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但现在想来依旧是那种感觉——值得记忆回味。大半年的时间都在朝着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哭过、笑过,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走过来了,现在一切终于尘埃落定,希望可以把我的一些经历跟大家分享。2、分析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参考答案】(1)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司法控制,即国家通过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行政控制,即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是新来者难以进入;媒介的自律。当然,对新闻传播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受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都主要采取法律控制的手段。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监控的主要依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要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确保在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3)在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的绝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领导下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还要接受党纪的约束,坚持党性原则。3、写出5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名称,并简述之。【参考答案】(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2)《红旗日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红旗》3日刊和《上海报》合并而成。第162期后为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机关报。李求实任编辑。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秘密发行,出版1月后发行量达1.2万份,有国外订户。设有“苏维埃区域来信”“莫斯科通信”“欧洲通讯”“红旗俱乐部”“我们的字典”“短斧头”等栏目。每周有1篇时事汇评。此报发刊词中说“报纸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1931年3月停刊。(3)《新中华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原名《红色中华》(1931年12月创刊),1937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期号续前。在延安出版。初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后,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41年5月15日停刊,改组为《解放日报》(延安)。新中华报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范围内发行,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中,发表抗议通电、社论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报道“皖南事变”真相,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和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比较系统的报道,并发表重要评论。(4)《解放日报》:1941年至194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原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初为二版,后改出四版,毛泽东题报头并写了发刊词。1942年4月1日,为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解放日报》改版,加强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突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解放区八路军的情况毛泽东等经常亲自写稿、改稿,阐明党的方针政策。1942年9月起,《解放日报》兼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并在边区各地陆续建立通讯处,派出特派记者,扩大报道面。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时停刊,至3月27日共出二千一百三十期。(5)《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创刊,由前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是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3月迁至北平,同年8月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到1989年3月,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均派驻了记者。1956年,《人民日报》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制定出以扩大报道范围,改进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日报》领导权长期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粉碎“四人帮”(1976),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赢得了读者的信任。1986年,《人民日报》为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及读者对扩大信息的需要,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提出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央机关报的性质,发挥它的功能,使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办出自己的特色。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论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参考答案】(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首先表现在人际之间的新闻信息的沟通和传播。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这些信息传播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街头巷议,还包括信件、电报、电话、会议等形式。在数字媒体发达的今天,还包括影响日众的手机短信的信息传播。其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主要还是表现为正规的新闻传播事业,这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这些信息传播形式形成了庞大的新闻传播业,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所有的人,无论其阶级、职业、性别、宗教、民族的差异,都离不开新闻信息的获取,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局限于和大众媒体的接触,而是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3)了解到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对社会的信息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不断促进信息透明化,为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信息流通环境;其次,充分注意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弥散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的存在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得到传播,同样可以通过人际的口耳相传和其他人际传播手段,如电话、手机等形式得到传播。例如,在“非典”时期,起初相关消息在大众媒体中很少提及,然而通过人际途径,这些消息得到广泛传播,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在现代社会,如何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传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处理好不同形态的传播途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涉到社会良性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2、阅读以下材料,以《论媒体》为题作文。我国首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显示,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数最多的是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对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及计算机的利用,也有相当多的人。休息日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机会小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虽然上网的人数不多,但是上网的时间却远远高于对书报刊的使用时间。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读书的目的看,男性偏重实用性和开阔眼界、满足兴趣爱好,女性偏重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与人交往和应付考试。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各阶层人员对各种媒体的购买、使用情况和趋势。2004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1、媒介公共性2、新闻法规3、大众传播4、文化工业5、《报纸条例》6、《每周评论》二、简答题1、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2、简要介绍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侧重研究方向。3、1945-46年间《新华日报》和《大公报》就和战问题的两次交锋?三、论述题1、论述效果研究的三大阶段。2、1942年整风运动后,《解放日报》做了哪些改革?3、阅读下面的材料,以“论新闻”为题作文。材料一是《南周》原来报道过的“金元宝”事件,2000年山西一地区金矿爆炸,负责人为防事情暴露,给记者行贿,从而导致11名记者被处分,四名新华社记者,为此,新华社着重强调记者职业道德。材料二是今年5月《纽约时报》的4个版的因为虚假新闻的道歉,一记者在四年任期内造30多篇假新闻,《时报》声誉降至历史最低点,从而导致正负总编同时辞职。根据材料写一篇“论新闻”的评论。2004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单考生)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硬新闻2、新闻法规3、廉价报4、传播学的三大分支5、《中国报学史》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有哪些?2、什么是议程设置?三、论述题(每题45分,共90分)1、结合中国新闻传媒发展现状,阐述竞争对新闻传媒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2、经过1942-1945年的党报整风与改革,中共确立了党报工作的优良作风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扬光大这些优良作风。200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7个×5分)1.媒介即讯息2.弱效果理论3.黄远生的四能4.热血日报5.劳动界6.新闻真实性二.简答(4个×10分)1.某航空公司一飞机失事,若你是《人民日报》;《申江服务导报》;《南方周末》记者,你将怎样组织报道重点且说出原因。2.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3.清末的重要新闻法规?4.舆论在民主社会的功能。三.论述(3个×25分)1.利用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和运行机制分析香港《东周刊》刊登女星裸照事件并发表看法。2.论述新闻把关人理论。材料提供俄国家杜马禁止发表有关车臣战争等反恐新闻和莫斯科人质劫持事件的新闻。3.论述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发展过程。2002年新闻与传播理论试题一、填空(10分)1.舆论的特点是。2.信息的特点是。3.传播学的三大分支是。4.关于传播结构(过程)研究的主要模式有。5.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有。二、名词解释(20分)1、硬新闻2、新闻体制3、宣传4、媒介即讯息5、实地调查法三、简答(20分)1、怎样理解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2、何谓“两个环境”理论?试概述其要点。四、论述(50分)1、何谓受众的细分?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介该如何应对受众的分层化趋向?2、关于信息流程的研究有哪些主要成果?试联系新闻媒介工作实际,简述其启迪意义。2002年中外新闻事业史试题一、名词解释(30分)1、《遐迩贯珍》2、《大清报律》3、奥斯邦4、北岩爵士5、哈瓦斯通讯社6、KDKA电台二、简答题(30分)1、邹韬奋主编过哪七个报刊?请简介之。2、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重点内容有哪几个方面?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要开展争取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的斗争?三、论述题(40分)1、试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舆论宣传上的历史功绩。2、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的衍变过程。2001年新闻传播理论试题一、填空(10分)大致有受众的特征、宣传的三要素、传播学里的四中调查方法等二、名词解释(20分)1、把关人2、接近权3、新闻选择4、舆论5、硬新闻三、简答(20分)1、简述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2、简述传播学中的议题设置理论及其在媒体中的运用四、论述(50分)1、新闻媒介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媒介在影响舆论中的作用2、试述因特网的兴起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冲击和影响,如何面对因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2000年新闻传播理论试题一、填空二、名词解释(20分)1、软新闻和硬新闻2、合理想象3、沉默的螺旋4、议题设置5、新闻学三、简答(20分)1、非语言传播的特点是什么?2、生产力的发展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四、论述(50分)1、现代报纸进入市场展开竞争,对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有无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如果有,是什么?2、论述从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