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达县真佛山真佛山位于四川达州市达县城南30余公里的七里峡山脉中段的福善乡境内。属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达州真佛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十分适合旅游。真佛山相传是如来佛祖下凡投胎化为孝子,取名蒋德化,自幼以孝善为本,曾五次割股疗亲和救治当地百姓,后落发为僧,在此自立佛堂,修建庙宇,取名“德化寺”,从此扬名千里,香火日益鼎盛。风景区主要由德化寺、玉佛寺、金刚寺、凌云寨等人文景观,以及胭脂湖、三仙石、海螺洞、莲花庵、云华山、刀脊梁等自然景观构成。与德化寺遥遥相对的一佛寺双塔,造形别致,工艺精湛,塔高21层,可谓全国之最。古庙、石塔、林海、秀峰、溶洞、湖水浑然一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淳朴深厚的民情风俗内涵。位于四川省达县七里峡山脉中段,福善乡镇内,始建于清嘉庆15年(1810年),是一座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旅游区,其核心景区德化寺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1785年)高坪寨蒋姓农民一面修行司道,一面行医种药,治愈者数以百计,不取酬,人称“蒋善人”,亦称“蒋活佛”。蒋遂在高坪寨上自立“德化寺”,庶民百始云集上山朝拜,筹资建庙。时值绥定(今达州市)知府孙某婚后暮年无子,便前往焚香求子,巧遇有应,深信灵感显圣,赞曰“乃真佛也”,即下令大兴土木扩“德化寺”为三个殿,并亲书“真佛山”,因而得名。达县真佛山位于达县城南30余公里的七里峡山脉中段的福善乡境内,海拔910米,全山面积约3000余亩,是一座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农民蒋德化一面修行悟道,一面行医种药,人称“蒋善人”、“蒋活佛”,自建“德化寺”。后绥定府知府孙某前往求嗣偶得,深信其灵,赞他“乃真佛也”,下令扩建寺庙,并亲书“真佛山”镌刻于寺门,由此而名。真佛山山势陡峭,从山脚至山门,松柏密绕,翘檐朱梁,有千步石阶直伸山顶,犹如半空垂下的云梯,两旁香樟夹道,越向上苍松古柏景越深。真佛山寺庙建筑约15000平方米,占地400余亩。整个寺庙依山取势,几座殿堂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腰、山顶之间,寺周古树苍柏相拥,林木葱笼,鸟语虫鸣,使人有“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之感。寺庙由“玉皇殿”、“天子殿”、“金刚殿”、“大雄宝殿”组成。真佛山景区除寺庙外,还有青松葱郁、云海浩瀚的云华山,蒋善人出身地“一佛寺”,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双石塔,白莲教起义的凌云寨,胭脂湖奇特怪异的石笋。整个景区集山、林、水、洞、庙于一体,奇、险、幽、峻应有尽有。真佛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历史沿革: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协家由拢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3.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都江堰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4.金马碧鸡坊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轴线的三市街与金碧路交叉口,高12米,宽18米,具有昆明民俗特色,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北与纪念赛典赤的“忠爱坊”相配,合称“品字三坊”,成为昆明闹市胜景;南与建于南诏的东西寺塔相映,显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原“金马碧鸡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现有的金马碧鸡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风格重建的。金马碧鸡坊的精巧之处,在于金碧交辉的奇景。当太阳将落未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据说,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奇景,要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非凡造诣。原金马碧鸡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现在的金马碧鸡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风格重建的。5.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6近日楼近日楼又名丽正门,被老昆明人誉为“接近太阳的高楼”。明清两代,近日楼一带均是昆明的主要商业中心,大批的货物在这里集散。上世纪50年代,近日楼被拆除。20世纪50年代,因拓建横贯东西的昆明市中心的东风路,近日楼被拆除。为了发展旅游,昆明市政府于2002年决定将近日楼移址东、西寺塔之间重建,建成恢复“老昆明”风貌的步行街,4月20日建成开街。早在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在云南设了布政司,沐英被任命为镇守国公。第二年,沐英对昆明城进行了修建。当时围绕着老昆明的城墙是用大青砖砌成,一共开了六道城门.其中南门叫“崇正门”,城楼名为“向明楼”,含有尊尚大明之意.这里正当交通要冲,俗称“大南城”。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感到尊尚明朝,而不尊尚大清,实在是不合时宜,但改为何名,一时作难。再看大南城,坐北朝南,楼底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40米,高约20多米。在当时,说它高大壮丽、气势雄伟,一点也不夸张。若是登楼而呼,那绝对有响遏行云的感觉,仿佛到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大南城头不正是显现出这种意境吗?于是,老昆明人建议改楼名为“近日楼”。一时间。这个名称使昆明的大南城名声更加远扬了。7.忠爱坊忠爱坊建于元代,是人们为了纪念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的功德而建。之所以取名忠爱坊是缘于塞典赤在滇时,体贴民情,造福于民。谓其“忠于君而爱于民”。其中最显著的有开僻金汁河灌溉良田上万亩。忠爱坊曾两遭火毁。第一次是在前清丁巳年(咸丰七年,1857年)润五月二十五日,因云贵总督恒春惧怕马献欲“架大将军炮于忠爱坊石狮上,攻击衙门”,下令用火箭射上忠爱坊,将整座牌坊烧去,使马献无架炮之处。当时火焰腾空,数百年的建筑几小时内便为灰烬。直至清光绪1882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集款重修。旧时,昆明南城外,有金马坊、碧鸡坊和忠爱坊三座牌坊。因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故称为“品字三牌坊”。三牌坊中,又以忠爱坊的建造时间为最早。据有关史籍记载,忠爱坊原在鄯阐城中(今昆明城),在明代汪湛海筑昆明砖城时,以鄯阐城之建筑,与北来之山的龙气不接为由,舍弃旧城,另择地皮建筑新城,把忠爱坊划到城外。这样推算起来,忠爱坊的建造年代,应在元朝时期。当时建造忠爱坊,是为了纪念元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执政时期的仁政功德。“忠爱”,谓其对皇上尽忠,施民以爱,故名“忠爱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