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囚绿记》学案班级:姓名:一、作者简介(*阅读并作勾画、填空)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散文家和翻译。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到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在1942年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月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主要散文集:、、等,译著、等。《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囚绿记》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因此,本文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二、基础知识积累1、读课文,给下列生字注音。陆蠡嵌着孔隙瞥见涸辙移徙纤细揠苗助长淅沥婆娑葱茏猗郁蕈菌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①揠苗助长:②淅沥:③婆娑:④葱茏:⑤猗郁:⑥了截:⑦涸辙:⑧急不暇择:3、同义词辨析本课例句:“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固执顽固-2-相同含义:主要区别:“固执”:“顽固”: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文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写作思路,完成表格。分布段落1-414写作思路观绿囚绿情感变化祝福2、根据描写“绿”的语句,捕捉“绿”的特征及其象征含义文中描写语句特征象征意义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四、合作探究1、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可参看阅读后附材料)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3-五、拓展材料【材料一】理智与情感的交锋——解读《囚绿记》中的心灵独语《囚绿记》是陆蠡的代表作,关于《囚绿记》的主题的讨论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从微观文本与政治功利价值来分析,《囚绿记》实质上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是作者情感与理智的一个交锋。下面就针对《囚绿记》中蕴含的心灵独语进行解读。一、关于《囚绿记》不同的解读《囚绿记》创作于抗战爆发的一段时期,关于《囚绿记》的主题,历来都有很多理论,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理论认为,作者从常春藤中永不屈服的精神中抒发自己对于民族的忠贞;第二种理论认为,作者想将爱牢牢的占据下来,这是一种人类的共性,《囚绿记》表达的实质上是作者对于环境的一种真爱;第三种理论认为,《囚绿记》中蕴含的内涵是人性的回归与迷失。这几种观点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主题具有相同性,《囚绿记》想要表达的是作者倡导的冷静、客观的思想观念。文学性散文从某种层面而言,更多的是情感的抒发。散文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是作者表达的思想,强调与他人一起分享。基于这一因素,在解读《囚绿记》时,需要努力的揣测作者的心灵与情怀,才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与情怀。从以上的观点来分析《囚绿记》,可以得出,其虽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文章的解读却欠缺了理性。在这种解读中,是难以真正的体会到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与情感的。实质上,任何的文学作品都与作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作者生命的解读。因此,在解读《囚绿记》时,需要深刻的分析作者的内心思想,从生命角度来解读《囚绿记》中蕴含的心灵独语。二、《囚绿记》中蕴含的心灵独语要从生命的角度理清楚《囚绿记》的内涵,需要清晰的解读出几个问题:从什么问题进行分析;《囚绿记》中“我”是什么样的生命底色;《囚绿记》中一共有多少个生命个体,是否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差别?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深刻的分析出文章中存在的矛盾,深刻的解读出文章中的学理,真正的走入到文本中。后面两个问题就是《囚绿记》关于生命主线的讨论,从常理上进行分析,为了居住的更加舒适,“我”是应该选择条件好的房间的,但是相反,“我”并未选择舒适的房间,而是选择了设施简陋、空间狭窄、阳光毒辣、地面潮湿的房间。同时,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下,常春藤生长在窗外的环境下,但是“我”却非要将常春藤拉入自己的房间,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关于房间选择的问题,是为了衬托出“我”对“常春藤”的情感,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观念,是审美价值与价值的有机统一。这与文学的本质密切相关,如果“我”追求的是舒适,那么完全可以选择舒适的房间。但是,这种房间的窗户不一定有刚刚被打碎窗口的角,也不一定会有常春藤,更不会出现具有生命韵味的“囚绿”。“我”之所以会选择简陋的房间,不仅仅是因为对“绿”色热爱,也是对国土沦丧与异族入侵的悲凉与痛心,正是这种对自由的向往趋势我选择了简陋的房间,这也在一个层面上凸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在正常的状态下,常春藤是自由在外生长的,“我”在屋里居住,虽然“我”喜欢常春藤。但是,“我”与“常春藤”之间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并无交叉点,如果从实用价值进行分析,一个人有爱心,是不会将“常春藤”拉入自己房间的。虽然从这种角度而言,作者有一种自私的嫌疑。从本质上而言,“我”囚绿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自己对于恐怖环境的憎恶以及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绿”正是象征这我对生命的解读,在作者的生命语境之中,自由已经超越了生命,孤独的“我”将所有的情思应用到了自然界中,“我”从“绿”中解答出了生命的意义,从某种角度而言,“绿”象征的就是作者本人,“绿”已经超过了自然,与“我”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成为了另外一个“我”。三、结语总之,因为孤独,“我”选择了“囚绿”,“囚绿”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自己对于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从这一层面,“我”深刻的了解了自己,因为自己处在孤岛的环境中,所以向往自由、渴望希望,“绿”正是象征着自己的生命苦旅。【材料二】《囚绿记》主题解读突围(节选)“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由这句看,“我”之所以要“释绿”,是因为“我”-4-要离开北平———但这不是真正的原因。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我”“释绿”的决定并不轻松。文章这样记叙“我”在“囚绿”和“释绿”之间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它的尖端……都朝原来的方向”感动了“我”,但是“我”还说“植物是多固执”,“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要继续“囚系住它”———这是“我”内心的矛盾;它“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仍旧不放走它”———这还是“我”内心的矛盾。作者为何要着重写“我”内心的矛盾呢?我们知道,散文是作者一时情感触发的产物。陆蠡在1938—1940年写了一系列散文,后来结集为《囚绿记》。他在1940年6月为《囚绿记》作序时,曾这样透露他创作的动机和情感背景:我羡慕两种人……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我羡慕这两种性格。反观我自己,两者都不接近……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写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陆蠡所说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他“一些吞吐内心的呼声”,也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可以说,“囚绿”是情感,“释绿”是理智,“我”是在“理智”与“情感”中游走,“受双方的挤压”,但最终还是“理智”占据了上风,最终被囚后的常春藤病态的样子触动了“我”的同情心,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让“我”对它产生了敬畏之心,于是“我”释放了它。这样“知人论世”,我们就能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了。然而,《教师教学用书》中那种政治语境下的解读,虽然也是“知人论世”,却是把作者1942年被捕、被审、被害的信息综合起来,倒过来强加给了四年前(1938年)他创作的《囚绿记》———“就是生硬地把作者的传记资料以及时代背景同文章联系起来,把一个从这些资料中归纳出的、研读文本以前就已经确定下来的结论强加给文本,其中连一点点儿合理的分析都没有”,“以陆蠡身世推测文本意义;以抗日环境牵强文本价值,在热衷提炼宏大主题的心态下,把作者作为崇高的灵魂、不屈服于黑暗时代的代表,把《囚绿记》作为作者的抗战宣言”,“《囚绿记》写于抗战时期,文中恰好也有‘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字样,于是就牵强附会把主题定为‘爱国’了”。这样,错位的“知人论世”便导致文本解读出现了重大偏差,出现了荒唐的解读结果。不然,作者就不会在《〈囚绿记〉序》中说“:我借重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写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试想,如果《囚绿记》是抗战的宣言,表现的是民族气节,那作者还用得着“逃避”和“告罪”吗?《囚绿记》中,“我”由正常的“爱绿”“恋绿”的轨道误入“囚绿”的歧途,并对绿造成极大的伤害,好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理性战胜了感性,最终有了后来的“释绿”———至此,痛定思痛后的“我”真正懂得了爱的真谛:占有不是爱,真爱是要让被爱的对象自由地生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离开北平一年的“我”,才饱含深情地说:“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此时的“我”,情感再次回归到正确的爱的轨道上,表达爱的方式也变得委婉含蓄,成熟而有分寸。综上所述,《囚绿记》是作者在一个特殊时段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作者“心灵起伏的痕迹”,既无关宏大的政治主题,更谈不上崇高的民族气节,只是他对人性某方面的揭示和反思,或者说是他迷茫心灵的自我救赎,象征一切美好事物的“常春藤”,仅仅是他想表达思想情感的一个寄托物。具体地讲,就是文章描述了“我”和“常春藤”之间的交往和纠葛,揭示了爱和占有的关系:爱一旦变为占有,必然会给对方造成伤害;真正爱对方,就要尊重对方,给对方以自由的空间。-5-《囚绿记》学案答案:一、主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二、1、陆蠡(lǐ)嵌(qiàn)着孔隙(xì)瞥(piē)见涸(hé)辙移徙(xǐ)纤(xiān)细揠(yà)苗助长淅沥(xīlì)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菌(xùnjùn)2、①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②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③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④葱茏:(草木)青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