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方史一.名词解释资阳人:资阳人是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修建铁路桥时,在桥墩基坑中发现。同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又出土一件骨锥。地质为晚更新世,距今已有35000年历史。资阳人头骨化石是中国发现的唯一早期真人类型,是旧石器晚期的真人类化石,是南方人类的代表,是古人类发掘中唯一的女性,是目前已知的四川人最早的祖先,年龄在50岁左右,并命名为“资阳人”。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蜀郡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广为流传。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他的生卒年失载,只知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西汉官吏、学者。字子云,汉族,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西南夷:解释一:西南夷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诸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从事农耕;昆明从事游牧;其余各族或农或牧。与巴蜀有商业来往。两汉于其地置八郡进行管辖。此一称呼一直延续到宋元时代。解释二:所谓“西南夷”是指汉代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西藏自治区的都昌地区、贵州北部和西部、以及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别。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将“西南夷”分为四种类型七个集团:夜郎(今黔中西部至滇东)、滇(今滇中地区)、邛都(今四川凉山州)三个集团,系农耕类型,盘发于顶,有邑聚;巂、昆明集团(今滇西至四川西南)属于游牧类型,编发为辫,无君长;徙、笮都(今四川雅安市、甘孜州和凉山州一部分)和冉、駹(今四川阿坝州)两集团为半农半牧类型;另外还有白马集团(今川北至甘南)。他们大都处在“巴蜀西南外”,故合称“西南夷”。西南夷各民族集团都有数以十计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大体处于原始社会后期或阶级社会初期阶段。西南各族人民和巴蜀的汉族人民有着长期的联系。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薛涛:薛涛(约768~832年),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因献诗获释,返回成都后即脱乐籍,隐居浣花溪,终老成都。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文翁兴学:文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时任蜀郡守。在西汉初期四川政治稳定、人口增长、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他兴起了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历史上称之为“文翁兴学”。主要措施:1、在成都设立学官,正式建立学校,招收各县少年入学。2、注重提高教师质量,派遣张叔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律政令等课,学成回蜀任教师。3、为了鼓励学习,入学者可以免除徭役、成绩优秀者可以到各郡县为吏,次等的派到各乡为孝弟、力田。4、文翁到各地视察工作时,常常带优秀的学官诸生同去,不仅起到“实习”做官吏的作用,而且扩大影响。诸葛亮治蜀:诸葛亮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东汉末,刘备建立蜀汉王朝时,任诸葛亮为丞相,他尽忠刘备,重大军政皆出自他之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忠竭力辅佐后主刘禅,后主时期的政事,无论巨细皆由诸葛亮专主。他治国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注意发展蜀中经济,并妥善解决民族矛盾,受到蜀中各族人民的拥戴。主要措施:1、恢复同孙权的友好关系,缓和吴蜀矛盾。先派邓芝使吴,表愿和好之意。229年,孙权称帝,亮派人送贺表,以示对他那个政权的承认。这样,两国联盟重新建立。2、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维修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鼓励种桑织锦,加强蜀锦生产和盐业的管理,并组织军队屯田汉中,以解决蜀汉政权的钱粮之需。3、继续执行刘备“任人唯贤”的方针,选拔培养人才4、政治上厉行法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定和颁布了《蜀科》等法令、条例。打击、限制不法官吏和豪强,并加强教育。对追随他们入蜀的官员将领和蜀人,一视同仁,执法公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遺,强不侵弱,风化肃然”。5、南征北伐阡能起义:唐中和二年(882年)三月,邛州(今四川邛崃)牙官(或言为安仁土豪)阡能因公事误期,逃避唐朝残酷的刑法,聚众发动起义。二.简答题:宋代四川籍的历史学家及其著作?苏洵眉山《史论》苏辙眉山《古史》范祖禹成都华阳《唐鉴》李焘眉州丹棱《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隆州井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王偁眉山《东都事略》李攸泸州《宋朝事实》彭百川眉州丹棱《太平治迹统类》巴蜀之间的关系?古代四川大地上,生活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和群落。其中巴、蜀两族最大。结合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巴人和蜀人至迟在春秋时期己进入奴隶制时代。建立过巴国、蜀国。(一)巴族与巴国1、巴名称的由来至于“巴”之得名,也有诸多说法。《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条:渝州,《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这种记载最早见于已佚失的汉代谯周所著的《巴记》。《史记·张仪列传》说“苴、蜀相攻击”。唐司马贞《索引》谓:“苴音巴。…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苴是芦苇,俗称巴茅草,盛产于川东一带,巴人以此而得名。许慎《说文解字》说:“巴,虫也。或曰蛇食象”。后一种说法沿自《山海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还有人说巴就是坝,生活在坝区的人也。童恩正先生认为“巴族祖先廪君有生于石穴的传说,而在川东方言中,又长期地呼石为巴”故认为巴最早含义应是指“石”或“石穴”,巴人即生活在石穴中的人。2、巴族的起源《山海经》说巴人是太皞氏后裔。《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华阳国志》说巴人是黃帝的后裔。《华阳国志·巴志》:“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人矣。”童恩正先生认为巴人是从湖北武落钟离山辗转迁徙而来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3、巴国的兴衰巴人活动范围曾达到汉中地区,并与陕西的周族有所联系。《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灭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是说商后期巴人曾参予武王灭纣的战争。西周建立后,大封诸侯,巴也被周王室正式册封为诸侯,其首领为巴子。巴子转化为有土有民的君主,强悍的巴师成为维护统治的坚强支柱。巴国的活动在以重庆中心的川东地区。其地域“东至鱼腹(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贵州、涪陵)”,其势最強时,曾据有今湖北西部和贵州东部。巴人勇武善战,活动的地方很广,长江沿岸的丰都、涪陵、巴县,嘉陵江上的合川、阆中等地,都是巴人建过都的地方。巴人曾臣属于楚国,后来巴楚不断发生战争,又与蜀有矛盾,公元前316年与蜀战,巴求救于秦,秦乘机灭巴、蜀而得到四川。(二)蜀族与蜀国1、蜀族的来源及早期历史西来说:蜀族是从岷江上游逐步进入成都平原的。古史记载说它是黄帝后世的子孙。蜀人也世世代代自称为皇帝的后代。大致反映了蜀族的祖先与西北地区的氐羌先民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东来说:东方有缗氏的后代。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蜀族的第一代始祖叫蚕从,后代称蚕从氏。蚕从之后成为蜀族首领的先后有蜀王柏灌和蜀王鱼凫。《蜀王本纪》称蚕从、柏灌、鱼凫为“三代”,并说:“此三代各数百年”。2、古蜀国的兴衰古蜀国活动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其地域据有今成都市及乐山、雅安、绵阳、内江等地区,以及阿坝州、凉山州和宜宾地区的一部分。是一个可与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代奴隶制王国。这个王国,初创于夏商之际,灭于战国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相续1500~1600年之久。西周时代,蜀王国君为杜宇,又称望帝,建都郫(今郫县)。杜宇致力于耕战,蜀国实力大幅度上升,开疆拓土,北达汉中,南至宜宾,东越涪水,西抵青衣江,成为西南泱泱大国。在礼制方面,杜宇王国已初成制度。1929年在广汉中兴场一个农民在挖水沟时发现一批数千年前的玉器和石器,揭开了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纱,经多次发掘和调查,发现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遗址,除了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外,还出了两坑玉器,数量达三百多件,制作精美,属于古代“礼器”范畴,礼是奴隶社会宗法制等级制下人们行为规范,礼器的大量出现意谓着奴隶制国家的存在。证明这里是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古蜀国政治经济中心。杜宇王国在政治制度上受到周王朝较大影响。蜀在国内还按照西周分封制的要求修建社稷禅坛。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上限为西周。杜宇王国的统治维持了大约一百余年。春秋初叶,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借蜀中治水之机,逐走杜宇,自立为蜀王,号开明。《蜀王本纪》载:杜宇在中原了七雄称王时,他建立国家,“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都于郫”。后来一个名鳖灵的人自“荊”入川,逐渐取代杜宇建立了开明王朝。而四川先民因怀念杜宇便产生出他“死化杜鹃,”的传说。今郫县有望丛祠,是纪念杜宇的建筑。开明王朝存在约300年,前后十二世,对开发四川有过巨大的贡献。建国之初,原定居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九世开明帝后迁到成都。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开明王朝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是实行分封制。而广大被统治阶级被编制固定在一种称为“五丁”的社会组织中。1986年发现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展现距今4700~3000年前四川先民的文明成就。这里城墙高耸,壕沟深掘。南城墙外两个祭祀坑中,掩埋着数以千计的大型青铜器、黄金制品、玉石器。方圆2.6k㎡的城圈内,分布着密集的生活区、宫殿区和手工作坊,显示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建立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三)巴蜀的社会经济1、巴的社会经济巴人早期以善于涉猎著称于世,经济生活以狩猎捕鱼为主,辅之以原始的粗放农业。西周中叶以后,巴深受蜀地农业的影响,致力于农耕,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巴国农业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在农耕技术方面,江边河岸台地平坦之区已经开辟成种植水稻的良田。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普遍开垦畲田,种黍、稷等作物。随着农业的发展,谷物多有剩余,酿酒业也发展起来。巴地出产一种叫“巴清酒”的名酒,香醇浓郁,是向周王朝交纳的贡品,名列《周礼》“三酒”之一。手工业方面,巴人成就很多。从巴地出土的陶器看,制作技术已有提高,出土了轮制方法。陶器品种有炊器、饮具,又有装饰用品,可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巴人的竹木器编制业颇为发达。巴县冬笋坝出土的巴人船棺,在棺低有六棱孔眼的篾垫遗迹。随葬器物中,有的漆盘使用竹编胎骨而不用木制。昭化宝轮院的巴人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件残篾器和一件木梳,木梳制作精美,与长沙楚墓所出在形制上几乎完全相同。纺织业相当兴盛。巴县冬笋坝曾发现麻布和绢的痕迹。文献记载战国后期巴地的一些民户以布代赋,称賨布或幏布。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