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辽夏金元部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ADCC6—10.BBDDA11—15.DCDCA16_20DBACD21-25.BADAB26-30.DDDDC31-35.BCDAD36-40.DDDCB41-45.ACBCD46-50.BCDBC51-55.BDDBB56-60.CBADC61-65.BDDBC66-68.DBB二、名词解释1.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将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宴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这样就把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权收回皇帝手中,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2.三衙三帅: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又称“三司”。“三衙”长官分称殿帅、步帅、马帅,合称“三帅”。三帅由资历较浅且易驾驭的将领任职,他们都由皇帝任免,时常被调动。三帅负责禁军的管理和训练,只有领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由枢密院掌握,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军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3.三冗两积:指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北职、差遣的分离,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加之,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人仕为官者不使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出现冗官现象。宋2太祖时,推行募兵养兵制度,军队数量剧增,至宋0,军队人数猛增至140万。军队数量虽多,但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极低,出现冗兵现象。宋代1遇十分优厚,加之统治者挥霍浪费越来越严重,军费开支庞大,再加上宋每年还要向辽、西夏交6岁币,出现冗费现象。4.官、职、差遣:北宋时,为了集行政权力于中央,在任官制度上采用官、职、差遣。官是一种虚衔,用以表示官位和俸C;职又称贴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差遣,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如官衔是尚书,被差遣去担知州才是实职。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员,均由皇帝差遣担任。这种官、职、差遣分离制度造成北宋官吏重复设置,出现“冗官”现象。5.曹宪帅仓:北宋统一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四司即转运使,简称“漕臣”,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管理;提点刑狱,昵”,主管地方司法;安抚使,简称“帅臣”,管理地方军事;提举常平,简称“仓臣”,熙宁初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故四司又称“漕宪帅仓”,其设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6.支移、折变:宋朝的农业税沿用唐后期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在交税时,北宋政府还沿用了前代的“支移”:”的苛法。所谓支移,就是借口官府需要,强迫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他处,人畜盘费自备。在没房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税粮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所谓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将征威变成其他物品征收。“支移”和“折变”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7.五等版籍;宋代的户籍,一般叫做“五等版籍”,规定每逢闰年修造一次。宋代户籍分主户(也叫“税户”)和客是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田地)的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户.天地产业多,称为上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为下户或贫下户;处于中间的三等户,称为中户。客户是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或称“佃客”、“地客”),他们租种地主的田地,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宋代赋役制度以五等版籍制度为基础。8.主户和客户:宋代户籍分主户(也叫“税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的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户田地产业多,称为上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为下户或处于中间的三等户,称为中户。客户是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或称“佃客”、“地们租种地主的田地,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39.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但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10.青苗法:王石变法中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之一。在每年春正月和五月,由政府按户等高下贷粮食或钱款给农村主户,称青苗钱。听民户自愿请贷,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盘剥,同时也可增加政府收入。11.保甲法:王石变法中军政方面的改革之一。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殷实之家中有“材勇”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在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每一大保须于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实行保甲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是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种尝试。12.置将法:王安石变法中军政方面的改革之一。针对“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当时称为“置将”。此法的推行,改善了军队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加强了北宋的边防力量。13.《三经新义》:北宋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重新注释了嵌诗}、《书》、砹周礼诤,通称嵌三经新义》。《三经新义净是王安石变法理论的代表作,也是变法的理论根据。它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提出了许多新意解,形成了“荆公新学”。《三经新义》颁行后,太学和州县学校用它作教材,科举用它作标准。14.元佑更化: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佑”。此时期,由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召司马光等保守派入朝执政,罢黜了变法官员,几乎废除了全部新法,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史称“元佑更化”。15.哲宗绍述:元佑八年(1093),高太后死,宋哲宗亲政,改元“绍圣”。他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相,又恢复新法,把元佑年间得势的臣僚全部免官,贬出朝廷,史称“哲宗4绍述”。16.熟女真、生女真:女真族在隋唐时称秣鞘,居住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辽朝建立后,女真臣属于辽。辽为了分散女真部落的力量,把一部分较强大的部落迁到了辽阳府以南,过定居的农耕生活,称“熟女真”;而将留在原地继续过渔猎生活的女真人称作“生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后来建立了金政权。17.南面官、北面官:,辽代为了有效控制各族人民,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统治汉族的称南面官,因其官署设于皇帝大帐南而得名。南面官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统治契丹族的称北面官,因其官署设在皇帝大帐北而得名。北面官由契丹贵族担任,权力较南面官大,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政。18.四时捺钵:辽朝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进行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行宫)。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皇帝在捺钵中与北、南面大臣会议国事。捺钵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辽统治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19.计相:宋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宰相的财权。设“三司”,以三司使(或称“计相”)分管盐铁、度支和户部,以分割宰相的财权。20.澶渊之盟: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北宋朝野震惊,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宋、辽双方维持旧疆,仍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屈辱妥协使辽国得到了许多好处。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21.通判:宋初,为削弱州郡长官的权力,取消了州郡(府、州、军、监)一级长官统领“支郡”的制度,规定州郡长官只负责本州事务,规定不许他们兼管他地。由朝廷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称“权知军州事”、“知州”,知州之外另设“通判”,用以监督知州,使其互相牵制。各州郡文件必须由通判署名才能生效,通判还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知州的情况。522.金海上之盟:女真族建立金国后,连胜辽军,宋徽宗得知后,先后派人取道海上出使金朝,共商攻辽大计。1120年,宋金双方终于订立“海上之盟”,约定:金宋两国互用国书,地位平等,以长城为界;金朝攻取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境),宋攻取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将原来送与辽的岁币转送给金朝。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之盟”。这个盟约暴露了宋朝虚弱腐朽的本质。23.西辽: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逃住西北,在回纥族的帮助下,攻占了新疆和中亚一些地方,建立国家,定都楚河南边的虎思斡耳朵(中亚托克马克附近),其疆域西到阿姆河,东到和州(新疆吐鲁番一带),幅员万里,为西域大国。中国史书中称之为“西辽”,蒙古人称之为“哈喇契丹”,即黑契丹。西辽传五主,后为蒙古族的乃蛮部所灭。它在传播中国文化,开发当地资源,沟通中西经济文化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24.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金兵在开封城内大肆劫掠,掠走徽宗、钦宗和后妃、太子、宗戚、工臣、伎女等三千人及城中全部财物,开封及其附近州县惨遭浩劫,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变”。25.参知政事:宋初,为分割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合称“宰执”,以此来分割宰相的行政官吏权。26.隆兴和议:宋孝宗继位后,起用抗战派张浚进行北伐,失败。隆兴二年(1164),宋金签订和约,史称“隆兴和议”:其主要内容有:①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②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每年减少银10万两、绢、万匹;③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宋放弃新收复的六州)。27.嘉定和议:隆兴和议后,宋金和平了40多年。金章宗在位晚期,金朝北受蒙古族的侵逼,内部又有人民反抗。南宋忠臣韩侂胄起用抗战派伐金,最终大败。嘉定元年(1208),宋金重订和约,其主要内容有:①以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②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③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区);④另给犒军银(赔款)300万两。这就是所谓的“嘉定和议”。28.织锦院:南宋积分在今浙江、江苏、四川等地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叫做“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很大,有较细的分工,产品精美华贵。29.景德镇:宗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昌南镇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底部书“景德年制”四字,6因瓷器异常精美,冠角天下,昌南镇因此改名为景德镇。30.草市、集、墟:宋代时,城乡周围普遍存在着一些定期的集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赶场”,又称集市、虚市或草市。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都在集市中买卖,集市成为沟通城乡经济的桥梁。31.交子:宋真宗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成都16家富户主持印造了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市场上流通,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设立本钱,定期限额发行,仍在四川使用。徽宗时,改交子名称为“钱引”,而且不备本钱,取代了早期的纸币交子。32.会子:南宋时,为解决铜钱不足,政府设立了“行在会子务”,发行会子,代替铜钱流通。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通行于东南诸路;湖北会子,通行于京西路和京湖路;两淮会子,也叫“淮交”,通行于淮东、淮西两路及长江南岸的一些州府等。33.怯薛制度:怯薛原意是轮流值宿守卫,是从草原贵族们豢养亲兵(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的。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34.大札撒:成吉思汗下令把蒙古的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