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2011年初中教研工作计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温馨提示:“2011年度初中教研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共分三大部分。一是“写在前面的话”,意在思想引领,目的是引导大家更好地理解、领会、研究和落实,引导大家学会哲学而地独立思考,提升研究意识、专业眼光、哲学头脑、思辨高度、决策信度和执行效度。二是“思考与建议”,主要包括年度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以及重点及措施。各单位要从实际、实情、实力和实效出发,确定本单位的年度教研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策略和措施。确保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不走眼,不走嘴,不走手,不走样,不走神,不走极端化,不走死胡同,不走回头路。三是“月段活动安排”,希望各单位围绕全市重点活动,创新落实方式,提高执行力度,夯实活动过程,层层搞好奠基工作,防止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新的一年,愿以此共勉:能够永远常青的是精神、灵魂和真理,而不是物质、肉体和权力。执两用中,一以贯之——2011年度寿光市初中教研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山东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隋慧成2011年1月18日写在前面的话一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制定2011年度初中教研工作计划,有两个问题总是让我们陷入沉思:一是在新形势下,2011年度初中教研工作计划的主标题和中心思想是什么?二是在原有基础上,2011年度初中教研工作的创新点和增长点在哪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先让我们一起回顾近几年我市初中教研工作计划的主标题、主旨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吧。年度主标题字数主旨关键词中心思想2008人1人是目的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立人和达人2009道德2道德是根本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2010务本主义4一本万殊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如何有效培养人2011执两用中一以贯之8中正和合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途径是中道思想路线:“1248”育人策略。理论基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目标愿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纲八目:志知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在上表列出,不必多言。需要说明的是标题的内涵和外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主旨和意境。现就标题的含义作一诠释。“执两用中”的词典意思是: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其出处是《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国学经典《书·大禹谟》也指出了相同的观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孔子在《论语》一书中曾经说过:“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以及“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易经》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中道。中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哲学灵魂,而且在西方文化中也同样是受到尊崇的哲理。释迦穆尼在《涅槃》中讲到,涅槃即中道。杜威在对于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取舍中也同样提倡“要取执中的态度”,斯大林也指出:“真理在‘中间’,在左和右之间。”其意义在于“中和”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分析研究、发掘弘扬传统中和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价值。《礼记·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程子对中庸解读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所在,活力所在,生命力所系,创造力所系。毛泽东对孔子的中庸思想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思想的确如伯达所说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坚守执中,务必时中,提防失中,反对折中。有学者指出,杜威不是折中主义者,而是彻底的执中主义(联结主义)者。只有做到“执两”,才能准确“用中”,倘若偏离了中道,就会走向极端。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毛泽东教导我们,“过犹不及”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过与不及乃至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了。”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及其改革创新中,我们要笃信笃行“执两用中”的思想路线。中道乃正道,大道,常道也。总之,“执两用中”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走极端,不要犯片面错误,不要“绝对说”。同时,也不要搞折中主义,不要搞平均主义,不要做“和事老”。“一以贯之”的词典意思是: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它是孔子哲学的一个命题。孔子在其《论语》中载: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一”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一般,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基本性质。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方以智曾经对“一以贯之”作过精当的阐发。他在《一贯回答》一文中曾深刻指出,“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以乃真一贯首也。他认为,离开了万物的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多”中寓于着“一”。老子也十分重视事物法则的探求。他在《道德经》中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是什么?“一”在这里就是“气”。“气”就是“道”的物质形态。因此,以上的所有得“一”,都是得“道”的意思。这就是说,万物得了“气”才是得“道”,因此才能具备各自的“德”。德是道之外形显露,“一”是德的内在表现,一与德的含义,就是正心、正气、正行、正命。道为一之母,一为道之子。人得一成圣,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庄子在其《天地》篇中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意思是说,宇宙万物的变化皆源于一,根于心,始于核。立天地之玄宗者是一,立万物之本始者亦是一,范围天地,生成万物,莫非此一。《周易系辞下传》指出:“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鬼谷子也说:“真人者,与天为一。”“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执一而养万物。”这些论述提醒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要发现最普遍的理论准则,探索普适性的规则,顺应自然性的规律,即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研一、得一、守一、用一,我们才能使学生求致一之大道,立做人之大本。师生若能得此一,就会虚静恬淡,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一以贯之。我们所主张的“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做人教育”的规律,就是“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定理,就是“务本主义”的道路,就是“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缺“一”不可,不通,不达,也不行。目前,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构建中,理论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不同流派、思潮,实践上产生了多如牛毛的不同模式、方法。真可谓良莠混杂,难以取舍,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为了提高教研的整体性、时效性和方向性,我们应该从国内、国际教育教学纷繁复杂的“多”中去求“一”,“一”以贯之。一方面及时地提供反映国内、国际教育一般规律、特征、走向的大量的高质量多样化信息,这就是所谓“一中之多”;另一方面就是在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的研究、分析和甄别中,揭示人类新世纪教育的大规律、大趋势和教育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这即是所谓“多中之一”。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落实“执两用中,一以贯之”的教研指导思想,我们要认真研读并领会孔子的“绝四”和老子的“四不”。孔子的“绝四”包括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其意思是不要妄为猜测、不要绝对肯定、不要拘泥固执以及不要自以为是。老子的“四不”是指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和不自矜。其意思是不要自我表扬、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己夸耀以及不要自我矜恃。这是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没有理解的探索是片面的,而缺少探索的理解是肤浅的。多元化的文化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但是多元化绝不代表规律和真理的多元化,也不能由此拒绝教育趋势的研究和探索,而陷入相对主义和狭隘主义。教育教学研究,一方面应当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教育文化的优秀积淀,另一方面,要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展开与各类现代教育理论的对话,充分尊重不同流派的教育文化,及时吸纳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策略和方法,树立大教育观,生成大智慧,获取大效益。另外,今年的标题一改以往副标题“xxx教研工作要点”,变为“xxx教研工作的思考与建议”,意在避免计划的封闭性和限定性,增强其开放性和灵活性,防止计划的指令性和主观性,增加计划的指导性和客观性,克服计划的中断性和传统性,增进计划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综上说述,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主标题,是因为“执两用中”是中国哲学的一贯方法和思想灵魂,“一以贯之”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和终极目的;是因为我们队伍中的许多人缺乏正确的哲学思考,大多数人习惯于西方哲学传统方法“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然而,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构建中,正像一位外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没有哲学,等于没有灵魂,哲学混乱,好比失魂落魄。因此,这个主标题意在引导大家学哲学,用哲学,建立新的哲学头脑和核心价值观,从而辩证地认识并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现实问题。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在于用思维和概念去把握真理。”要想拥有一个“执两用中”的哲学头脑,就要在借鉴西方哲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用心研读中国国学经典中的经典——《易经》。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周易是哲学中的哲学,科学中的科学。”毛泽东也说过:“不学易,不足以谋大事,不学易,不足以解天地。”要想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就要在吸收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认真研习至圣先师孔子的育人智慧,学好用好《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这是因为儒家的一切学问,专以“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者”为其范围。有学者指出,孔子是第一个把教育提到塑造人、培养人的高度对待的教育家。吉林大学王桂波在谈论“孔子的育人之道”时指出:“孔子施教的着眼点就是人的道德建设,其最高理想就是做人。”20世纪末,70多位诺贝尔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刘铁芳教授曾经指出:“从立人的角度而言,教育其实并无现代教育、古代教育之分,而只有教育与去教育、反教育之分。”那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不同的学校、学科和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回答,然而共性的普适性答案就在本年度的计划要点里,请你自己研读、发现并概括之。2011年度教研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一、指导思想坚持“执两用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保持教研的连续性、一贯性、哲理性和前瞻性;准确定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突出育人为本,破解学科育人难题,推进课程内容的整合化,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施教方法的个性化、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文化,实现初中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为10年后实现教育的基本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二、工作原则坚守“和而不同,持经达变”的教研原则。“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源。我们所主张的“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无根据地吸收或不加分析的苟同,更不是同流合污、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主心骨。一个有道德的人善于运用自己的正确思想去吸收与扬弃他人的东西,绝不是追求简单的统一、同一、相加、添加或附和,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批判和创新是“和”的灵魂。“持经达变”中的“经”是完整的思想体系,“变”是圆通的应对事物。持经达变则是应用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及圆通的应对事物。众所周知,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变,而事事万象不同,随时在变。因此,教书育人既要有一定之规,又要善于变通,教育研究既坚持原则性,又要坚持灵活性。教育教学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与时偕行,趋时变通,与时消息,精义时措,待时而动。要做到识变、适变和应变,关键是一个“时”字。要识“时”之义,知“时”之行,观“时”之变,用“时”之机,只有这样才能保合太和。只有弄懂了不变的,才能掌握变化的,也才能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成。三、工作目标坚定创立“‘大教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