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备考实用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复习备考实用资料》——中国现代史部分一、名词解释1、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2、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大会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改组后国民党组织很快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建立起来。3、“二五减租”: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军湘、鄂期间,为动员农民支援北伐,国民党在广州召开有大量左派参加的中央和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通过《最近政纲》,规定“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减轻农民负担,统称“二五减租”。4、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三月二十日广州定乱,发生于民国15年(1926年)3月18日。是蒋介石利用右派军官和孙文主义学会分子制造的,是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篡夺军权的关键一步。5、西山会议派: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1925年11月出现。11月23日邹鲁,张继等在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公开反对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6、二次北伐: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联合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党自称这次战争是1926年北伐的继续,故有“二次北伐”之称。7、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发出东三省“易帜”通电,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8、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9、万宝山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挑起事端,寻找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借口而蓄意制造的。日军利用侨居在长春附近万宝山的朝鲜人与当地农民因租地挖渠引起的冲突,以保护朝鲜人为由,开枪镇压中国农民,打伤多人。日本事后反而颠倒事实,在朝鲜大肆宣传华人排斥朝鲜人,在朝鲜煽动了一场骇人的暴动排华事件。10、中村事件:系1931年6月,日军参谋部大尉中村震太郎,到中国东北从事间谍活动,6月26日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所部拘获,由于间谍罪证确凿无疑,团长关玉衡遂下令将中村等人处死而引发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突然向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袭击,炮轰沈阳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村事件是其中的借口之一。11、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侵华的开始。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炸毁了南满铁路之一路轨。后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袭击日军,突然想中国东北军驻守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2、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虽一时得逞,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3、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4、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15、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台儿庄会战和血战台儿庄。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成果。16、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17、重庆谈判:1945年9月4日国共两党举行的谈判,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最高领袖于抗战胜利后,就国内局势以及和平、民主、建国等问题在重庆举行的重要谈判,也是国共两党历史上举行的首次最高层次的政治谈判。18、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召开的会议。其主要内容是:国内一切部队立即停止战斗行动,恢复一切交通;一律停止军事调动等;会议主要围绕要不要和如何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及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20、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21、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1],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22、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23、马日事变(韵目代日):1927年5月21日晚,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率叛军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等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害。事变后,许克祥与国民党右派组织了“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救党委员会”,继续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21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这一事变是武汉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并准备与南京蒋介石集团合流的信号。24.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简答、论述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答: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2、东西文化论调答:东西文化论战,五四前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者和以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围绕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新旧文化的关系看待和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延续十余年的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清末以来中学、西学之争的继续。它发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有许多新的特点,对后来中国文化的走向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五四东西文化调和论是杜亚泉、梁启超等人在一战后,面对东西双重文化危机的现实而提出的一种文化主张,它与章士钊等人的新旧文化调和论共同组成了五四时期的文化调和论。这种文化主张在当今的和平建设年代对处理中外文化关系以及振兴中华文化确有很好的借鉴价值,然而史学界对其并没有做出系统的个案研究。3、新思潮有哪些?意义?答: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平民教育等。意义:新思潮派文学表现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而又苦无出路的心情,艺术上多少突破了长期影响文坛的自然主义文学,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影响较大。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5.国民运动的高潮答: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运动的高潮。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以武力打倒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北伐军的主攻方向是湖南湖北。在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