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二)课标分析:1.自然灾害概念的分类,要求识记层次,难度较小,只要能对概念与分类能回忆再认。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要求理解,能比较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类型且带来的危害。3.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要求简单应用,学会对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并学会灾害原因分析思路。4.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成因,要求综合应用,学会自然灾害分原因分析思路,并应用于其他自然灾害原因、危害、措施的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材分析】(一)作用与地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放在必修Ⅰ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四节,即必修Ⅰ最后一节,在讲完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引出自然灾害,为自然灾害原因分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又过渡到人文地理学习,在必修Ⅰ与必修Ⅱ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灾害放在必修Ⅰ最后一节也暗示着自然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最终回归到高中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即地理学习以人为本。(二)知识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自然灾害的的概念与分类。2.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主要自然灾害和危害。3.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PPT图片呈现的六种自然灾害,说出自然灾害名称,并结合书本知识总结出自2然灾害的定义,2.通过观看图片结合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总结事物特征的能力。3.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并结合老师的讲解,学会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措施,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说说身边的自然灾害及观看各种自然灾害,拓展学生生活体验。2.通过认识自然灾害的分布胃寒,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意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3.通过对自然灾害原因、措施的分析,提高学生抗灾减灾能力,并激发学生为家乡、祖国努力奋斗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危害、措施2.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灾害原因及措施【教学设计思路】(一)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二)学情分析面对的是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学科特点,某些学生会在态度上不重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但对地理的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有合作与探究意识。余高高一学生尽管有良好的学习素养与接受能力,但高一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需要地图呈现为载体,同时地理知识迁移能力不够,对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分析,缺乏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设计思路首先PPT呈现六幅自然灾害图片为线索引出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通过对自然灾害关键词的提炼(表层、损失、自然),表层(可以理解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损失(危害),梳理出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发生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引出对自然灾害治理的重要性,以我国洪涝灾害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引导梳理出我国降水特点,时空分布不均与我国洪涝灾害发生有重要关系。再通过设问“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是不是一定会形成洪涝呢?”引出洪水、雨涝定义,学生自主思考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除气候外,还有地形、河流等因素,在此基础上PPT呈现我国淮河流域图,学生结合地图,在老师引导下,小组讨论完成我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措施分析。由我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和治理措施,拓展到我国洪涝灾害的治理,再由我国洪涝灾害治理的思路(先分析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拓展到自然灾害的治理,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回到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方法和手段】1.PPT图片与书本文字相结合,图文并茂,学生理解深刻。2.学生思考与老师补充讲解相结合,知识由浅入深,知识更为系统化。3.学生讨论与笔记相结合,知识由零散到归整,有助于今后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临平一年中,可能会学生说:由学生身边3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台风,洪水,寒潮……的自然灾害说起更有亲近感自然灾害的概念PPT呈现六张自然灾害的图片,请说出分别是什么灾害?学生看图片并说出灾害的名称:洪涝、干旱、地震、泥石流、海啸、蝗灾由图片信息引到文字信心,再对文字信息进行提炼、总结,学生对自然灾害概念理解深刻。结合图片信息与书本知识,说出什么是自然灾害?并说出自然灾害的几个关键词。学生看书,结合书本定义,说出自然灾害的关键字:表层、损失、自然自然灾害的分类与危害请同学看书,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可分为哪几种?自然灾害大致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图片、文字相结合,学生理解深刻PPT中六种自然灾害分别属于哪一种?学生一一说出: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泥石流属于地质地貌灾害;海啸属于海洋灾害;蝗灾属于生物灾害。自然灾害会带来哪些危害呢?以洪涝灾害为例(PPT呈现图片)学生说,老师小结: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间接:心理创伤,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降水特点自然灾害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就非常重要,以我国洪涝灾害为例。“当洪涝灾害发生时观察主要是什么偏多?”学生说:降水以自然灾害的危害引出对治理洪涝灾害的重要性,学生情感上开始重视起来老师引导下学生说出我国降水特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空间分布:东南多、西北少;4为什么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季风有关由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思维得到拓展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夏季风的进退1.PPT投影中国空白版图。结合地图讲解:春夏之交,海洋上高压逐渐增强,带来暖湿气流,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地区,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一直影响到我国华南地区,在华南地区,冷暖气流交汇,形成锋面,在锋面附近形成降水,形成雨带(PPT呈现雨带位置)。随着时间推移,进入6、7月份,海洋中的高压将会出现什么情况?2.在6、7月份雨带影响我国江淮地区(PPT呈现雨带位置)。进入7、8月份,高压还会出现什么情况?3.7、8月份雨带影响我国华北、东北地区。这时候高压又会出现在哪里呢?4.高压则在我国相对南方地区,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PPT呈现雨带和高压位置)。此时长江中下游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5.时间继续,进入9、10月份,雨带又将是什么情况?6.进入秋季,冷暖气流势力逐步发生转换,哪股气流逐渐变强,更为主动些?1.学生思考并回答:高压势力逐渐增强。2.学生思考并回答:高压继续北移。3.学生思考,停顿。4.学生思考并回答:炎热干燥(伏旱天气)。5.学生思考,停顿。6.学生回答:冷气流,所以雨带会向南移动。老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老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相结合,知识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系统。57.对。9月份雨带快速向南撤离,大致在10月份撤离到我国南部沿海地区。(PPT呈现雨带的位置)进入秋冬季节,冷气流继续增强,将雨带推出我国大陆,我国东部季风区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到第二年春季,海洋上高压生成并逐渐增强,影响暖湿气流,影响我国雨带的进退,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故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进退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将春夏之交,6、7月,7、8月份,10月份雨带位置图放在同一张PPT图中,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思考并回答,且做好笔记这块知识书本知识很零散,不清晰,学生自己看很难看懂,同时这又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所以需要做好笔记,有利深入学习。洪水与雨涝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是不是一定会造成洪涝与干旱呢?2.造成洪涝的原因除了气候之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看书认识洪水与雨涝,并说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回答:不是学生:洪水:是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是指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的灾害现象由设问引出洪水与雨涝的定义,并思考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过渡自然,思考深入,突出重点。既解决了什么是洪水与雨涝,又引出了洪涝6学生:造成洪涝灾害除气候之外,还有地形、河流等自然原因灾害的其他原因。我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措施以淮河流域为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出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框架:学生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完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地形、河流对洪涝灾害影响相对简单,学生结合书本知与生活体验能将答案整理出来,所以有学生讨论自主完成,老师补充板书形式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同时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学生较容易形成知识体系。设问:对于洪涝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提示:1.自然、人为两方面着手2.可以从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分三段进行治理学生小组讨论,并给出相关措施: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我国洪涝灾的原因及措施请结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学生梳理出我国洪涝灾害的治理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由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的思路,拓展到我国洪涝灾害的治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7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分析由我国的洪涝灾害治理思路再拓展到其他自然灾害的治理,主要分析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以此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下思路(即本节课小结)。以小结的形式完成对本节课的归纳,突出重点,又渗透自然灾害治理思想,拓展知识面,学以致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自然灾害这节课的所要求完成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本节课以六张自然灾害图片贯穿课堂始终,体现了一节课的完整性。2.课堂流畅性比较好,在知识的过渡上,通过有效设问,层层深入,进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自然灾害的原因分析,学生通过问题一一深入得出。3.课堂通过图片与书本文字相结合,图文并茂,学生理解深刻。4.本节课通过问题提出,学生思考的方式贯穿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学生思维活跃。5.由自然灾害说到我国的洪涝灾害,再有重点分析我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治理思路,拓展到我国洪涝灾害的治理,最后回到自然灾害的治理思路,点到本节课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又体现了一节课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