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蓥市射红庙二期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机械钻孔灌注桩专项施工方案2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第十二节、水下砼的浇筑第一节编制说明第十三节、桩基砼灌注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编制的依据第十四节、拨钢护筒第三节方案编制原则第十五节、测桩第二章工程概况第十六节塌方、紧缩桩施工处理第一节工程简介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第二节工程地质状况第一节、成孔质量保证措施第三节现场情况及施工条件第二节、钢筋笼制安质量保证措施第三章施工部署第三节、混凝土浇筑质量保证措施第一节管理机构第六章工期保证措施第二节施工总目标第七章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第三节工程质量目标第一节、施工安全措施第四节、工程工期目标第二节、临时用电安全防护措施第五节、安全管理目标第三节、施工机械安全防护措施第六节、文明施工目标第四节、现场管理措施第七节、施工准备计划第五节、消防保卫措施第八节、施工流向第六节、安全教育第四章主要工艺流程第七节、安全后勤保障措施第一节、测量放线第八节、安全制度第二节、钻机就位第八章安全文明施工第三节、下钢护筒第九章环境保护与环卫管理第四节、复测、校正第一节、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第五节、钻进成孔第二节、防止大气污染措施第六节、验芯(钻取岩芯)第三节、降低噪声、减少扰民措施第七节、钢筋的制作第十章雨季施工措施第八节、清孔第十一章竣工技术资料第九节、验孔第十节、安装钢筋笼第十一节、下导管3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第一节编制说明本工程华蓥市射红庙二期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基础为机械钻孔灌注桩,在充分研究本工程所有设计文件及基础施工图纸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现场和周围环境的考察,结合本公司人员、机械设备、技术条件等情况。根据本公司实力,按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施工,将可保证本工程安全、优质、按时的完成。第二节编制的依据一、设计院设计的施工图及图纸中有关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要求。二、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1.《混凝土结构工程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三、现场踏勘及调查情况。四、我单位现有技术水平、施工力量及机械设备状况。五、我单位施工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第三节方案编制原则一、全面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计划,组织连续均衡生产和工序衔接,做到紧张有序,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合理的工期。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机械化、标准化施工作业水平。4三、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规程、保证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做到文明施工。四、积极推广先进科技成果、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五、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章工程概况《华蓥市射红庙二期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由华蓥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开发建设。地块总建筑面积46941.45㎡,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23985㎡,建筑密度37.0%,容积率1.88,绿化率23.65%,停车位115辆。其中:工程拟建建筑物基本情况见下表。拟建建筑物概况一览表第一节工程简介本工程为华蓥市射洪庙二期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共46941.45平方米,430户,7栋6层商住宅楼,其中8#、11#、12#楼楼下设有沿街底商,砖混结构,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六度抗震设防。建物名称层数(F)安全等级±0.00标高结构类型基础形式6#楼6F二级265.20砖混结构桩基础7#楼6F二级264.30砖混结构桩基础8#楼6F二级263.30底框架结构桩基础9#楼6F二级264.20砖混结构桩基础10#楼6F二级264.30砖混结构桩基础11#楼6F二级261.70底框架结构桩基础12#楼6F二级263.50底框架结构桩基础5第二节工程地质状况一、地形地貌工程场地位于东经106°46'59.13,北纬30°24'07.04,地处四川广安市华蓥市双河镇射红庙村,场地南面为已建红星六路及射红庙一期工程,北侧为空地,西侧为规划章广路,东侧为新华大道。交通十分方便二、地层岩性该场地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四川中坳陷区华蓥山中段北西翼,南东有川东南褶皱带次级构造华蓥山隆起褶皱束,北西有川中隆起次级构造龙女寺凸起。场地东有华蓥山复式向斜,西有合川向斜,场地为单斜构造,岩层倾向307°,倾角7°。基岩地层浅部风化裂隙发育,裂隙分布无规律,延深及延长小,且相互切割呈“X”形,以产状65°∠28°及153°∠24°为主。具张性裂隙之特征,一般宽度0.10~0.70cm,其内部分为泥质充填,裂隙面局部被褐黄色铁质浸染,构造裂隙少见。在本场地内未发现断层、断裂破碎带及次级褶曲,地质构造比较简单,详下图。三、地质构造1、地形地貌该场地位处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属构造剥蚀浅丘与沟谷相间型地貌,微地貌有阶地、坡地、凹地、陡坎等。场地现经平场回填,地形开阔、较平坦,场地北侧局部未回填到±0.00标高,现为高约20米的回填边坡,地面高程263.83(zy86)~242.82(zy95)m,东南高,北西低,相对高差约21m,场地地形地貌不复杂。2、地层岩性本次勘察查明场区的地层由新到老有: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6粉质粘土(Q4el+dl),冲积成因粉砂(Q4al);基岩地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和砂岩(J2S)。2.1第四系地层第四系地层为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及冲积成因粉砂(Q4al),土层总厚度4.30~29.1m,平均值18.45m,在场地分布较连续,根据成因类型及土的性质分述如下:①人工填土(Q4ml):褐灰色、紫红色、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粘土和粉砂岩、砂质泥岩碎块石,砖瓦块建筑垃圾等组成。松散,均匀性较差,厚度为0.5m~23.3m,平均厚度14.12m,为人工新近回填,未经压实,排列混乱,回填时间约1年。其密实度和压缩性都较差,该层仅在场地局部分布。②粉质粘土(Q4el+dl):土体呈黄褐—紫褐色,主要由粘土夹少量粉~细砂及细岩屑物等组成,稍湿、稍密、可塑状,物质组分分布较均匀。该土层厚度0.50~8.00m,平均值3.14m;层底分布高程231.62~259.63m,平均值243.14m。该土层在场地分布较连续。③粉砂(Q4al):褐灰色、褐黄色,由粉—细砂夹少量粘性土组成,稍湿~湿,均匀,稍密状态,结构较松软,手捏易散,遇水扰动易形成流土、流沙现象,属河流冲积成因。各岩土层分布详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2.2系中统沙溪(J2S)经地表踏勘及深部钻探勘察,查明场地出露基岩地层主要为厚层状~巨厚层状砂质泥岩、砂岩。④砂质泥岩(J2S):紫褐色,由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组成,粉砂泥质结构,厚—巨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岩石遇水易软化,脱水易崩解,局部地段砂质含量减少成为紫红色泥岩。⑤砂岩(J2S):岩石呈黄灰~褐灰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7、高岭石等矿物组成,细~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硅钙质轻度胶结,呈厚~巨厚层状产出,层间夹条带~薄层状泥质粉砂岩。根据钻孔揭露厚度,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岩层和中风化岩层。(1)强风化岩层:岩层风化强烈,色泽陈旧,节理裂隙发育,内有泥质充填,岩石结构构造部份被破坏,岩芯较破碎,多呈粉状、碎块状及少量短柱状(节长多为3-13cm),碎块用手可折断,岩质较软,质量密度2.3~2.4g/cm3(经验值),岩芯采取45~65%。厚度1.00m~3.50m,平均值1.8m;层顶分布高程230.76~263.40m,平均值239.79m;层顶埋藏深度2.50~26.60m,平均值16.3m,该风化层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局部存在砂岩透镜体,连续分布于场地内。(2)中风化岩层:岩石色泽较新鲜,结构构造比较清晰,风化裂隙不甚发育,沿裂隙面有黄褐色铁质渲染。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10~36cm),少量碎块状,碎块用手不易折断,岩质较硬,用镐难挖掘,岩石质量密度2.41~2.44g/cm3,岩芯采取率70~90%,岩石RQD值约75。层顶分布高程236.00~261.83m,平均值244.88m;层顶埋藏深度2.00~29.10m,平均值18.23m,该风化层在场地分布连续稳定。场地基岩地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砂质泥岩,二者呈互层状,接触界线清晰,岩层产状:307°∠7°。在砂质泥岩和砂岩接触界线附近,局部地段岩质相对较软,但岩体总体较完整。详见地勘报告“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四、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目前场地北西侧有一条小溪(积水沟)后期要回填,为场区最大的地表水体和最低侵蚀基准面。积水动态随季节而异,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距场地较近约3~200米左右,与场地较近地段有较大影响,8与场地较远地段无较大影响。除上述之外,在场地附近无其它较大的地表水体,仅在雨季降雨充沛之时,地表水呈线状—片流状自高处流向低处排泄于场区外,地表水对场地无较大的危害性影响。2.地下水2.1场地地下水的类型根据钻探资料及场地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场区内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有:上层滞水及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分布于场地第四系松散土层之孔隙中。残坡积土,土性均为粉质粘土,稍密。土体呈可塑—硬塑,天然密度2.02g/cm2,天然含水量22.10%,饱和度92.3%,孔隙比0.65,渗透系数K=0.0146m/d(经验值),为半透水土层,厚度0.20~6.10m,在土层之孔隙内的含水性随季节的不同,尤其是随降水的变化而暂时存在的地下水居多,其次仅在基岩面低洼、又有足够补给来源和有利于地下水富集的地段,存在有少量季节性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场地砂岩的节理裂隙中。场区砂质泥岩天然含水率4.688%,渗透系数K<0.001m/d,为不透水之弱溶水岩层。在基岩地层内未见构造裂隙及断裂破碎带,但上部岩层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质较软,其内含有少量裂隙水,主要靠第四系孔隙水补给。场地地下水以上层滞水为主,其次在地形低洼又有利于地下水富集的地段,存在有少量季节性孔隙及裂隙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透补给,动态随季节不同而相应变化,受降水的多少严格控制。施工结束后,观测265个施工钻孔内的静水位,仅在场地局部地段钻孔内见有季节性地下水位,水位标高约241.53m,主要为暂时性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经岩土孔隙及裂隙渗透而成。根据场地原始地形地貌,9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的富集条件及补给来源判断本场地地下水不发育,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2.2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征本次勘察在场地采取2组地下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检测,根据水质简分析测试成果,判定本场地地下水为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属HCO3-·SO2-—Ca2+型水,总矿化821.57~810.45mg/L,PH=6.95~6.92,总硬度351.32~349.91mg/L,水质分析成果详见下表。水质分析结果统计表样品编号阳离子阴离子总硬度(mg/L)总矿化度(mg/L)游离CO2(mg/L)侵蚀CO2(mg/L)PH值Ca2+mg2+Na++K+Cl-SO42-HCO3-水1116.8114.4793.1942.08172.62382.39351.32821.5715.882.036.95水2116.7514.1790.8443.32168.59376.78349.91810.4517.023.046.92合计233.5628.64184.0385.4341.21759.17701.231632.0232.95.0713.87平均值116.7814.3292.01542.7170.61379.59350.615816.0116.452.5356.935水质类型HCO3-·SO42-—Ca2#型水备注参照相邻场地岩土测试报告五、地震效应评价1、场地地震效应评价1.1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