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选择[摘要]中国零售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度竞争,业态结构不合理,业态区域结构失衡及过度开放等。为进一步优化零售产业的组织结构,中国应制定反垄断政策,加大力度实行零售业进入管制政策,制定零售业并购、联合的政策,制定零售业国际化经营政策,鼓励开拓农村市场等。[关键词]零售业;过度竞争;业态结构;过度开放在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内外资零售企业实力悬殊,中国零售业面临着外资零售企业的巨大冲击。中国零售企业在应对国际化竞争所显现出的竞争力低下问题,并非仅仅是在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的,而是长期以来问题的积累。因此,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零售业发展对策的基础。一、零售业过度竞争及原因分析(一)过度竞争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过度竞争的态势,对零售业过度竞争格局的判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近几年来,中国零售企业有规模化的趋势,扩张步伐也很大,但是整体规模不大,尤其是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规模较小。2004年在世界零售业排名首位的“沃尔玛”全球的销售额达到2852亿美元,与之相比,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2004年的销售额为676亿人民币,仅占中国零售总额的1.25%,而2004年中国前30家零售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3845.6448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1%①。中国零售企业绝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缺乏大型零售企业,从而使中国零售业很难形成规模效应。2.企业竞争手段以价格战为主。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零售市场上,价格战一直被众多企业当作克敌制胜的法宝,就降价而言,其名目繁多,如:积分销售、折扣销售、返点销售、买几送几等。零售价格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持续十多年。1992年,著名的“郑州商战”是中国零售业价格战的开始,这次商战最终以发起者郑州“亚细亚”的倒闭而告终,但中国零售业的价格战仍末停止,激烈的竞争仍在继续。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的西单购物节上,中友百货有限公司“买200返216购物券”,西单购物中心“买150送168购物券”,京城商战此起彼伏。这种恶性竞争是中国零售业过度竞争的必然结果。3.零售企业盈利能力较差。零售业的过度竞争状况使零售企业微利经营甚至是无利经营,整个零售业的利润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2003年中国商业零售企业500强的平均利润率为1.06%,行业排名倒数第3位,毛利率平均为9%,而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3%,平均毛利率则达到24%。由此我们能看出来,零售业的过度竞争,导致盈利能力比较差②。(二)产生过度竞争的原因1.体制的影响。由于受行政区划、部门利益及地方利益的影响,中国零售企业在进行跨区域发展以及跨区域商业重组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规模化进程。市场分割使企业只能在给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分割式经营,导致企业扩张速度慢、辐射能力差。因此,零售业的散乱局面与传统体制有一定的关系。2.进入壁垒低。中国零售业的进入壁垒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规模经济壁垒低。零售业本来是属于规模经济性很明显的产业,其主要通过连锁经营、大量采购、大量销售来实现规模效益。但是,目前中国零售企业单店经营还很普遍,店铺规模较小,即使连锁经营也很难实现规模经济。所以,中国现阶段零售业的规模经济门槛很低,导致零售企业过度进入。(2)技术壁垒较低。尽管零售业信息化发展很迅速,各个企业技术投入不断增加,但未真正形成技术壁垒。同时,零售业作为一个成熟行业,IT产业硬件、软件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技术障碍实际并不存在。(3)成本壁垒较低。零售业在启动成本方面并不太高,开业的费用除了必须预先全额支付房租外,其他如门店装修、货架、收款机、冷柜的费用都可以延期付款,而商品大都是代销或者厂方供应商铺底,只有个别厂商要求现款进货,另外还可以收取厂家的进场费,因此,成本也不会成为主要障碍。(4)政府管制壁垒偏低。零售业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一,政府对零售业的发展一直持鼓励态度。由于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政府通常支持新建零售企业,很少对零售业进行规制。3.大型零售企业退出壁垒高。对中国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退出壁垒是较低的,但对于大型的零售企业来说,沉淀成本、高负债率等经济因素会产生很大的阻止退出效应。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地方政府往往采用税收、投资、银行信贷等优惠政策来支持处于竞争劣势和亏损的企业在竞争中存活下来,致使目前许多零售企业虽亏损却依然不能够顺利退出。4.外资的大量涌入。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造成了大量外资的涌入。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己经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其中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伊膝洋华堂”、“万客隆”等零售巨头。外资零售企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而这些城市零售业原本己经饱和,外资的进入,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地区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二、零售业业态结构不合理及其原因分析(一)业态结构不尽合理在分析中国零售业态之前,先看一下零售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的业态结构。美国2002年前100家零售企业的业态分布为:百货商店占5.4%,超级市场占29.8%,专业店25.70%。超级市场在美国零售业中起主导作用,而且比重也比较稳定;百货店比重不大,并逐步减少;专业店比重增长较快。随着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零售业已改变了过去百货商店单一的业态模式,各种新的零售业态形式相继出现,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数据:截至2004年底,在综合零售业法人单位中,百货零售单位1.8万个,占39.3%,超级市场0.69万个,占14.8%,其他综合零售单位2.1万个,占45.9%。与美国零售业业态相比,中国零售业业态结构明显不合理。百货商店所占比重依然较高,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所占比重还较低。百货店长期以来是各大城市零售业的龙头,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近几年来百货店业绩普遍大幅下滑,处于衰退期,无法与外资大型综合超市相抗衡,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需求。(二)零售业业态结构不合理的原因1.业态发展缺乏长期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购买力迅速膨胀,这与商店“短缺”相矛盾。在当时超级市场还未被引进到中国的情况下,百货店成为各地发展零售业的首选,各地政府也积极推动百货业大力扩张。在外界环境的促使下,全国各地大中型百货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据统计,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前五年内,新建的大商场比此前40年的总和还多四五倍。在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衰退期的百货店,在中国确实得到了过度的投资,直接导致中国目前零售业态仍以百货店为主,新兴业态比重较低的不合理局面。究其主要原因,中国政府对零售业业态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零售业投资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是最终导致百货店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2.业态调整困难。中国的零售业业态调整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传统的百货店由于受地理位置、建筑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改造难度大,业态结构调整困难。一方面传统的业态改造困难,另一方面零售业在发展新兴业态的时候,缺乏创新。中国零售业应该结合国情,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展适合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业态,优化中国零售业业态结构。日本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日本零售业结合本国消费市场对新鲜度和便利度要求高的特点,大力发展便利店,取得很大成功。三、零售业区域结构失衡及其原因分析(一)区域结构失衡零售业的区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中国零售业像中国经济一样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东部零售业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众多具有竞争力的零售企业,而西部零售业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是属于规模小、竞争力差的小企业。入围“2004年零售业百强”的企业分布在21个省市,东部地区百强企业的数量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北京15家、上海10家、江苏9家,广东和山东各8家(不包括外资企业),而西部地区仅7家。从销售额看,最高的五个省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山东和广州,其销售额占零售业百强销售总额的比重依次为21.5%、15.0%、9.9%、6.5%和5.9%,而西部地区只有5%左右③。2.城乡差距严重。在大中城市里,零售店无处不在,各种新兴零售业态也随处可见,零售业发展呈现过度竞争的局面。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市场却是另外一种情形:零售业态以传统的杂货店为主,经营方式仍以古老的货架方式为主,零售业发展非常落后。目前,占全国总人口60%的农村消费市场的销售额尚不足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35%。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用规模小、业态单一、经营手段落后来概括。3.城市内部区域分布失衡。中国的城市中心区往往也是传统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在中心区聚集着大量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店铺,而郊区、城乡结合部及大型居住区周边的商业设施比较少,店铺比较分散,很难满足居民的需求。这样的商业布局一方面使商业中心区的商业过度集聚并引发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城市郊区却因为零售店铺较少,居民生活不便,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二)产生区域结构失衡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中国零售业区域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表现为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东部地区最早进行对外开放,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消费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这为零售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其消费市场的发展。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2936元,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倍。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所以绝大部分零售企业并不看好农村市场,新兴业态也就很难进入农村,且农村零售市场中大多以“夫妻店”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农村零售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源上消除零售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就必须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四、零售业过度开放及其原因分析(一)过度开放状况1.地方政府越权审批导致零售业超前开放。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的,承诺有计划地逐步开放零售市场。外资零售企业的审批权在国务院,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局部利益,进行越权审批,并给予各种优惠投资条件,擅自将零售业提前开放,使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超出了中央政府的承诺。地方政府在零售业引进外资过程中采取一些变通的措施,如以中方名义注册零售企业,交给外方经营,批准其他行业的利用外资项目变相经营零售业,使许多跨国零售巨头以惊人的速度抢滩中国零售市场。截至199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商业企业有20家,但是各个地方自行审批,以各种形式、各种途径违规经营的非试点企业就有227家④。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本来是经过艰苦谈判争取来的,是为了给国内零售企业争取几年的保护期,然而各地方政府实际上并未按国家的开放政策进行,使得中国零售市场前门末启、后门巳开,外资零售企业提前进入了中国市场。2.“超国民待遇”导致零售业的不公平竞争。从目前的状况看,内外资零售企业所享受的不平等待遇,己经影响到市场的公平竞争。外资零售企业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税收优惠。外资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中央与地方合计为33%,名义税率虽与内资企业相等,但是大部分地区为了吸引外资,一般并不征收地方所得税,因此内外资企业的实际税率并不相等。在5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外资企业更是享受“两免三减”的超低税收优惠。其次,一些地方政府为满足招商引资、搞形象工程的政绩要求,竞相攀比向外商提供优惠政策。某些地方政府违规审批外资建店,并且在土地、税收、扩张区域和商业网点等方面对外资零售企业实施“超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选址上,不惜出让城市黄金地段和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外资零售企业与国内企业本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再享受“超国民待遇”,那么在与国内企业的竞争中就更占据绝对的优势了,这也是外资零售业能够在中国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二)过度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