并根据这些突显信念制作间接测量的问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