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复习资料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什么是复合材料学:是由两种或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料结合而成的多相固体材料。在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我们称它为基体。能提高基体材料力学性能的材料,称为增强材料,或强化材料。在复合材料中包含有基体,强化材和界面三要素。2、复合材料的分类: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合成复合材料。3、人工复合材料--用途分:结构复合材料:即传统的复合材料,以提高力学性能为主要目的,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功能复合材料:包括功能梯度复合材料,是指通过复合工艺,使制得的材料具有特别的功能。智能复合材料:对环境变化能作出智能响应,并具有促发功能的新材料。如SMP,SMA等。---基材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强化材的形式分:纤维状复合材料、颗粒状复合材料、积层状、薄片状、填充状。4、复合材料的性能:一般性能:1、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2、抗疲劳性能好,3、减振性能好,4、耐高温性能好,5、可设计性强,成型工艺简单。特殊性能:特殊的力学性能、功能性、智能型5、应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制船业、建筑业、化工业、体育业、医疗6、基体:在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我们称它为基体。7、基体的作用:固结增强相,均衡载荷和传递应力,保持基体性质,保护增强材料。8、基体的种类:金属基体、无机胶凝基体、陶瓷基体、高分子基体9、陶瓷:是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和硅酸盐等无机化合物的总称。陶瓷复合目的:增韧10、陶瓷的特点: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硬度大但呈脆性。11、陶瓷的种类:玻璃:是通过无机材料高温烧结而成的具有非晶态结构的一种陶瓷.2.玻璃陶瓷:将无机玻璃通过特定的反玻璃化过程,形成无残余应力的微晶玻璃.3.氧化陶瓷:含有三氧化二铝,氧化镁等氧化物的陶瓷4.非氧化陶瓷:不含有氧化物的陶瓷12、聚合物基体种类:不饱和聚脂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和有机玻璃(PMMA)、聚醚亚胺等各种热塑性树脂。13、基体组分:基体往往为混合组分,除了主要的聚合物组分外,还含有固化剂、增韧剂、稀释剂14、基体的作用:把强化材粘结在一起的粘接作用,分配纤维间载荷的作用,保护增强材不受环境影响的保护作用和根据需要合成所需要形状的成型作用。15、聚合物的分子链结构是指单个聚合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立体化学结构,包括重复单元的本身,端基的本身,可能的支化和交链与结构顺序中缺陷的本身以及高分子的大小和形态等。聚合物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是指聚合物材料本体内部结构,包括晶体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结构等。16、性能:力学性能:包括强度,伸长率,模量,疲劳等。耐热性能:引入C-F键可提高聚合物的耐热性.耐腐蚀性能:包括耐水、酸、碱和耐有机溶剂等。介电性能:极性越大,则介电常数也越大,电阻率越小,介质损耗角越大,介电性能越差。17、热固性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砜。热塑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18、不饱和树脂:是指有线型结构的,主链上同时具有重复脂键及不饱和双键的一类聚合物。19、交联剂:为了改善不饱和树脂的固化性能,常把不饱和树脂溶于烯类单体中,使聚脂中的双键间发生共聚反应,得到体型产物。应用最广的是苯乙烯。20、引发剂:提供始自由基,通过自由基传递,使不饱和聚脂树脂成为自由基,发动聚合反应;常用引发剂为有机过氧化物。如BPO。21、促进剂:加快引发剂释放自由基的速度。常用促进剂为具有变价的金属钴。如环烷酸钴等。22、固化过程:胶凝阶段-----23、增粘特性:在碱土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等作用下,不饱和聚脂树脂很快稠化,形成凝胶状物,这种能使不饱和聚脂树脂粘度增加的物质,称为增粘剂。这一过程称为增粘过程。利用该特性可用来制造片状或团状模压料。24、环氧树脂:凡是含有二个以上环氧基的高聚物统称为环氧树脂。属于热固性的基体树脂25、环氧树脂特点:1、粘附力好,韧性较好,收缩率低。复合材料强度高,尺寸稳定。2、电性能好。介电强度高,耐电弧优良的绝缘材料。3、耐酸碱耐溶剂性强。4、热稳定性良好。26、玻璃纤维:玻璃纤维是一种以天然矿石为原料,经过对各原料成分的科学计算和合理配比后,进行粉磨均化、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序最后形成各类产品。玻璃纤维单丝的直径从几个微米,到二十几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1/5,每束纤维原丝都有数百根甚至上千根单丝组成。玻璃纤维的突出特点是比强度大,弹性模量高,伸长率低,同时还具有电绝缘、耐腐蚀等优点,通常作为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27、玻璃纤维的分类:按原料分--无碱玻璃纤维、中碱玻璃纤维、有碱、无硼、特种。按直径--粗纤维30微米、初级纤维20微米、中级纤维10~20微米、高级纤维3~10微米、超细纤维4微米以下。按外观分---连续纤维、短纤维、磨碎纤维。按特性分---高强纤维、高模纤维、耐高温、耐酸、耐碱、普通28、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或低分子烃气体原料加热至1500℃以上所形成的纤维状碳材料,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29、碳纤维的分类:按性能--高性能、低性能。按原丝类型--聚丙烯腈基纤维、黏胶基纤维、沥青基、木质素纤维基、其他有机。按功能--结构用、耐焰、活性炭、导电用、润滑用、耐磨用。30、碳纤维的等级:1、高模碳纤维(HMFiber)500GPa2、高强碳纤维(HTFiber)3GPa3、中模碳纤维(IMFiber),强度1-2GPa,模数100-500GPa4、低模碳纤维(LMFiber),模数100-200GPa5、一般级(GP),模数100GPa,强度1GPa31、碳纤维的性能:碳(石墨)纤维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抗化学腐蚀、低电阻、高热导、低热膨胀、耐化学辐射等优良特性,此外,还具有纤维的柔曲性和可编性,比强度和比模量优于其它纤维增强体。32、有机纤维的主要代表为芳纶纤维(Aramidfiber),也叫凯夫拉(Kevlar),属于聚芳酰胺纤维。芳纶纤维为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的聚合体(PPD-T),经溶解转为液晶纺丝而成。具有较高的各向异性。传统的合成路线为二烃基酰胺溶剂内苯撑(PPD)和对苯二酰氯(TCl)低温缩聚。芳纶纤维具有高结晶和高取向的分子结构。在纵向有周期性的叠层结构。另外,芳纶纤维还具有皮芯结构。NH2NH2+ClCOCClONHNHCOCO+2HCl酰胺溶液33、其它纤维:作为强化材的其他纤维的主要有碳化硅纤维,硼纤维、氧化铝纤维34、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强化材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构成彼此结合、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过渡区域。35、界面效应:传递效应: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间的桥梁作用。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耐热性等。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诱导效应: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与使之接触的物质(通常是基体)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的一些改变,由此产生一些现象。如弹性等。36、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界面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体与增强物的接触与浸润过程.由于增强体对基体分子的各种基团或基体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它总是要吸附那些能降低其表面能的物质,并优先吸附那些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物质。因此界面聚合层在结构上与聚合物本体是不同的。第二阶段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在此过程中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影响,同时它直接决定界面层的结构。37、界面间作用:(1)扩散缠结作用:两种高聚物表面的大分子头端或支链的伸出端,会在其间作用面上产生相互的扩散,纠缠,形成分子网络。界面的粘结强度显然与伸出分子端的数量,分子极性及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实际产生纠缠的分子数量有关。2)化学键的作用:化学键的作用形式如图,是带有A基团的物质与带有B基团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因A,B基团的相互反应,使两物质以化学键形式结合在一起。构成界面。该界面的强度直接取决于化学键的数量与类型。由于化学键的结合能量较高,因此,这类界面的相对稳定性较好。(3)静电吸引: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表面间因各自所带电荷的极性不同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属于范德华力的作用。界面粘结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面电荷的密度和两表面相互接触的程度。许多高聚物的表面,或经改性后的表面,或带有涂层剂的表面都会存在许多游离或伸出的官能团,这些官能团的正负极性端会吸附在相应的阴离子或阳离子表面上构成相互作用区。(4)机械锁结:机械锁结是指基体对填充体的流动浸润,并按填充体表面形状固化定形后的一种作用形式。如只考虑两相结合面上的机械物理作用,界面的结合强度主要取决于表面锁结点的多少。即表面的粗糙程度。两物质相切移动时,或其间为剪切作用时,界面的抗剪粘结强度较高,两物质相离远动时,即界面拉伸分开时,界面粘结强度较低。38、粘结机理:A:界面浸润理论:是基于液态树脂对纤维表面的浸润亲和,即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填充剂被液体树脂良好浸润是极其重要的,浸润不良会在界面上产生空隙,导致界面缺陷和应力集中而使复合材料发生开裂,如果完全浸润,则基体与填充剂间的粘合强度大于基体的内聚强度.B:化学键理论,认为复合材料的纤维-基体界面是由化学键作用完成其间黏着或吸附的,这种作用的基础是界面层中的化学键接形式。最典型的是玻璃纤维与基体间的偶联剂。偶联剂是涂覆在玻璃纤维表面的一层物质,具有双官能团的特征。即一部分官能团能与玻璃纤维形成化学共价键,而另一部分又与基体形成化学键,在玻璃纤维与基体间起桥梁的作用。C:物理吸附理论,增强材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属于机械铰合和基于次价键作用的物理吸附。D:变形层理论:复合材料大都由高强低伸的纤维和低强高伸的基体复合而成,这样纤维于基体的热膨胀性差异就很大,当基体固化成型后,就会在界面区产生残余应力,损伤界面,从而导致复合材料性能下降。另外,在外力作用下,复合后界面会因此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界面缺陷和微裂纹的发展。变形层理论认为,如果纤维表面处理后,能在纤维表面覆上一层塑性层,再经基体复合成型后,这层塑性层即界面就会收缩内应力,发生松弛,以减少界面中的应力集中现象。E拘束层理论:认为表面处理剂是界面的一个部分,界面区的模量介于树脂和增强材之间,可均匀地传递应力,减缓应力集中。这时吸附在硬质增强材上的聚合物基体要比本体更为紧密。且聚集密度随离界面区距离的增大而减少。F扩散层理论:认为粘结是由化学键和分子扩散共同作用的,并在一定的厚度的界面层中相互穿插网络联接。G减弱界面局部应力作用理论:认为基体与增强材之间的处理剂,提供了一种具有自愈能力的化学键。在载荷作用下,它处于不断形成于断裂的动态平衡状态。39、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评价:1、显微观察法:用SEM,TEM,偏光显微镜等对其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确定是黏结破坏还是内聚破坏。2、力学测量法:(1)单纤维抽拔试验:是将单纤维包埋在基体中,然而,将单纤维从基体中抽拔出来。并记录抽拔力及位移量。(2)临界纤维长度测量:又称拉伸碎断法。是将纤维包埋于一工字形基体中,当模块受拉伸时,基体会伸长,由此将伸长形变以剪应力形式通过基体与纤维界面传递给纤维,使纤维伸长,直到作用于纤维上的剪应力大于纤维某部位的拉伸断裂应力时,纤维发生断裂,形成一些碎段。成为L长度的短纤维。(3)短梁剪切法,用于测试一方向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采用的是传统的三点弯曲试验,只是跨度缩小,满足:Lbh/2。以较厚的试样为好。4)横向拉伸法:采用传统的拉伸试验,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试样以与纤维成90度或成45度进行拉伸.(0度拉伸方法主要用来测定界面的拉伸强度,也叫界面黏结强度。45度拉伸主要用来测定界面的剪切强度。)·R10Glassfiber0.7AEsensor10304030204d纤维直径,k修正系数0.75,l平均断裂长度.σf纤维拉伸强度LoadLhLoadLh采用短切梁试验的层间剪切强度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