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同学们,大家好,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唐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在进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唐代的有关情况。历代唐皇统治下,唐代疆域广阔、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物质文化较为发达,产生了大量的诗人和诗作。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的疆域非常广阔,政治相对开明,物质、文化也非常地发达、丰富。所以人们常常把唐朝和汉朝并称“汉唐”。有一个对联写得比较好,它这么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把唐朝的诗和晋朝的字、汉朝的文章相提并论,而且把它比喻成就像春天的云、夏天的雨和秋天的月色一样是恒久的,是非常光辉灿烂的。唐代自公元618年立国,到公元907年亡国,历时289年。唐朝历时总共是289年,这289年是从唐高祖立国的公元618年算起,到唐哀帝亡国的公元907年截止。但是实际上唐朝的实存时间还要更长一些。因为有些晚唐的诗人到了五代还在生活、还在创作,所以整个唐代的时间就要算上五代的几十年,二者相加大约340余年。在这样一个长的时间段里面唐朝的历史发生了比较大的一些变化,我们从历朝帝王的延续来概括地了解一下这些变化。唐朝的第一个皇帝是唐高祖,下来是太宗、再下来是高宗、中宗、睿宗,当时中宗、睿宗立国的时间比较短,大概各不足一年,很快就过渡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之后,中宗复辟。所以中宗、睿宗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君主。再下就过渡到了唐玄宗时期。玄宗之后就是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如果把中宗和睿宗两次登基的时间并为一次,那么整个唐朝是21位皇帝。如果把这21位皇帝编成一个口诀,就比较方便记忆了。如果我们编成每句七言的,那么就是三句话:祖太高中睿武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哀这三句话大概就可以概括整个唐朝帝王的一个基本情形。而我们要了解某个诗人在什么时期做了什么样的活动、进行了什么样的创作,你只要了解他在哪几个帝王的时期活动就可以了。唐朝这三百余年的时间里面总共有多少诗人活动呢?传统看法认为有2500多位诗人,他们创作了四千六七百首诗作。这个数字的统计不是很准确的。据我通过我制作的唐诗数据库的统计,目前了解到的存世诗人和诗作有这样一个情况:诗人:3228人诗作:50454首应该说这个数字基本接近唐朝诗人和诗作的情况。在唐诗发展的初、盛、中、晚各阶段,按诗人的生活年代、创作量及后世推许程度,将唐代诗人分为七个代群。唐诗是唐代文学中的代表文学样式,近人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代表作《宋元戏曲史》里面曾经这样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那么王国维先生的这个观点是文学发展演进的一个比较好的说明。而在这段话里面,他就把唐诗与楚骚、六朝的骈文、宋词、元曲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可见他对唐诗的地位的一个基本认定。在唐诗三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习惯于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就是初唐:唐高祖到玄宗开元之前;盛唐:唐玄宗到代宗前期;中唐:代宗大历年间到敬宗时期;晚唐:文宗时期到唐亡。这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一般来讲,唐高祖到玄宗开元之前;从高祖到玄宗开元之前谓之为“初唐时期”,历时大约九十多年。唐玄宗到代宗前期;盛唐主要是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如果往后延续一下,把德宗和代宗前期算上,那么也就是五十多年。因为在唐玄宗天宝时期有一些诗人正进入他创作的旺盛时期09:00,比如杜甫、岑参等人。到了肃宗、代2宗的时候,他们还活跃着,所以就把盛唐的时间段稍微向后推移一下。代宗大历年间到敬宗时期;所谓中唐就是从代宗大历年间一直到敬宗时期,这段时间大约也是七十多年时间。文宗时期到唐亡。从文宗时期一直到唐亡这段时间被称为“晚唐时期”。如果按照刚才我们那个口诀来算,初唐、盛唐:祖太高中睿武玄中唐:肃代德顺宪穆敬晚唐:文武宣懿僖昭哀第一句口诀就概括了初唐和盛唐,也就是“祖太高中睿武玄”。第二句口诀基本上是处于中唐时期,就是“肃代德顺宪穆敬”。第三句基本上就是晚唐时期了。在这样一个初、盛、中、晚的段落里面,唐诗也经过了此起彼伏、错综复杂的一些发展情形。在初唐,大概我们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唐诗的代群,在盛唐是一个唐代诗人的代群,中唐和晚唐也可以把它分别划分成两个诗人代群,那么这样下来,整个唐朝的诗人就有七个诗人代群了。这七个诗人代群按照他们知名作家来分布,大致情况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排位:第一代群太宗贞观到高宗龙朔年间(公元627年——663年),主要诗人:王绩、李世民、许敬宗、杨师道、上官仪。第二代群高宗乾封到中宗景龙年间(公元666年——710年),主要诗人:骆宾王、卢照邻、杜审言、李峤、王勃、杨炯、崔融、宋之问、沈佺期、陈子昂。第三代群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年间(公元714年——766年),主要诗人:孟浩然、王昌龄、李颀、高适、王维、李白、崔颢、储光羲、杜甫、岑参。第四代群代宗大历前后(公元766年——799年),主要诗人:刘长卿、顾况、戴叔伦、韦应物、钱起、朗士元、严维、李益、司空曙、李嘉佑。第五代群德宗贞元到穆宗长庆年间(公元785年——824年),主要诗人:孟郊、韩愈、张籍、王建、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贾岛、元稹、李贺。就进入了德宗贞元年间,从德宗的贞元年间到穆宗的长庆年间,这样一个时间段里。第六代群敬宗宝历到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25年——859年),主要诗人:姚合、许浑、张祜、温庭筠、陈陶、杜牧、赵嘏、方干、李群玉、李商隐。第七代群懿宗大中到哀帝天佑年间(公元860年——907年),主要诗人:贯休、罗隐、陆龟蒙、皮日休、韦庄、司空图、韩偓、马戴、杜荀鹤、郑谷。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呢?有三个标准:第一、诗人们生活的年代;第二、诗人的创作量;第三、诗人被后代人们推许的程度。通过这三点,我们荐举出来了若干代表性的诗人作为这七个代群的一个代表,下面我再稍微详细地讲一下这七个代群的创作情形。经过第一代群诗人的过渡和第二代群“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努力,唐诗发展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第一个诗人群主要是太宗旧臣,活动在贞观年间,到了高宗龙朔年间,他们仍然在诗坛创作,在这个代群里,除了王绩为在野诗人之外,其他的全部是宫廷诗人。宫廷诗人在宫廷里面主要的创作活动就是进行君臣之间的唱和,进行文酒欢会,于是他们的创作就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南朝的一些遗风,同时又由于宫廷创作圈子比较狭小,他们的视野受到了相当的限制,而南朝的遗风又比较重视对华丽词藻的追求,所以整个的诗歌风格就显得骨力不振,而只是在形式上讲求才华,讲求词藻。这样的一种宫体诗风到了上官仪结集成了非常有名的“上官体”特点:绮、错、婉、媚。而“上官体”的主要特点就是四个字:总的说来,这一代群知名的诗人不是很多,同时因为它跨越了两朝而使得它内部的结合比较松散,所以只能算过渡性的一个群体。初唐时期的第二代群,由初唐中后期的“四杰”和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构成。这样一个代群比第一代群势力扩大了不少,而且在创作上出现了一些创作倾向的冲突和矛盾。“初唐四杰”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诗人在创作倾向上非常不满意于第一代群的那样一种习惯3于宫廷诗的做法,也不满意于那样一种绮错婉媚,比较柔弱的诗风。所以他们把目光指向了中国历史上诗歌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就是建安诗歌。而建安诗歌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建安风骨,所以“初唐四杰”非常热切地呼唤建安风骨,他们希望用建安的风骨来充实自己作品的内在力度,给它增加一些刚健之气。他们在创作上,视野也比宫廷诗人开阔了很多。他们不仅描写市井生活,而且把眼光放到了大漠边关,以前诗人们不写,或者是很少写的一些题材,都进入了他们的笔下。比如像骆宾王、卢照邻写了《帝京篇》、《长安古意》,闻一多先生对《长安古意》给予极高的赞赏,认为它宛如一声霹雳,在痛苦中夹杂着颤栗,给人一种警醒。这个时期还有一位诗人,他的这样一种要求和初唐四杰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影响更大,就是著名的陈子昂。陈子昂在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面,明确地提出了两个主张:呼唤建安风骨;要求诗歌要有“兴寄”。一个就是另一个就是,就是说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和真实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注重形式、词藻→具有真情实感绮错婉媚→刚健骨力这样一来就从第一代群比较注重形式、词藻这样一个方面开始向使诗歌具有真情实感、有真切内容这个方向大大跨进了一步,同时也使得原来那种绮错婉媚的风格向具有刚健骨力的风格跨进了一步。但是这个时期还有一批诗人,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沈佺期、宋之问等等这样一些宫廷诗人,他们基本上还是坚守着原有的宫廷阵地,所以在思想内容上他们的诗歌没有多少可取的东西。但是这么一批诗人在诗歌形式、格律方面却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也就是说,唐朝的诗歌已经进入了格律化的时期,这种格律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齐朝的永明年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永明体”。这种“永明体”经过了长时段的发展,到了初唐,特别是到了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就实现了几个大的变化,一、四声二元化;二、粘式律形成;三、属对方面变化。以前作诗是“平、上、去、入”,各个分开的。上声、去声、入声各自独立,现在到了沈、宋这里,作诗只分“平”和“仄”两个需要注意的这样一种声韵就可以了,“上、去、入”全部归于“仄”声。这样一来,作诗就大大简便了。以前作诗,一联之内的两句是平仄相对的,但是在联与联之间却往往出现问题,粘合不起来,而粘式律的发现,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三个就是在属对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面,出现了上官仪的《笔札华梁》,出现了元竞的《诗髓脑》都是专门探讨诗歌创作技巧的著作。所以里面有很多讲属对,也就是对仗的这样一些规律性的文字,从而使得在理论上诗歌格律化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而沈、宋依据他们在理论上的这种总结,在实际创作里面,使得诗歌声律方面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所以在历史上人们一提起格律诗的定形,总是把它归功于沈、宋,应该是有道理的。所以这样两个不同的诗人群体,也就是“四杰”、陈子昂与沈、宋,这两个不同倾向的诗人团体,虽然有矛盾,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交友,有的时候,有些人之间还有着比较好的关系。应该说,是他们的一种合力推动了初唐诗的发展。更何况,在这样一个时期里面,还出现了两篇非常有名的作品,一篇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这篇诗里面,文辞之优美,内容之深刻,意义之精警可以说都是前无古人的。这首诗一开始就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月的一个非常动人、非常优雅的景观。随着作者的描写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样一种疑问实际上是由对外在自然的观察、注目,转向了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拷问。所以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样的诗作内涵着一种深刻的宇宙意识。与张若虚同时还有一位刘希夷写了一篇《代4悲白头翁》。诗写得也非常之好,其中有几句写得尤其动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他又接着讲:在这样的诗句里面29:30,就已经杜绝了外在色相的一些描绘。而对人生、人生的意义发出了一种关切、一种非常深刻的质疑和拷问,所以在这样一些诗人的合力之下,初唐诗的第二代群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而由这个小高潮的积聚就为盛唐大高潮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到了盛唐时期,也就是进入了第三代群,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都是一些超一流的大家,都是当时诗歌领地里边的一些巨星。像“李杜”、“王孟”、“高岑”等等这样一些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人物,都出现在这样一个时期。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第三代群诗人,其创作声律、风骨兼备,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玄宗年间,政治比较开明,国力非常强盛,国家的疆域也非常之广阔。受时代风潮的这样一种浸染,盛唐诗人大多都走出了家门,踏上了漫游的旅途。他们“仗剑去国、纵横干曳”或者寄情于大漠,或者是悠游于田园。挥洒出了一份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