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与疾病预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试述疾病的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某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肿瘤;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眼和附器疾病;耳和乳突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2.简述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一)神经机制(二)体液机制(三)细胞机制(四)分子机制3.什么是群体预防?重点人群的预防策略包括哪些?群体预防:疾病预防的一种策略,与个体预防相对应,简称“群防”。群体预防是指包括健康人在内的整个人群的疾病预防。主要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潜在危险因素等方式,达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目标。重点人群包括青少年人群和高危人群,其预防策略包括:1、初级预防①针对环境的措施②针对机体的措施③针对社会的措施2、二级预防①慢性病的预防②传染病的预防③对公害病和职业病的预防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4.简述健康的定义和具体标准是什么?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精神状态正常。没有抑郁,焦虑,恐惧发作等症状。(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4.简述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消化系统:结构: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功能特点: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赖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泌尿系统:结构:1、泛指:仅指肾、输尿管、膀胱、尿道。2、分指:(1)男性: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输精管、睾丸、附睾等。(2)女性: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宫颈、外阴、卵巢、输卵管等。功能特点: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产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类。5.简述亚健康的定义和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是的几种表现:(1)功能性改变,而不是器质性病变。(2)体征改变,但现有医学技术不能发现病理改变。(3)生命质量差,长期处于低健康水平。(4)慢性疾病伴随的病变部位之外的不健康体征。7什么是疾病病因?举例说明病因三要素及相互关系。疾病病因:中医学认为,病因就是导致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三要素:病原、宿主、环境。相互关系:病因、宿主和环境三个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在人们的健康状态下保持平衡,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而另外两个要素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时,则不会发生疾病;反之,如果在这个系统中原有平衡就不稳固,而又缺少必要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发病率增加。6.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临床症状?传播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丙型肝炎:潜伏期:丙型肝炎2周—6月,平均40d。临床症状: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肝硬化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2.性传播。3.母婴传播4.其他途径(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预防:(一)控制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因尚无疫苗,故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7.试述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方面:药物剂型;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②机体方面:年龄;性别;病理因素;时间因素;精神心理系身体状况;集体多药物的反应8.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染源有哪些?为什么说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传染源:(1)性接触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为什么:艾滋并不是自身所带有的,而是后来感染的,那么只要阻断这些传播途径就可以预防!9.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怎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传播: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黏膜及胃肠黏膜感染。(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5)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预防:(一)监测是卫生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本病流行病学监测包括:1.人间疫情监测2.鼠间疫情监测(二)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三)灭螨、防螨(四)疫苗应用的展望10.常见的癌前疾病及病变有哪几种?(1)粘膜白斑(2)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3)纤维囊性乳腺病(4)结肠、直肠的腺瘤性息肉(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皮肤慢性溃疡11.什么是衰老?作为衰老的概念标志,具有哪些特征?试述衰老的机制?定义:从生物学上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和机能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特征:骨骼系统骨组织随年龄衰老而钙质渐减,骨质变脆,易骨折,创伤愈合也比年轻时缓慢。关节活动能力下降,脊柱变短,这是老年人变矮的一个原因。皮肤老年人真皮乳头变低,表皮变薄,真皮网状纤维减少,弹性纤维渐失弹性且易断裂,胶原纤维更新变慢,老纤维居多,胶原蛋白交联增加使胶原纤维网的弹性降低。皮肤松弛,真皮含水量降低,皮下脂肪减少,汗腺、皮脂腺萎缩,由于局部黑素细胞增生而出现老年斑。肌肉老年人肌重与体重之比下降。整个肌肉显得萎缩,这种衰老变化因功能不同而异。当然,运动单位的老年变化还不足以解释老年人的一切运动障碍,因为神经系统不同水平上的复杂机理对运动都会产生影响。神经系统90岁时人脑重较20岁时减轻10~20%。呼吸系统在形态方面老年人肋软骨可能钙化,驼背情况有所增加导致胸腔前后径扩大成为“桶状胸”。内分泌系统性腺的萎缩是内分泌系统最明显的衰老变化机制:人类机体随着年龄增大在很多方面发生显著的改变。出现得最早的老化可能是眼睛不容易聚焦在近物上(老视)。大多数人随着年老,身体的脂肪比例可能增加30%以上。脂肪的分布也发生改变:皮下脂肪减少,而腹部的脂肪增加。因此,皮肤变薄、起皱纹、脆弱,体形也发生变化。大多数的内部功能也随年老下降12.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组织构成器官,但也有一些组织不构成器官,而是泛指组织,系统就是指某一具体系统,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各种组织和器官,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器官可以由一种组织组成也可以由多个组织共同组成,器官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织组成器官,器官组成系统,系统组成人体。13.炎症的概念是什么?炎症的病理改变有哪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是什么?炎症是十分常见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体表的外伤感染和各器官的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疖、痈、肺炎、肝炎、肾炎等)都属于炎症性疾病。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称为炎症。病理改变: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变质是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过程,是局部细胞和组织代谢、理化性质改变的形态所见。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发生的变质常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及液化性坏死等。间质发生的变质常表现为黏液样变性,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及纤维样坏死等。变质是由致炎因子直接作用,或由炎症过程中发生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免疫机制介导,以及炎症反应产物简介作用的结果。变质的轻重取决于致炎因子的性质、强度和机体的反应性两个方面。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后释放的水解酶使受损组织和细胞溶解、液化,并进一步引起周围组织、细胞发生变质,出现器官的功能障碍。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物内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多的细胞成分以及他们的崩解产物,这些渗出的成分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对消除并病原因子和有害物质起着积极作用。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病变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此过程中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流血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炎性浸润)。(一)流血动力学改变即流血量和血管口径的改变,变化一般按照下列顺序发生: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炎症充血)→血流速度减慢(白细胞游离出血管,红细胞漏出形成静脉充血)(二)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导致炎症局部液体和蛋白质渗出的主要原因。这种液体的渗出主要与血管内膜的完整性遭受破坏有关。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因素有: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骨架重构、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吞饮及穿胞作用(transcytosis)增强、新生买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三)液体渗出炎症时由于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至血管内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血管壁达到血管外,这个过程称为液体渗出。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为渗出液,渗出液积存与组织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若积存与体腔择称为炎性积液。(四)细胞渗出炎症过程中不仅有液体渗出液有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细胞渗出。炎症时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在趋化物质的作用下进入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形态特征。增生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此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称为增生(proliferation)。增生的细胞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实质细胞的增生如慢性肝炎中的肝细胞增生,鼻息肉时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间质细胞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反应一般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比较显著,而慢性炎症或炎症的后期,则增生性病变较突出。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