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河北师范大学附属西藏学校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一轮复习)设计人:韩盼第1页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姓名韩盼科目历史年级高三年级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课型复习课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考纲要求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情分析所教授的学生都是藏族学生,他们具有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相对于新授课来说,复习课难度不大,再加上两年来的历史学习,已经使他们大都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很强。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的目的性比较明确,也能进行初步的资料整理并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但认识问题仍具有片面性和表面化。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应该把知识传授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应该将基础知识学习同学法指导相结合,同时结合近几年历史高考真题,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高考,增强学习历史的信心。教材分析我所采用的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的内容。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之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线,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分别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专题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开始;是我国现代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开端;同时它也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专题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国梦”等热点问题,这一专题必将成为2015年高考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及对教材的理解,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确立。难点:从整体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征导学教师活动:首先讲解高考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命题趋势高考命题趋势探秘命题规律:考查内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分值:10分左右。命题趋势:高考可能会从“中国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热点问题切入,重点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基础知识。学生活动:了解高考试题命题趋势,激发了学生对此专题内容的求知欲望,明晰了复习的方向和复习力度。(设计意图:教师强调其重要性和考察方向。明确复习目标,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学校:河北师范大学附属西藏学校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一轮复习)设计人:韩盼第2页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课前自主复习教师活动:印发导学案,要求学生研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知识必背”形成宏观知识框架,并且进行基础知识强化背诵。学生活动:课前自己独立完成,强化记忆。【知识必背】(参照必修二:52页—57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创——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点、新时期)教师点拨:两大转折: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僵化半僵化转变为全面改革,以封闭半封闭转变为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教师点拨: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规律总结:制度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要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教师点拨:对外开放“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5)“宽领域”是指我国开放的领域不仅涉及经济、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6)“多层次”是指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放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发现和认识历史,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自学展示教师活动:由5名同学分别背诵导学案中的5个重要知识点学生活动:必须做到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背诵准确无误。(设计意图:检查自主复习情况,也为了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深入学习提供知识储备)课中重难点突破归纳提升教师活动:设计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升能力。设计的问题要注意难度适中,紧贴考纲,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到多媒体上,提供思考的角度。并且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活动:前后四人为一组,各抒己见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由本组代表展示,其余小组可以提出质疑补充。全班师生共同达成最终认知。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教师点拨:注意在生产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几次变化?2、区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多媒体展示:邓小平关于市场和计划的一段经典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归纳提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1,概括指出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为搞活经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教师活动:进行总结归纳,要精讲点拨探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还要注意让知识有所升华。学生活动:整理探究成果(设计意图:这些内容属于高频考点,教师需要精选难易适中的辅助材料,设计梯度明显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点评,使学生对自己课前的自主复习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解决了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考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学校:河北师范大学附属西藏学校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一轮复习)设计人:韩盼第3页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课后高考链接具体步骤:从高考原题中教师挑选6道题,全都符合本节课重难点的内容,课上完成部分,主要是课后完成。【高考链接】1.【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2.【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特区(2014·天津文综·10)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特区(2014·四川文综·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考点】新时期对外关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4·上海单科·30)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B.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6.【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2014·广东文综·39)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材料: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问题:推断材料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此复习课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体验高考,学以致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考试大纲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复习的方向。围绕考纲,提出问题导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再通过板书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主线。不足之处:由于本课知识理论性强,政治色彩较浓,学生普遍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提升层面程度不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十四大提出目标2001年初步建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开放加入世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