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体系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周朝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的统治(2)对象:同姓亲族为主体,功臣、先代贵族等;(3)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4)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5)作用:周人势力范围扩大,周王确立天下公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西周贵族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体系。(3)作用: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结合。二、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记忆)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内容: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③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④考察和选拔官吏制度;严苛、细密的秦律.2影响: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记忆)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1)措施:①设中朝,削弱相权②置刺史,监察地方③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2)作用: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2、宋代中央集权强化(1)措施: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2)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财政危机(三)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记忆)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确立:①时间:隋唐时期②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③作用: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演变:宋朝:只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形成了二府三司制度2、明朝:设内阁:明太祖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不参与决策,只能票拟3、清朝:设立军机处:①职责:军机只能跪受笔录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②影响: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但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民主制(一)、古希腊城邦(记忆)21、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2、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3、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二)、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记忆)1、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①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②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确立了民主制③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基本特点的体现:①公民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③民众法庭(3)、实质:少数男性公民(奴隶主)的民主,维护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二、古罗马------法治(一)、罗马政体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了解)1、贵族共和制①执政官②元老院③公民大会④平民保民官2、帝制(1)元首制: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②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③作用: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2)帝制: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二)、罗马法1、《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源头(记忆)(1)内容:①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②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2)评价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罗马法的渊源、基本法。②是平民的胜利,贵族不能任意解释习惯法。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总结)阶段(记忆)3、罗马法(理解)(1)对罗马法的评价: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2)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记忆)1、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议会主权、王权受到限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理解)1、形成:“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2、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3、原则(记忆):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②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行政首长。(记忆)二、美国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的建立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记忆):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各州保留一定自主权。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3三、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记忆)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2、法国“1875年宪法”内容:行政权: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总统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补充内容:凡曾经统治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帝国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记忆)(1)内容:规定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①帝国元首:皇帝。②行政权: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③立法权: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第四单元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一、列强侵华(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背景: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2《南京条约》中反映列强侵略要求(商品输出)的是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3影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影响: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兴起洋务运动。(三)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是日本的大陆政策,直接原因(导火索)是朝鲜东学党起义。2、过程:1894年丰岛海战、黄海海战,1895年威海卫之战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4、影响: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清政府军事改革、知识界和各阶层奋起救亡图存。(四)八国联军侵华1、目标:瓜分中国。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华民族奋起(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记忆)(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2)进程:开始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正式确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是1853年定都天京;1853—1856经过北伐和西征进入军事全盛;盛衰转变是1856年天京事变;失败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二)义和团运动(三)辛亥革命41、背景: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限制与阻碍,直接原因是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激化了社会矛盾。2、过程:(1)1905年同盟会成立,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2)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3)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内容为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自由、平等权利。(4)1912年2月,清帝退位。3、意义: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四)五四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日本一战期间加紧侵华)和阶级矛盾(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过程:(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中心:北京、上海(3)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3、意义:是一场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根本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特别工业革命)发展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意义:这一理论成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二、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2、过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政权性质:工人政权。(2)最高力机关: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3、意义: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三、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物质基础是1861年改革使资本主义发展,直接原因是一战使沙皇腐朽暴露,加深人民痛苦与不满。2、二月革命: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沙皇)统治,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3、十月革命:(1)1917年的《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指导思想,提出实行社会主义革命。(2)标志:1917年11月攻打冬宫。4、意义:(1)人类历史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俄国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新的解放道路。5、重要文献:《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四、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中共成立:1921年一大,1922年二大规定党的奋斗目标即反帝反封反军阀。(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52、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3、高潮:1926年北伐战争。4、失败标志: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三)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1、南昌起义。(1)时间及领导人:1927年周恩来、贺龙等。(2)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和建立人民军队开始。2、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3、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4、红军长征(1934——1936)(1)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重要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3)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西安事变: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日局面形成打下重要基础。(四)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开始的标志(1)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2)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面抗战开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3、重要战役:国民党领导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共产党领导百团大战。4、抗战胜利的意义:(1)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去的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2)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3)中国收回台湾;(4)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五)两种命运的较量1、中共七大: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报告,为中国人民指出光明前途。2、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签署“双十协定”,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开始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下令进攻中原解放区。(2)防御:1946年—1947年7月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和。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主力150多万人。(3)北平谈判: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解放南京: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标志中国100年来被侵略被奴役历史的结束。(2)标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