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解题:•《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埃德加·斯诺斯诺和毛泽东1936年斯诺在陕北保安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二、写作经历:•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三、《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简介:•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品评价•《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四、纪实作品读书方法指导:•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读目录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目录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十一篇回到保安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三篇在保安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五篇长征第六篇红星在西北•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斯诺采访的主要路线为: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读书方法指导•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重点一是红军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谜红军?苏维埃?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专题探究:•一、关于长征•1、长征的起因•2、长征的路线•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5、长征的历史价值•1、长征的起因•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2、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⑴四渡赤水•⑵巧渡金沙江•⑶强渡大渡河•⑷飞夺泸定桥•⑸爬雪山•⑹过草地5、长征的历史价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重点二:•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读书方法指导专题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2、出身与家庭•3、童年的经历•4、受教育情况•5、参加革命的起因•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示例人物:周恩来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和邓颖超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毛泽东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都拥护他。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示例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如:斯诺在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说明什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的态度和想法都改变了。读书方法指导•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读书方法指导专题三:信仰与精神•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2、长征精神的内涵•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长征精神的内涵•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读后感:•《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