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来赢取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中国。无论是相伴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而相生的公平问题,还是以资源和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问题,都让我们步伐沉重。如何打破凝滞和沉寂,找到新的发展动力,不仅影响着当代中国,更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创新就是对现状的重新思考,对命运的重新选择。创业,就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对价值的重新评估和构建。面对当前发展的问题,鼓励创新和创业,就是谋新篇开新路,就是培养未来的发展动力,是在追求公民个体的梦想。同时,创新和创业精神还意味着颠覆,意味着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回归。创新和创业意味着政治治理常态的回归。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满足民众的需求,而“唯GDP”的政绩观,以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刺激观,带来的却是价值的迷失和扭曲。创新,首先就意味着回归常态,回到价值创造的原始起点。作为政府部门,解放思想的第一步,就是推倒旧有的思维套路,拨开种种价值判断迷雾,回归常识和常态。跳出原有利益格局,以长远眼光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治理思想常态的回归,这是政治治理的创新和创业。作为管理者,政府科学治理是创新创业形成社会潮流的前提,是中国社会步入真正发展大门的关键。创新和创业是颠覆原有价值结构,建立富于生机活力的价值秩序和体系。作为新经济的引擎,互联网在催生一个个新产业的同时,也在颠覆和改造传统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互联网+”,强调的就是这种颠覆和改造。真正的创新并非源于少数精英和自上而下的推动,而是一个基于大众的、草根的、自下而上的全民创造进程。万众创新,就是生活在基层的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产生变革发展的要素,激发出最活跃的思考力;大众创业则是激发普通人的创业激情。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小米,都是通过打破旧有的价值链条,用最有希望的方向来整合,构建崭新的价值版图。运用政策的力量推动创新和创造,带来技术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迁,是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创新和创业打破原有的利益藩篱,在发展的基础上重建社会公平。经济社会腐败源于结构固化,圈子文化泛滥,这些困扰和阻滞,锁住了青年人奋斗的激情;而家庭的传统和保守,也让年轻人缺乏展翅高飞的机会。通过制度创新,打破社会资源的垄断,则为民营企业开启了发展的新航道;通过在社会上宣传,激荡起全社会的创业精神,就能让有梦想的创业者找到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以奋斗精神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当创业精神成为潮流,就能重新划分利益格局,以发展求取公平。发展中的中国正在接受历史的考验。将创新渗透到每一个社会阶层,让每个公民都积极思考“我”之于国家富强的意义,以兴亡责任发扬中华民族的独创精神,才能让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形成潮流,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和繁荣。弘扬道德——让生命之花精彩绽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必然受他内在的思想价值观念所驱使,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以及行为选择。当前我国屡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根本原因在于真善美价值观的缺失,因此,弘扬社会良好道德风气,让道德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灵魂的土壤,才能实现生命之花的精彩绽放。传统国学是道德弘扬的源头之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传统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本源知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能从课本中抹去。而正是因为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缺失,才使得学校中暴力事件的产生,社会中“人心不古”案例的频发,因此,弘扬道德,传统国学经典不能缺席,它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一把利剑,是驱散道德迷雾,医治道德病痛的一剂良药。学校教育是道德弘扬的关键所在。“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较好习惯的养成。而好习惯的培养,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也很重要。塑人如同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而这个“本”与“根”即真善美道德的弘扬。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重视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和熏陶,一方面要将传统国学经典纳入到课程的科目选择中,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向美德靠拢,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精彩绽放。身体力行是道德弘扬的最终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扪心自问:在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批评、指责的时候,是否想到“我”也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制造者?有句话说的好,“你就是他人的环境。”一个人的嘉言善行,就是对美好道德品德的无声诠释,就会在他人心中激起善的涟漪。只要每个人都从自我做出改变,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信友善,乐于助人,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道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涵化人的修养,增强人的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向美德靠拢,在行动上用美德践行,那么必将能够在人生的每一段历程,拥有精彩的旅程,提高生命的质感。关注二孩政策配套制度201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欢迎和拥护。但是,从2013年国家实行允许夫妻单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二孩的政策落地以来,全国各地二孩生育的增长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预想中那样发生二孩生育的井喷现象。通过对湖南长沙部分符合二孩生育条件的年轻夫妇群体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年轻夫妇不愿生育二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对生育二孩时间成本的顾虑;其次是对生育二孩经济成本的顾虑;再次是对自身年龄和健康状况存在顾虑;最后是对现有的第一个小孩的态度的顾虑。不难看出,其中后两条的顾虑主要是个人和家庭因素,而头两条顾虑的则是社会因素。为推动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快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加强人文关怀,尽可能地为年轻父母生育二孩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减少他们的顾虑,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做好。一是为年轻父母开辟“接送孩子时间通道”。充分考虑生育二孩所需的时间成本,为年轻的父母提供更宽裕的“生、育”时间。除了国家已经明确的孕期、产期、哺乳期法定假之外,无论一孩还是二孩,建议为在小孩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父母开辟“接送孩子时间通道”,让他们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有需要的年轻父母可以主动申报接送孩子的时间,提出自己的工作时间调整方案,申报的接送孩子的时间量应在合理区间(如:每天1-2个小时)内,并应保证自己工作日的平均工作时间不少于所在单位统一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经所在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即可开启通道。二是降低生育二孩的经济成本。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提供以下服务:一是孕期检查、临产生育、14岁以前疫苗接种等费用全免,孩子参加工作以前均享受社区居民医保;二是以社区为单位,由社区志愿者提供的平价或免费保育、托儿所等服务;三是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为本单位职工服好务,职工家里有年幼子女,放学后在职工下班前无人照管的,工会要提供托管场所(可以是单位自建场所,也可向社会购买服务),费用由工会或单位承担。三是加大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建设投入。全面推行小型化办学和小班教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幼儿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不应超过30人,小学和初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不应超过40人。加强幼儿园、中小学校的治安保卫工作,加强对幼儿教育、中小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资格准入管理。提倡社区志愿者组织关注和帮助解决年轻父母工作时间有子女需要托管的需求,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托老、托儿服务作为社区和志愿者服务“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同时,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我更加希望国家和社会关注二孩家庭的健康,特别是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早期将有大批出生于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高龄孕妇。所以我们必须重点关注二孩家庭的身心健康,特别是高龄二孩家庭的身心健康,造福人民和社会。第一,国家拨出专款为高龄孕妇提供孕产期检查,对胎儿实施高危出生缺陷的产前检查和评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为他们做适当的咨询和指导,为他们的决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尽可能保障孕妇的安全和减少严重出生缺陷胎儿的出生。第二,加强对高龄二孩家庭的宣传。各级卫生计生委应组织高龄孕产妇相关知识的小手册和公益广告,宣传高龄孕产妇的保健、检查和产前检查的知识,让他们有一定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第三,有研究表明,高龄孕妇生产的小孩在出生后出现某些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比如自闭症等。国家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对高龄孕妇的小孩进行定期检查,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巨大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普及率达到86%。但我国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育缺乏活力、教师职业素养亟待提高、素质教育未有实质性突破等,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频发,拷问着当今教育制度。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现行应试教育制度,但教育改革仍任重道远。当前,青少年自杀事件频见报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2014年教育蓝皮书搜集自杀案例后认为,中小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导致学校大搞应试教育,不但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压力,更严重阻碍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最终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饱受诟病。对学生来说,很多学生把读书看成唯一出路,导致学业压力过大。不少寒门子弟希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从而起早贪黑,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读书上面,结果导致身体素质差,综合能力低,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教育使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为追求升学率,学校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完全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超级中学”之称的河北衡水二中以封闭式教学、军事化管理的严苛教育模式缔造了应试教育的奇迹,但为防止学生跳楼安装铁栏杆等使其教学模式屡惹争议,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对于家长来说,应试教育造成家长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孩子是否成才的标杆。很多家长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会招致一顿批评或责骂,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长此以往,应试教育会导致我国人口素质下降,民族创新低下,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战略实现。因此,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来看,应试教育是阻碍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绊脚石,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应试教育亟须改革,但却并不容易。我国虽然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仍存在以分数论成败的问题。尤其在农村,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几乎所有家长都为子女选择了高考这条路。在人们眼里,高考俨然成为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已运行几十年的高考招生制度,曾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而要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需要好的制度设计和不断探索,同时也需要时间。此外,教育改革远非单一的考试制度改革,还需要变革与之相配套的资源分配,需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教改之路仍将任重道远。“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保证其健康、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注入源源不竭的发展活力。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当前应试教育存在较多弊端,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创建出真正适合我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需警惕跑偏的“绿色化”出厂价几千元,落地价却高达5万元的“超级银杏”悄然滋生着一条“绿色腐败”的经济链;而“全面绿化”的出现,也进一步敲响了“绿色化”跑偏的警钟。“绿色化”本应是造福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简单绿化、全面绿化就是绿色化”的错误观念正在不断拉低生态文明的水平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亟需闯出一条理念新路。谈到绿色化,许多人想到的首先是绿化。作为基础性的生态建设工程,绿化的确在改善环境卫生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了多种作用,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成都市推行城市立体绿化,丰富空间的色彩与层次,改善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