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摘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关键词:唐诗唐朝历史一:唐宋诗之争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②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③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建树,也偶有情致动人的佳作,但其总体面貌,却是在华美的形式中呈现出情调上的苍白平庸,这是宫廷文学很难避免的。同样也是初唐诗歌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当然,宫廷诗坛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盛唐气象也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一方面他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另一方面他又是初唐近百年的诗歌演进为盛唐在性情化和技巧化方面铺垫的必然结果。(2)盛唐——诗歌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诗史上的盛唐,盛主要是就诗歌的质量和诗歌的韵度风貌而言的。盛唐诗歌的艺术水平之高,从“盛唐气象“四个字可以感受。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这一时期,经过初期的发展,近一百年间,唐朝农业生产持续上升,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安定,商业活跃。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诗人潜心研究,漫游各地,开阔视野,大大增加了诗歌创作内容,对儒,道,佛和其它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思想禁锢较少,同时,儒家主张入世,成为唐代许多文人的共同风尚。道家蔑视礼法,主张高蹈出世的思想对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影响。儒道出世入世互补的世界观构成了诗人的双重人格。佛教的传入,则对王维等诗人的思想和创作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正如前面所说,初唐诗人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也为盛唐诗歌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近体诗,歌行体和新乐府的发展,古近体诗两者共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促进盛唐诗歌的发展。这一时期,统治者对诗歌更为重视,科举以诗赋取士,文人为中举入世,终生勤劳创作。另外,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的繁荣,对诗歌内容的丰富也有着推动作用。(三)中唐——诗歌发展的低潮还是繁荣的再续?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盛唐诗歌的情况来看,尽管那个时代的一些文人出于各种原因对前代诗歌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从魏晋南北朝到盛唐,诗歌发展的延续性在一些基本特征上是很显著的:儒家传统中以诗为政治与教化之工具的观念在实际创作中很少被认真看待,诗始终是一种个人性的艺术创造,是表现诗人生活情怀与人生理想的审美形式。而盛唐诗人的激荡的热情与浪漫的幻想,更使诗成为华彩的乐章。而到了中唐,首先可以看到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加强了。这本身当然不是什么缺点,杜甫许多这一类型的诗作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对于唐诗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开拓。但同时需要注意到,这一种关联的加强常常伴随着诗人个体意识的削弱和对于国家的依附意识的加强,伴随着儒家文学观念的加强。这在杜甫已不能免,在元结、白居易等诗人那里则更突出。而另一方面,作为盛唐诗歌主要特征的激情的表现,在中唐诗歌中也受到了抑制。杜甫诗的“沉郁”,实际就是激情受到理性的抑制的结果。在其他诗人那里,激情或转化为怪诞,或转化为哀苦,乃至退化为闲适、琐细。毫无疑问,唐代文化富于创造性的生命力并不是在中唐就消失了。甚至,中唐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各种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比盛唐诗给人的印象要更为强烈;中唐诗人对语言表现形式的关注,也比盛唐诗人更为深入。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到李贺的呕心沥血觅诗句,贾岛的苦吟,诗人们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唐诗总体上的繁荣多彩,与他们(也包括晚唐诗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诗歌中豪迈自信、自由飞扬的精神,在这时确实是开始减退了。中唐初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大历十才子“只重文辞修饰,作品格调不高,只有韦应物顾况等写出了值得注意的作品。中唐后期,一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掀起了诗歌史上盛赞的新乐府运动;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在艺术上刻意创新,形成了奇险怪癖的风格特色。而柳宗元刘禹锡则各以其独特的诗风相继崛起。“唐诗至元和年间,天地精华,尽为发泄,或平或奇,或高深或雄直,旗鼓相当,各成壁垒”②他们共同组成了异彩纷呈的元和诗坛,形成唐诗史上的有一个高峰。他不像盛唐时期在丰富多样的同时有比较统一的风貌特征,而是“各人各具一种笔意”③。因此中唐诗坛更偏于纷繁复杂。这主要是受盛唐后期安史之乱的影响,集中受到破坏,社会趋向纷纭复杂,思想也更加五花八门。同时,诗人们知道盛唐诗歌的繁荣,如何超越盛唐?诗人们由此自觉地寻找多方面的出路,寻求创新。同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是社会生产力已经遭到破坏,大唐帝国国势衰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表现人民苦难和社会不安的作品也比较多,具有代表的就是白居易的讽喻诗。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对于唐代历史及唐诗面貌的转折意义。(四)晚唐——诗歌发展的回光返照晚唐诗人中向来是推小李杜为大家,即李商隐和杜牧。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唐诗的回光返照时期。小李杜也有大李杜的忧国忧民之心,创作上也继承了李杜的精神手法。但已没有他们的气度与魄力。黄巢起义之后小李杜已经去世,具有代表的是皮日休,杜荀鹤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他们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起义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三:总结总的来说,唐朝时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最发达的时代,不止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广阔,形式丰富都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当然,诗人们继承发展风骚以来的诗歌传统,推陈出新,积极努力也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些综合的力量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诗歌繁盛的唐王朝。注释:①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②方南堂《辍锻录》③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八参考书目:《中国诗歌发展讲话》王瑶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新编古代文学精解》万云骏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唐诗风貌》余恕诚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版《唐诗演进论》罗时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