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个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2)情绪、情感和意志(3)需要和动机(4)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本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事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身)(3)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4)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5)心理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现象的产生与神经系统出现向联系:(1)环节动物——感觉阶段(2)脊椎动物——知觉阶段(3)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4)人类——思维阶段心理学学派的总结:学派名称创始人实验方法学派主张评价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来源、意义和作用。脱离生活实际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实验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应用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直接研究行为查明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关系,只要确定反应和刺激(S-R)关系,可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论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整体研究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反对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反对把人的行为归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精神分析,反对行为主义。主张人的自身价值,提倡充分发挥潜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认知心理学利用计算机建立认知模型把人看做一个类似计算机的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化和储存、提取的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1)客观性(2)辩证发展(3)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访谈法、心理量表法)(3)个案法(4)实验法神经系统的组成:(1)中枢神经系统(a)脊髓:传递信息,完成简单反射(b)脑:[1]脑干:与脊髓相连[a]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b]桥脑:联系大脑和小脑[c]中脑:瞳孔反射、眼动[d]脑干网状结构:神经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解脑结构的兴奋水平,调解睡眠与觉醒,维持并注意激活情绪。[2]间脑:脑干纸上[a]丘脑:出嗅觉器官以外的重要感觉中枢[b]上丘脑:嗅觉及激素调解[c]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内脏系统的活动[d]底丘脑:肌张力,运动[3]小脑:延脑和桥脑后保持身体平衡、调解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4]大脑(端脑):[a]额叶(4):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b]顶叶(1):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c]枕叶(2):视觉功能为主,枕极[d]颞叶(3):听觉功能为主,颞上回、颞中回[e]边缘叶: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解控制中枢,情感、情绪调解中枢,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参与记忆活动。(2)外周神经系统(a)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b)躯体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志控制、与情绪表现密切相关):支配内脏的器官的神经。(交感神经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能量;副交感神经使有机体恢复平静,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由轴突、树突和细胞体组成。轴突外层的薄膜叫髓鞘,起绝缘作用。(1)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为神经冲动。(2)轴突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3)前后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部位叫突触,突触间的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变化传递信号。(4)神经元的分类(a)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b)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c)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感觉器官(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发出指令,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器官(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应答,构成反射活动。(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2)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信息,有效调节称为反馈。无论感觉和运动,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是倒置的,这是由于延脑的椎体交叉,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对侧传到的关系。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对称,功能部队称,单侧化。言语表达区域:布洛卡区。割裂脑实验(胼胝体):右利手,左半球言语功能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觉阈限、绝对阈限。(有感和无感的分界线)(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变化量:差别感觉阈限、差别阈限、jnd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固定,随原来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比例为常数。△I/I=K(1)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1/52(2)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非一对一关系,不是刺激的物理量增加一个单位,心理量也增加一个单位。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呈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心理量只按算术级数增长。S=KlgR(1)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1)对暗适应:感受性提高。(i:两种感觉先后保护暗适应,红色眼镜)(2)对光适应:感受性降低。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做感觉后像。(1)正后像:后像和刺激物性质相同(2)负后像:后像和刺激物性质不同(3)正负后像可转化。(4)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明度、颜色、嗅觉、味觉、皮肤感觉(2)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3)相继对比:两种感觉相继发生联觉:一种刺激引起另一种感觉。感觉名称适宜刺激感受器重要感觉现象视觉380nm-780nm的电磁波视网膜(锥体细胞:明视觉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暗视觉明暗和轮廓)颜色特性:色调、明暗、饱和度。颜色混合:互补色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听觉16-20000Hz空气振动(声波)(1000-4000Hz最敏感)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科蒂氏器官老年人丧失高频声音。声音特性: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嗅觉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细胞、嗅神经难以分类味觉能溶解、有味道味蕾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生理状况有关。基本味觉:甜、咸、苦、酸皮肤感觉两点阈:排除视觉条件下,用两个钝枕头刺激皮肤相邻两个点,能够察觉两个点时的最小距离就是两点阈。手指、面部两点阈最小,脊背两点阈最大。生理零度:皮肤表面温度。皮肤对冷觉、温觉容易适应,对痛觉难以适应。平衡觉(静觉)前庭器官(耳石、半规管)过于敏感,引起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身体反应。运动觉(动觉)肌肉(肌梭)、筋腱(腱梭)、关节(关节小体)内脏感觉(机体觉)饥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痛。内脏正常工作时,不会引起内脏感觉。痛觉遍布全身痛觉对机体有保护作用,感受性差别很大,与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性格和意志有关。名称所属类别定义有关概念基本特性/基本功能相关定律现象种类感觉认知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1)感受性(2)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1)韦伯定律△I/I=K(2)费希纳定律S=KlgR(1)感觉适应(2)感觉后像(3)感觉对比(4)联觉(1)视觉(2)听觉(3)嗅觉(4)味觉(5)皮肤感觉(触觉、压觉、温觉、冷觉、痛觉)(6)平衡觉(7)运动觉(8)内脏感觉(9)痛觉知觉认知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管物体整体属性的反应(1)整体性(整体性、连续性、相似性、接近性)(2)选择性(感觉通量、自身需要)(3)恒常性(有条件)(4)理解性(用经验加以解释,并用词揭示特性)(1)空间知觉(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方位知觉(d)距离知觉[1]肌肉运动线索:眼睛调节、双眼视轴辐合[2]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2)时间知觉:生理节律。(3)运动知觉:(a)真动(b)似动φ现象、动景(c)诱导运动(d)自主运动(4)错觉记忆认知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1)记忆: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特定条件下,映象从大脑中提取出来。(2)保持: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3)再现(回忆):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4)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在它重现时有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5)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将过去的经验和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内容:(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情绪记忆(4)语义记忆(5)动作记忆意识:(1)外显记忆(2)内隐记忆加以陈述:(1)陈述性记忆(一次性获得,意识参与提取)(2)程序性记忆(多次获得,不需意识参与提取)忆。表象认知-记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感知向思维过渡阶段。积累感性知识。(1)直观形象性(2)片段不稳定性(3)可操作性(4)概括性思维认知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1)间接性(可预测)(2)概括性(抽取共同属性,概念形成)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1)分析与综合(2)概括与抽象思维形态:(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最本质特征】探索方向:(1)辐合思维/求同思维(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1)创造性思维(2)再造性思维概念认知-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应。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1)迁移作用(2)原型启发(3)定势作用概念形成、概念的掌握:个体借助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过程。掌握概念层次反应思维发展水平。言语认知-思维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1)运动性(布洛卡区)—表达外部言语:(1)对话言语性失语症(2)听觉性(威尔尼克)—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失读症(4)书写中枢—失写症(2)独白言语(3)书面言语内部言语:支持思维活动:(1)隐蔽性(2)减缩性(3)速度快想象认知-思维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意识:(1)有意想象(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幻想(2)无意想象(a)梦(b)幻觉(c)无意想象意识认知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外界事物和内部状态的觉知(经验、自身行为评价)人脑特有的反应功能,人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睡眠(四阶段)梦:(1)不连续性(2)不协调性(2)认知不确定性注意认知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心理过程的状态(积极主动)(1)广度:5-9个项目有意注意:一定的意志努力。无意注意:不需付出努力。(2)稳定性:注意保持时间。(3)注意动摇(周期)(4)注意分散(5)注意转移(6)注意分配需要需要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需要产生角度:(1)自然需要(2)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满足需要的对象:(1)物质需要(2)精神需要动机需要激发个体朝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内驱力、诱因、情绪都能产生动机。不能被直接观察。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生理性动机社会行动机(1)兴趣: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2)爱好:当人的兴趣不指向某种对象,而指向某个活动。有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内外都发挥作用,外在动机不损害内在动机才积极)情绪/情感情绪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1)需要为中介(2)主体的主观感受、内生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