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喀左县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全县共有各个历史时期古遗址790多处,出土古文物2100多件。水泉乡西地村西汤山鸽子洞,为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共出土旧石器310余件,并有4件古人类化石。证明早在l0一15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此洞穴群居。鸽子洞文化遗址,被联合国科教科文组织列为科研第四号。全县发现红山文化遗址25处,其中兴隆庄乡章京营子村东山咀后梁顶部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经国家考古研究所认定,是一处5000多年前的典型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并出土了无头女人裸体塑像和大型女人坐像,被有关专家称之为“东方维纳斯”。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孤竹罄、燕侯盂、蟠龙兽面纹愚、鸭形尊、龙凤文罄、提梁卣等均为世界珍品。1东山嘴祭祀遗址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千多年的一种农耕文化,它是指西起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东至辽西走廊蝗锦西,北抵乌尔吉林伦河流域,南达朝阳地区这样一个广阔地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位于喀左县兴隆庄乡大凌河西侧山梁上的东山嘴祭祀遗址就属于这一文化范畴。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是1979年由省、市、县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的。这是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南侧是一用河卵石铺成的圆形台基地,北侧是一长方形石基址,内置成组立石,均由经过加工的石块砌成,并以规整的侧面向外,使台基边缘整齐划一。在方形台基址的两侧各有一条整齐的石基带,构成一组坐北朝南、东西对称、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址。在圆形台基址附近出有两件小型陶塑像,残高分别为5厘米和5.8厘米,均为裸体立像,腹部凸起,臂部肥大,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整个形象表现为孕妇的特征。陶塑妇像的出现表明,在五千多年前,喀左地区正处于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除此之外,出土的还有大型人物坐像残块、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雕刻的鸮鸟等饰件和大量形制特异的彩陶器。东山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成果已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2鸽子洞鸽子洞位于喀左县水泉乡大凌河西岸云山峭壁上,是经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天然石洞。因洞中多有野鸽子栖息,故俗称鸽子洞。鸽子洞因发现十多万年前古人类生活遗址而名扬四海,走进了历史教科书。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鸽子洞遗址曾出土了古人类及动物化石十多种,石器300多件。洞中原始人类留下的各种遗迹和遗物,为研究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鸽子洞主洞高大宽敞,从洞连环互通,进深十五米,分上下两层。背倚青山绝壁,俯瞰凌河碧波,既有利于避兽御敌,又方便汲水渔猎,在远古时代确是一处难得的好居所。鸽子洞北侧山顶上有一顽石,酷似远古猿人,表情严峻,目视前方,仿佛在守望着他曾经的家园。鸽子洞附近大大小小还有二十左右个山洞,其中著名的有天门洞、双门洞等。天门洞上有天窗,可观天望水,下有曲折回廊,深达洞底,又有众多小洞纵横其间。双门洞地势平坦,可容百人,周边遍布各朝代陶器碎片。3天成观朝阳天成观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内。于康熙六年(1667年)修建,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建筑。2天成观建筑坐北朝南,按八卦形布局,原以中轴线分作七进院落,楼堂殿阁三百多间,占地10,000余平方米。后经三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保存至今的只有中轴线上二进院和东跨院内60余间建筑,占地2,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七真殿(春秋楼)、天齐殿(三官楼)、钟楼、鼓楼、玄坛殿、灵官殿、玉皇阁、龙王殿及东西配殿。东跨院内有真武楼、方丈殿、经楼、会馆。天成观布局严谨,楼阁相接,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殿为硬山楼阁式,二层檐,所有梁枋檐板均施彩绘花鸟龙凤,色彩艳丽,脊上有砖雕祥龙戏珠和陶塑鸱吻走兽,正脊中央宝顶熠熠闪光。各种装饰图案富丽堂皇。钟鼓楼以六根明柱支承着单重檐砖瓦顶盖,角檐微微起翘,显示出北方古建筑的特征。玄坛与灵官二殿,作卷棚式,体量虽小,但很别致。龙王殿、配殿、出西会馆等,为硬山两面坡式顶或卷棚顶,前出廊,面阔三间,皆雕梁画栋,走兽飞檐。院内苍松翠柏,与楼阁相映成趣。东跨院立有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石碑三通,记载了该观创立与维修情况。东大门留有一副楹联“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观四时花”。传为前一任住持道士夏一振所写。天成观西北角四十年前还立着一座石塔,据传是夏一振死后的葬地。天成观于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精严禅寺古塔又称利州佛塔,位于喀左县蒙古族高中内教学楼东北角。塔高34.1米,为八角密檐式砖塔,是一座稀有的砖雕艺术品,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据《承德府志》记载,金代承安5年(公元1200年)建利州精严禅寺圆盖和尚塔,铭文为“松漠之北,利州之东,无缝塔祥,八面玲珑”。故称此塔为精严禅寺塔,第一代住持圆盖和尚圆寂后葬于塔内。古塔塔身为等边八角形,塔基边长5米,由石条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下两层为塔身,空心楼阁式,塔身以上共7层,为空心密檐式。整个塔身灰白相间,每层塔面均为白色,上部叠砖六檐,檐下饰方砖浮雕,转圈为“二十四孝图”。浮雕上有莲花座,座上除了正面外,每面各有3只砖雕狮子驮着平座。平座上为第一层塔身,南面辟有门额为圆拱状、内外相通的券门,两侧镶有石碑,上面分别刻有“万古”“流芳”字样。东、南、北三面为假门,门侧为面目凶狠、身着铠甲、手持利刃、威风凛凛的浮雕力士。其余四面雕有神态惟妙惟肖的八大金刚。第二层塔身守卫四门的为八尊力士,基本与第一层相同。另有八尊慈眉善目、神态各异的菩萨浮雕。塔身以上七层密檐均为砖雕斗拱出檐,斗拱之间是砖雕花卉。塔顶为攒尖式,塔心内部空心到顶。此塔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二是砖防木结构(层层密檐下有斗拱)。有关专家认为此塔应建于辽代,其形制体系为辽宁省境内之唯一。古塔下有高台合灵官殿,为清代乾隆45年(公元1780年)修缮古塔时所建,是僧人焚香默坐,信徒礼拜的地方。5龙凤山龙凤山位于喀左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之中。其山之灵秀、洞之怪异、寺之悠久,成为辽西名胜之一。入山门,见龙凤山昂首挺立,巍峨壮观。峰之西侧断壁处,斧劈刀削,怪崖斗奇,粗犷豪放。满坡遍岭天然古柏植根于悬崖峭壁之上,枝杈横仰,染绿云海,似凤之羽迎风摆动,如龙之鳞映日泛光。尤为神奇的是龙凤山主峰酷似一尊形象完美、五官俱全的巨型卧佛头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的独特景观,令人为之惊叹。龙凤山上,有一古寺,名天台寺。据85岁高寿的绪志老僧介绍,天台寺距今340年,建筑在半山腰一个天然大洞穴内,人称“朝阳洞”。寺院里有两棵参天柏树傲然挺立,据林业3专家王战测定,树龄已有八百年之久。它虽植根于岩石,却枝繁叶茂,它们如同两位健壮的武士,守候于寺庙之中。天台寺正殿——大雄宝殿十三间,依次嵌入洞中。大殿两侧天然石洞内,分别建有关帝庙、玉皇庙。天台寺前是天心寺,其正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青砖筒瓦,飞檐吻兽。山门前,竖立两棵石旗杆,两侧石碑数座。天台寺对面是哺天峰,影门山,两峰突起,俊美非凡,似二龙戏珠,时动时歇。西山口外,等距离南北排列三个小山包,形似摆在天台寺前的三盘供,由南向北依次为金马驹、金鸽子、金兔子。经天台寺东,登“天桥”,向峰顶攀援,危崖陡峭,惊心动魄。沿途洞穴遍布,天然形成,洞深莫测,洞内有洞,且洞洞朝阳,“洋箱洞”、“含羞洞”、“蛤蟆嘴洞”、“双狮洞”……奇形怪状,各有特色。其中双狮洞曾是人类祖先栖息之地,1990年12月,考古部门曾在洞内出土陶盘、陶豆、酒具、石环、陶塑女神像等,经考证距今4700余年,属红山文化与夏家店文化之间的文化型。临双狮洞东不远处,有一山泉,名虎影泉,传说当年有一猛虎守护此泉而得名。此泉虽位于高处,却从未干涸,千百年来始终喷涌不歇,供僧侣游人饮用。龙首峰顶,有巨石数块,似无根挺立,据《凌源县志》记载,巨石为天台寺第八代主持佛宏法师搬运至此。6白狼山白狼山位于白塔子镇杨树沟村和大西山村的的大阳山,伟岸挺拔,雄浑俊秀,高高的耸立在云天,海拔881米,在全县的崇山峻岭中也是屈指可数的。秋季某日,阴云笼罩,细雨霏微,大阳山淹没在云雾之中。远远望去,给人以幽深神秘之感,令人心旷神怡。据有关资料记载,大阳山汉代称白狼山,北魏时称白鹿山,清时称大羊石山。在山的主峰以西分水岭上,有一巨大的白石砬子,远看象一只绵羊,也似白狼和白鹿,所以得名。山上还有“白鹿山祠”遗址,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登的白狼山。说起曹操登白狼山,要追溯到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方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当时喀左属右北平郡(今凌源),东汉末年,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城(今朝阳袁台子),为政治中心占据今辽西地区,史称“三郡乌桓”。蹋顿最为强大,为三郡首领。此时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时,称雄北方的的袁绍联合乌桓灭了公孙瓒。公元199年,袁绍占领幽州后,为了酬答乌桓,曾假借汉献帝的的名义封乌桓众首领为单于,还与乌桓联姻,袁绍还亲自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三郡乌桓首领蹋顿为妻。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后,其二、三子袁熙、袁尚兄弟俩投奔蹋顿,“复图冀州”,企图收复故地。因此曹操决心远征蹋顿,除掉后患。战前,诸将都认为不妥,惟独谋士郭嘉力主远征蹋顿,理由是不击垮蹋顿,青、冀等州终不能安定。曹操还担心前豫州牧刘备怂恿荆州牧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今河南许昌),郭嘉认为刘表多疑寡断,自知才能不如刘备,又恐怕刘备超过自己,决不会听刘备的主张。曹操遂立即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随他亲征的有儿子曹植、大将张辽等。曹操又采纳郭嘉关于千里奔袭,兵贵神速的建议,下令把全部辎重留在后边,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同时,请出隐士田畴任莜县县令做向导。曹军途经无经(今天津蓟县)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曹操采用田畴的建议,一面在大路旁立一个大木碑,写上“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以迷惑和麻痹乌桓。一边绕道上徐无山,攀崎岖小道,出卢龙寨,跋涉500多里,越白檀、平岗、鲜卑庭,向东直指柳城。离柳城200里时,乌桓军乃发觉,蹋顿、袁尚、袁熙慌忙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集合乌桓骑兵来迎战。8月与曹军在白狼山相遇。《三国志•魏书•五帝纪》中记载:(曹操)“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4辽为先锋,虏阵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20余万口。”接着曹军又一举攻克柳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曹操采纳郭嘉之计,没有继续追击,而坐观局势,声言等待公孙康把二袁首级送来。9月曹军从柳城撤军,不久,果然公孙康伏杀袁尚、袁熙及辽东单于速濮丸,并将首级送给曹操,表示归附之意。曹操击败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后,除关西地区尚被马腾、韩遂占领外,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使北方边境得到安宁,为北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7九泉莲花山在南公营子镇有一座人们熟知的山——九泉莲花山(也称碑子山),海拔758.7米。此山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位于大凌河北岸。山的东北端在平房子镇朱杖子村,西南端在南公营子镇西村和平房子镇山弯子村交界处的铁路桥边儿。当你身临山中,除了裸露的石崖和蓊郁的山林、柴草,也看不出有什么希奇。但是从远处看此山,它却象一朵盛开着的莲花,九个山泉分布在莲叶一样的美丽的山腰中。泉水盈满自流,在山上流出几道小溪,滋润着山上的红花绿草,浇灌着山下田里的庄稼。流到村子里人们还把它舀进锅里做饭。当泉水流着流着渗入地下时,人们就说它因留恋莲花山的美貌而停下了脚步。时至今日,山上还有几股泉子在流淌,春天形成桃花水,汩汩的流到农田里以解春旱,夏季流到田间浇灌着干渴的秧苗。说起九泉莲花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九泉莲花山上有一个月牙儿形的水洼子,几百年前,洼子里开着一朵圣洁的莲花,每到晚上就闪烁出皎洁柔美的月光,所以人们还把这座山称做九泉莲花月亮山。后来为什么月亮洼的莲花和皎洁的月光消失了?传说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当年,康熙皇帝化妆北寻到九泉莲花山下的喀喇沁左翼旗,住在了山下的王爷府。圣驾光临,可乐坏了王爷,晚上进膳时,王爷便唤出家中的美姬为康熙皇帝起舞助兴。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