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体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体现——04009125程雨生主题词:十八大;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环境;可持续。在聆听了陈爱华教授的关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精神》的讲座之后,我对于十八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十八大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大章节单列出来。在该章节中,胡锦涛指出,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提法更多,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等。十八大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态文明作为五大建设之一提出,并正式写入党章,作为党和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有其理论原理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离不开自然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1)、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心的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解决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3)、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而这三点中,第一点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其实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发展的人类社会又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着我们必须要正确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也进一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事物的普遍联系: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密切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争取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可以说经济领域的发展世界瞩目。可是鲜亮的经济成绩单背后却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我们应该,也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联系起来看。不能孤立的处理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正如陈教授所说:“只发展生态建设而不发展经济,那是缘木求鱼;只关注经济建设而不关心生态保护,那是竭泽而渔,两者都不可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经济和环境的平衡辩证唯物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关系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同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接、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有些地方官员没有弄清楚环境和经济的矛盾关系。只片面的看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斗争性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以为发展经济和环境的保护只能取其一,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牺牲环境这以错误观点。今年我国就发生了很多起由于当地政府部门为了经济建设而舍弃生态所引发的多起恶性环境群体性事件。比如,宁波PX事件以及四川什邡、江苏启东。环境问题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实则是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的综合体现。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经济增长决策,是经济增长速度与环境容纳能力保持大体平衡的制度性根据。没有这样的根据,上述平衡就必然被打破,经济增长就必然脱开环境的“缰绳”而兀自狂奔。由此造成经济增长的后果,就是那些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人们,不仅分享不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却不得不首先承受环境恶化的结果,连自身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并由此引发基于生存权的正当性而产生的社会骚乱。而由此些现象,我们必须抓住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规律。我们必须要看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同一性,生态建设本就是经济建设中的应有之义。只有绿水青山,而百姓却食不果腹,那是历史的倒退;只有经济的迅猛发展,而环境破坏殆尽,那是自断后路。我们必须是矛盾双方达到平衡,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才有机会创造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真正的和谐世界。总结:这次的十八大成功召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合理的政策,用科学的严谨的理论指导我们国家的政策方针,为我国实现中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