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在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13页)小城镇在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庆师范大学工商管理2005级孙暑艳指导老师田盈摘要: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增长点,完善小城镇建设必须注重创造美好、和谐的小城镇环境,注重政府职能定位,夯实经济基础。文章对我国小城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快小城镇建设,缩小区域差异。最后指出小城镇的发展趋势——产业化。关键词:小城镇,经济,和谐社会,地位,作用Abstract:Smalltownisthejointofruralareaandurbanarea,smalltownconstructionistheimportantcarrierofcoordinatingurbanandruralareasand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istoachieveruralurbanizationandmodernizationofthegrowthpoints,andimprove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mustpayattentiontocreateabeautifulandharmoniousenvironmentofsmallcitiesandtowns,focusonthefunctionsofthegovernmentposition,layasolideconomicbase.ThearticleonChina'ssmallcitiesandtownsinbuildinga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andtheroleoftheposition;thedevelopmentofthecurrentstatus,characteristicsandproblems;themeasuresshouldbetakentothecorrespondinganalysisanddiscussion.Andspeedingup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toreduceregionaldifferencesintheprocessof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Concludedthatthedevelopmenttrendofsmallcitiesandtowns-industrialproduction.Keywords:Smalltown,economy,harmonioussociety,status,effect第2页(共13页)一、前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有关实际工作者争论的热点。小城镇的崛起己成为继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三次重大历史举措,被称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宏伟目标的关键。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1]这是中国经济改革20年来,第一次把小城镇建设写进党的重要文件。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胜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11月8日举行的中共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也指明:“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和小城镇建设指明了发展的目标与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农村经济提出了奋斗目标。为构建经济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合理现象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提出以和谐社会作为主题,究竟何为和谐社会?[3]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第3页(共13页)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这是现代的和谐社会,然而和谐社会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地方,如区域经济存在的差异,以东西部地区为例:总体上东部、东北部的经济发展始终排名靠前,中部区域其次,西部发展较慢。如四川的城市化排名从1999-2004是14-13-15-17-11-12,处于落后位置。我们要充分认识西部地区发展小城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4]首先,要克服把西部小城镇仅仅看作是由农村社区向大中城市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社区的看法,要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在西部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认识到西部小城镇的发展,要实施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制度,把小城镇建设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树立系统的观点,避免孤立地看待西部小城镇问题,做到依托产业,发展区位优势,避免出现“马路城镇”。再次,西部各级领导要树立经营小城镇的观念。作为领导要实现几个观念的转变:一是由“人民财富”观念向“国有资产”观念的转变;二是由“要钱”观念向“挣钱观念转变;三是由“行政管理”观念向“资产经营观念转变。最后,西部农民要克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固守家园,缺乏市场竞争、市场风险意识的小农意识,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建设小城镇。经济的不和谐现象不仅在国际或一国内,连一个小区域也存在。如下表第4页(共13页)表1四川省各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比较地区城市化水平排序地区城市化水平排序攀枝花市56.41雅安市27.710成都市42.82宜宾市26.811绵阳市35.53广元市26.312德阳市35.14南充市25.613自贡市34.25眉山市2314内江市33.76达州市20.515乐山市327资阳市19.516沪州市31.58巴中市19.317遂宁市30.29广安市18.318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努力缩小差异,使各地区共同发展。小城镇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就不得不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三、小城镇的界定及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和“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从而确立了发展小城镇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一)小城镇的界定[5]: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改委等有关部门进行抽样调查的定义小城镇指的是建制镇。建制镇是指:①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全乡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全乡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②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地、边境口岸、大型集贸市场,非农业人口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具体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到2001年我国的建制镇已达第5页(共13页)20374个。小城镇以城市为依托,以乡村为腹地,是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和社会化服务的中心,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是乡镇企业集约化的载体。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桥头堡”,是农村经济繁荣的源动力。(二)小城镇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建制镇曾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初始创建阶段(1949年-1957年),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首次明确镇是我国的基层政权至1957年底除台湾省、西藏、昌都地区外我国共有3672个镇;政社合一阶段(1958年1981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镇作为一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几乎消亡;过渡恢复阶段(1982年1984年)1982年4月政社分开。1982年12月4日新修订的宪法又明确规定镇为我国的基层政权;数量增长阶段(1985年1999年)1984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建制镇数量增长迅速,至1999年底镇的总数达19756个;健康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各地的小城镇建设不再单纯追求数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规划建设管理方式使小城镇的质量规模进一步提高。四、小城镇对经济建设的作用[6]为了加快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众多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城乡矛盾及农村奔小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推动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以及缩小城乡差别,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使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只有把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提高到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才能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心明眼亮对前途充满希望。这充分证明了小城镇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一)有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商品率低,经济结构单一,加上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水平很低。而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将为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提供场所,培育农村市场,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小区域经济中心。第6页(共13页)(二)有利于吸收日益增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包产到户的推行,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的流向是城市,尤其是比较发达繁荣的大中城市。这给已人满为患、就业困难的大中城市造成了极大压力。出路何在?现在看来,比较好的办法是以县域为单位,以县城为中心,适当建立几个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较为完善,有一定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小城镇来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较为可行。(三)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产业结构正经历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向包括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发展和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向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产业发展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产业也正在经历着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变化。(四)有利于乡镇企业及所在区域的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乡镇企业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布局分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规模较小,经济效益普遍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而小城镇的建立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出路,现在看来,也是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最适当的场所和载体。(五)有利于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步伐。建设一批交通便利,水、电、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齐全,街道整洁,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机构完善,经济比较发达,市场繁荣,居民收入比较稳定,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实的小城镇,对广大农民分享城市文明,缓解城乡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都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意义。(六)有利于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农村土地,特别是可耕地的利用率,减少农民建房上的折腾、消费,减少乡镇企业和农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达到既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第7页(共13页)五、案例——四川城镇化四川地处内陆,人多地少,地形复杂,有着独特的省情。大力发展小城镇对四川省的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四川是全国小城镇数量最多的省份。[7](一)四川发展小城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小城镇的必要性:1.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按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四川城镇化水平为26.69%,比全国36.09%的城镇化水平低了9.4个百分点,在全国34个省市区(除台湾、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