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介绍2.相关概念3.海绵城市主要解决的问题4.海绵城市系统构建途径5.北京市对海绵城市的规定6.工程案例7.我们能做什么8.海绵城市主要工程技术及应用1海绵城市1.背景介绍城市内涝2012年5月29日,武汉持续一整天的降雨导致武汉市区多处渍水,道路被淹。2012年7月21日,北京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全市范围出现多处大面积内涝积水,山区引发泥石流。暴雨致37人死亡19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近百亿。3缺水问题资源性缺水污染性缺水水多水多水少水脏开山毁林占田填湖逢雨必涝、雨停即旱原有自然调蓄体系不断被破坏水脏干旱与地下水下降洪水与内涝水、土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水为核心的生态问题综合症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土壤污染,生态总体恶化问题解决之道的却是单一的、片面的构建灰色基础设施使问题日益严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更加强悍的钢筋水泥防洪设施!更加粗大的排涝管道和水泵跨流域的水资源调运更加精密的污水过滤净化设施。。。。。体现为小决策与水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的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功能分割的水管理体制不利于水系统的管理)。水-土分离水-生物分离城-水分离排-给水分离防洪-抗旱分离水是世界上最不应该被分离的元素。“小决策是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Odum)水和生态问题综合症与解决之道的单一性是导致中国系统性水及生态危机的根本所在。2.相关概念国外应对城市雨水问题的相关理念与措施对策措施国家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美国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美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StormwaterInfrastructure)美国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WSUD)澳大利亚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owImpactUrbanDesignandDevelop-ment,LIUDD)新西兰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UDS)英国雨水利用(StormWaterHarvesting)德国“活力、美观、清洁”水计划(Activity-Beautiful-Clean,ABC)新加坡雨水贮留渗透日本我国的相关概念与措施雨水利用–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的总称。《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采用人工措施直接对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存储并加以利用。雨水利用包括雨养农业、人畜生活供水及城市雨洪利用等。《中国水利百科全书》(2006版)雨水控制与利用–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雨洪利用–对雨洪资源加以拦蓄、入渗回补并加以利用的工程技术措施《北京水务知识词典》城市雨水利用–城市雨水利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雨水利用主要指对城市汇水面产生的径流进行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广义的城市雨水利用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有目的的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包括收集、调蓄和净化后回用的直接利用;也包括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洼地使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资源的间接利用;还包括回用与渗透相结合,利用与洪涝控制、污染控制、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综合利用。《百度百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已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内涝(pluvialflood/localflood)–强降雨或连续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内涝防治系统–用于防止和应对城镇内涝的工程型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的总体,包括雨水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的天然和人工设施以及管理措施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各类措施在各国城市的应用普遍吗?–否!–发达国家城市非全城都做城市雨洪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没有!–源头径流削减与污染减控–河湖水体污染•降雨径流冲刷的面源污染•城市管理雨污分流不彻底,餐饮业错接、误接,环卫清扫雨水口等等–雨水排水系统(雨污分流、雨污合流)–城市局部洪涝–流域性洪水威胁城市如何系统根本解决?–世界各国都在探索:Eco-city,ClimateAdaptation,Resilience…–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海绵城市)城市雨洪水问题应对效果干旱洪涝水环境污染土生态破坏我们需要一场生态革命,大脚的革命!!•面对水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的综合症,我们必须有综合的、系统的解决途径:生态基础设施•思想上需要革命,•方法上需要创新,•体制上需要打破边界,•专业上需要整合。俞孔坚“海绵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1.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要求明年底前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并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明确提出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2.201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3.2013年6月,住建部发布《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大纲》【2013】98号“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章中明确提及低影响开发(LID)对雨水的调控。4.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5.2013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4年1月1日实施。要加大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改造;推进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强化除磷脱氮;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鼓励自然、生态的处理方式。“海绵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6.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讲话,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7.2014年10月22日,住建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8.2015年1月2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办建【2015】4号,示范建设期为2015-2017年。按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进行财政补贴。9.2015年4月2日,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共16个城市入围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10.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正式实施。“水十条”主要包括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10个方面。“海绵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11.2015年城市规划年会,热烈讨论海绵城市建设主题。2015.9.1912.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10.11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江河休养生息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第一批试点城市2015.04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第二批试点城市2016.04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盘锦、呼和浩特、运城对这些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什么是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低影响开发对水的尊重低影响开发对表土的尊重低影响开发对地形地势的尊重低影响开发对植被的尊重1、海绵城市2、低影响开发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Impact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ImpactUrbanDesignand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理想(模型)状态5、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还需反映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目标核心、指导思想源头排水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城市雨水问题。我国应对城市雨水问题的主要方式和措施,除了传统的雨水排除管渠河湖外,还有“雨水利用”、“雨水控制与利用”、“低影响开发”等概念和措施。这些概念虽然名称不同,但内涵基本相近,都是对城市降雨径流采取措施进行水量、峰值削减,采取的措施基本为“渗、滞、蓄、净、用、排”,包含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涝洪减灾防治、面源污染减控、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内涵,只是各个概念的侧重点依据个人的认识有所不同。3.如何理解“海绵城市”雨水控制雨水利用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水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降雨时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干旱缺水时释放利用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低影响开发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海绵的水分特性吸水、持水、释水“海绵城市”在中、小重现期降雨情况下应当能够发挥渗透、积存、净化、回用雨水的作用,在较大重现期降雨甚至超标准降雨情况下,应当具有应对洪涝压力的压缩、回弹、恢复能力。承受得起洪涝42海绵的力学特性压缩、回弹、恢复“海绵城市”的内涵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顺应自然,通过构建水源涵养型城市下垫面,使城市降水能够被积存、净化、回用或入渗补给地下。从防洪减灾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够与雨洪和谐共存,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风险、减小灾害损失,速恢复生产和生活。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要把城市应放在大自然中,科学设置开发强度,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居民。43海绵城市不仅仅是LID、不仅仅是排水防涝,海绵城市不是就水论水,而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集合。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