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内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目的:掌握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重点:发展阶段、巩固阶段难点:衰弱或复苏阶段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内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目的:掌握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应用重点:区域旅游地难点:喀斯特旅游地内容:旅游地空间竞争目的:掌握空间竞争的原理及应用重点:名山竞争、石林竞争难点:非替代性竞争进入进入进入回首页习题拓展学习第四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探查阶段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特点是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参与阶段。随着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广告开始出现,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改善。发展阶段。在大量广告和旅游者的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形成,外来投资骤增。设施逐渐现代化、规模化。巩固阶段。游客总增长率下降,但总游客量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广告无处不在,当地居民会产生反感和不满。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至。接待设施过剩。自然和文化的吸引物或许被“人造”设施所取代。衰落或复苏阶段。在衰落阶段,市场衰落,竞争力下降,房地产转卖率高,旅游设施被其他设施替代,甚至会出现“旅游贫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进入复苏阶段。或是增加人造景观,或是发挥未开发自然旅游资源优势。1.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回目录下一节提示:点击按钮看详细分析。1958年发生自然灾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颐和园游客年变化曲线分析颐和园是国际级旅游地,堪称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的杰作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巨大和特殊的价值,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一般不会进入衰落阶段,进入维持较长的稳定成熟阶段。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或社会经济动荡。肇庆七星岩游客量年变化曲线分析其后,斥巨资在景区内修建了东方禅林,但难以遏制游客下滑的趋势对策七星岩景区为了使旅游地复苏,采取了挽救措施,首先投资兴建了游乐园七星岩为了延缓景区发展进入衰弱阶段可谓煞费苦心,但是它不具备生命周期理论中从衰弱走向复苏的条件:它没有新的具有吸引力(轰动性效应)的旅游资源,前面的游乐园、东方禅林、亮化工程吸引力还不够,不具备轰动和长久效应,上述努力主要是保持和改善景区的旅游形象,但难以改变肇庆七星岩在广东省的相对竞争格局。这个时候,七星岩景区应当做的是:–广告–改进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保护好的旅游形象来延缓衰退,其目标定位是阻止下滑趋势,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如果期望值过高,则是不现实的。广域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区域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喀斯特洞穴旅游地到上世纪末,肇庆市政府和景区又投巨资改造了附近的天宁北路,对景区实施“亮化工程”,仍没取得轰动性效应。010203040506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游客量建水燕子洞年游客量变化曲线010203040506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游客量建水燕子洞年游客量变化曲线1987-1990年共投资431万元美化洞外环境1991年投资929万元进行深度开发分析对策•生命周期独特:–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危险)–巩固和停滞阶段都很短–很快进入衰弱阶段–镶嵌在旅游热线或著名风景区内的除外•开发策略:选择最有价值的开发(资源品味、区位)旅游投入以满足基本游览条件为准则下降到门槛游客量,考虑关闭洞穴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回目录下一节提示:点击曲线上节点可辅助分析竞争合作旅游路线中小尺度旅游者大尺度旅游者演示演示理论解释名山喀斯特石林理论解释公式演示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理论案例•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非名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非替代性竞争。•喀斯特石林是在地壳运动、构造裂隙、生物作用和土壤侵蚀作用配合下,碳酸盐岩被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各种石柱组合体,石柱表面溶蚀形态丰富,石柱形态多样、造型奇特,组合复杂,石柱拟人似物,形态万千,赋予丰富的人文和美学信息。理论概念图示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而以地位级别为主要。•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替代性竞争是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3.旅游地空间竞争回目录•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遍在性旅游资源共性大,个性强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齐云山九华山下一页黄山九华山齐云山演示返回喀斯特地貌的地表景观和地下景观下一页路南石林下一页路南石林下一页路南石林下一页路南石林下一页路南石林下一页路南石林下一页乃古石林下一页乃古石林下一页乃古石林下一页路南石林是阿诗玛传说中故事发生地,也是《阿诗玛》电影拍摄地。下一页传说中被洪水冲走的阿诗玛化身石下一页阿诗玛电影感人的结尾返回第四节区域旅游合作概述•区域旅游合作概念•区域旅游合作要素•区域旅游合作目标•区域旅游合作原则•区域旅游合作内容•区域旅游合作基本形式•旅游区域空间尺度上的级别划分一、区域旅游合作概念•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二、区域旅游合作要素•合作主体–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主权国家、国际性组织、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个人•合作对象–对旅游业有促进作用的要素:资源、市场、产品、设施、资金、信息、人才、技术、文化和政策经验等•合作效益–为了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和利益最大化,并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升三、区域旅游合作目标•资源共享、位势叠加•市场对接,客源共享•降低开发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实现“多赢”•经济、文化和政治协调融合四、区域旅游合作原则•旅游资源与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原则•地域相邻与接近性原则•线路贯穿与通畅性原则•各级区域政府以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为主导,实行调控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合作主体平等互利的原则五、区域旅游合作内容•基础层面上--开展旅游资源共享重组和旅游产品市场的联合开发•支持层次面上--开展旅游资产和资金的流通互助和联合共建•辅助层面上--开展旅游交通、信息系统的沟通和旅游设施的共享•保障层面上--开展旅游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行政管理层面上--加强旅游政策、制度和法规的相互借鉴与合作六、区域旅游合作基本形式•类型区–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相似性、集聚性为划分依据–如美国夏威夷海滨旅游度假区、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引力区(协作区)–以包括旅游交通在内的旅游经济联系为纽带–如粤港澳旅游区、京九铁路沿线旅游带等•管理区–以行政管理权为划分依据–如瑞士旅游国、中国旅游目的地等七、旅游区域空间尺度上的级别划分•跨国家的旅游联合开发区•跨省区的旅游联合开发区•跨市县的旅游联合开发区以吉林省与俄罗斯开展跨国旅游合作为例以环太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为例以南京市经济区域的旅游发展为例第五节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区域旅游协作理论–区域旅游形象构建理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型研究–系统论–协同论–生态位理论一、核心-边缘理论•理论要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也称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所组成的,其界限由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来确定–核心区域大多是国家内的城市聚集区或一个城市内的中心区域,工业发达、技术先进、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边缘区域则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两者的关系既不平等又相互补充,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相互转化--美国区域规划专家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一、核心-边缘理论•应用–解释许多区域经济现象–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方面•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方面–对建设旅游廊道、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确定区域内部与外部的旅游空间的协调对应关系以及协调发展区域旅游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区域旅游协作理论•理论要点–区域旅游协作,既包括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也包括区域内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旅游协作–协作的开展,有利于避免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地方旅游保护主义倾向;避免以行政区域代替客观上的旅游区域,从而造成市场恶性竞争、旅游产品重复建设、旅游精品线路分割等违背客观规律等问题的发生–理论的依据是“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的思想对于区域旅游协作的指导•确定区域内各单元的定位•分析区域之间及其内部各单元之间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二、区域旅游协作理论•主要内容–共享和重组旅游资源,开发区域旅游产品–在原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挖掘区域特色–区域内各参与主体之间取消非正常性壁垒–开展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协作–突破区域内各地原有的旅游功能区的限制–在区域内开展管理协作,加强相互之间的旅游企业的管理协作和资金合理流动二、区域旅游协作理论•保障措施–加强政府导向–建立合作机构–加强企业间合作–编制协作规划三、区域旅游形象构建理论•理论要点–是某区域内部与外部的公众对于该区域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形成的整体性情感和印象–是该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历史、生态等诸方面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的总体认识,涉及到区域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及发展模式等内容–在旅游区域构建鲜明而良好的形象,有利于旅游区域形成统一的特色,创建品牌、开展宣传,从而提升旅游地知名度和吸引力,拓展客源市场三、区域旅游形象构建理论•主要内容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是由若干子类的形象构成的:–旅游景观形象--自然旅游景观形象和人文旅游景观形象–旅游设施形象--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形象–旅游服务形象--旅游组织管理和服务接待形象–旅游环境形象--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形象–旅游文化形象--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形象三、区域旅游形象构建理论•区域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ndIdentitySystem,简称MIS)–文化识别系统(CultureIdentitySystem,简称CIS)–视觉识别系统(VisualIdentitySystem,简称VIS)–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alIdentitySystem,简称BIS)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理论要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类在对工业化运动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在发展道路、模式上的理性选择–选择的核心是要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就经济而言,提倡建立在保护自然循环系统的基础之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就生态环境而言,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社会发展来说,提倡人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提倡合理分配,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的保护–确保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之间旅游的公平发展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正确处理旅游活动同旅游资源、环境的关系五、系统论•系统的根本属性–整体性–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