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摘要】古代本体论哲学向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转化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改背景的根基理应是时间,而呈现于观念形态上却是哲学。认为真理性认识源于感觉经验者是经验论者,认为理性自身是真理性认识之源者则是唯理论者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及其各自的片面性,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必然对人类的认识及思维的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关键词】唯理论经验论分歧经验论和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今天,经验论和唯理论就其理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就其价值来说,则既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它的价值在新的理论中得到延续和体现。因此,进一步探讨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为多大的实践意义。一、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的历史背景近代西方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形成源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倾向。近代认识论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环境有关。第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认识根源。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人类认识从方法上来讲,最初也只有这么两种方法,靠感性给它提供经验材料,靠理性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在古希腊的早期,哲人们中间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较突出,毕达哥拉斯派的理性主义色彩比较突出,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开始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接对立。当时虽有人看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自的片面性(如亚里士多德),但未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最终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间的摇摆和皮浪的怀疑主义。在古希腊的早期,尽管在哲人们中间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但应该说这两种倾向还是相安无事彼此和谐的。可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认识论。到了欧洲中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经院哲学中以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形式继续存在。从严格意义上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哲学认识论上的两种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以比较典型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开论争,则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现象。第二,经验归纳法和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研究方法。从近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来说,除了力学、数学和天文学比较发达之外,其他学科都还处在萌芽阶段,这就使得人们在用科学和理性认识世界时,不得不求助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主要是力学和数学。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认识论。认识的根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主要表现为对认识来源,过程及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家们和哲学家们在认识论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对认识来源,过程及真理性的看法也迥然不同。两种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哲学中被片面地加以分离,最终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两个哲学派别。一派片面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另一派则片面的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观念和天赋原则作为逻辑的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第三,近代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土壤。英国一方面有唯名论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有自然科学的注重实验、观察的风气,强调个别实在,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把唯名论的传统和注重经验归纳的习惯相结合,使英国成了近代经验论的发祥地。当时欧洲大陆各国许多地区处于封建割据的四分五裂状态中,经济落后,政治软弱,思想保守,文化凋敝,沾染上了经院哲学封闭陈旧的气息,缺乏唯名论的影响,自然科学研究中又推崇数学上的理性演绎法,这样,大陆各国就继承了唯实论传统,更注重一般的实在性,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演绎才可能获得真理,这也就产生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1]“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2]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3]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4]在唯理主义者看来,思维本身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先天认识原则,对象只有在先天认识原则的把握下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不能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它有多于这种内容的作为认识原则的天赋观念;思维的理解作用是以它自己固有的天赋原则去理解对象。第二,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对立,已经蕴含着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就是在个别与一般问题上的对立: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能否从个别的感性经验中形成?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弗兰西斯?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这就是培根的“新工具”。培根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而形成他的“新工具”的归纳逻辑。培根指出,“正如现有的科学不能帮我们找出新事物,现有的逻辑也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科学”。[5]这是因为,“三段论并不能用于科学的第一原理,而用于中间公理也是无效的。因为它比不上自然的微妙。因此它只能强人同意命题,而不能把握事物”。在培根看来,只有归纳的方法,才能使认识从经验事实开始而上升为一般原理。培根的归纳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感性经验材料;将感性材料整理和归类,区分为正面的例证、反面的例证和在不同条件下其性质有变化的例证,并对这三类例证进行比较研究;排斥掉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无用的材料,留下有用的材料;对留下的材料进行归纳,得到一般原理。[6]培根认为,这种归纳法能够使人们循序渐进地揭露出不同等级的自然规律,防止人们超越经验作无谓的猜想。与经验论相反,近代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儿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这就是笛卡儿的新的演绎逻辑。这种新的演绎逻辑或演绎方法的基本规则是: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最后一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大家注意,笛卡儿的新的演绎逻辑,已经不是传统的演绎逻辑及其在现代西方数理逻辑中的发展。传统的演绎逻辑是一种外延逻辑,即依靠概念之间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的外延关系而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推出结论。笛卡儿的演绎逻辑则是思想从单纯上升到复杂、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涵逻辑。这种关于思想自身发展的内涵逻辑,在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构成了概念辩证发展的关于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的直接意义,就在于它是关于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关于人类思想发展的逻辑。在理解培根的经验论的归纳法与笛卡儿的唯理论的内涵逻辑的时候,我们还必须看到,作为近代哲学的两个开端,具有某些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其一,培根创建的归纳法和笛卡儿开拓的内涵逻辑,都是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试图超越传统的演绎逻辑的产物。他们不是彻底否定三段论及其逻辑规则,而是反对把传统的演绎逻辑绝对化和权威化;其二,他们都从破除僵化的概念和偏见出发,力图以新的方法或逻辑去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培根关于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的论述,笛卡儿关于清除虚假观念的论述,都是力求防止先人为主的“成见”对人的认识的误导与束缚。第三,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的问题。经验论者认为,“错误或虚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接受影象,错误或虚假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里;判断或心灵没有给予应有的周密细致地对待,没有注意到离得远的东西只是由于离得远或由于别的原因,而应该比它们离我们较近时显得小和模糊;在别的情况下也是这样。”[7]这就把“错误”或“虚假”归咎为“判断”或“心灵”,也就是归咎为人的“理智”。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是“骗人的”。笛卡儿说:“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的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8]在分析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时,我国学者提出:“唯理论者斯宾诺莎继承笛卡儿的认识论思想,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性经验知识,包括传闻的知识和泛泛的经验;第二类是推理知识;第三类是理性的直观。他说:‘只有第一类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是必然真实的。’可见斯宾诺莎也排斥感性经验,只信赖理性知识的可靠性。”[9]三、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意义在西欧历史上持续了二百多年之久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对以后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有着共同的进步性。第一,它们一般都具有反封建反经院哲学的启蒙色彩。经验论和唯理论,虽然就认识论的角度看,是两种对立的思潮,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学派,但就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来看,则同是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是和作为封建意识形态核心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直接对立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直接用来反对和打击封建意识形态的锐利武器。经验主义着重现实事物的经验知识,就是要否定神学和经院哲学根本无视客观实际,单以《圣经》和教义为依归的教条主义和空洞的抽象思辩;理性主义崇尚理性和理性知识,也是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所宣扬的盲目信仰和蒙昧主义的直接否定。正是对这种盲目信仰教义和教会权威的教条主义和经院习气的破坏和摧毁,使人们的思想从封建意识形态的禁锢和束缚下解放出来,才为以新的较进步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旧的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革命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