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完全版2013【题型介绍】·选择题[10题20分]·名词解释[5题20分]·简答题[5题25分]·计算题[20分,11章]·论述题[15分,4至6章:养老保险,社保改革,医疗改革,税制改革]【名词解释】1、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收支活动;或者说,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它们相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2、财政学【期中考过】:也称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它把经济社会划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并以此为分析视角考察现实中的各种财政问题。3、市场失灵【往年考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使得市场不能充分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的原因(或者表现)有: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4、外部效应【期中考过】: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5、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PS:政府失灵: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即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6、公共物品【往年考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个特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7、非排他性【期中考过】:即一些人想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出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PS: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最重要的标志},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社会边际成本为零。8、公共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性。9、免费搭车【期中考过】:10、公共生产:它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11、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或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其对象: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私人~。PS:【期中考过】影子价格:许多成本和效益没有市场价格,是无形的或非市场化的,或者这些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出其边际社会成本或收益,故称影子价格,是针对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或劳务规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12、【往年考过】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其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上的,把导致政府支出增加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1)政治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引起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需要更多资源用于治安和法律的设施的建设(2)经济因素:工业发展推动都市化进程,人口居住密集化,引起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协调工作。图:瓦格纳法则的解释13、【往年考过】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特点:付出了资金的同时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214、【期中考过】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特点: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15、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PS-行政管理支出(性质:公共产品):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按费用要素分,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两大类。16、【期中考过】社会保障支出:政府通过财政向因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PS-基础设施:为整个社会提供的共同生产条件和共同消费条件。作用-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分公用设施和公共工程。17、【期中考过】财政投融资: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它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介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和纯粹的政府财政投资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具有有偿性、公共性、非营利性等特点。PS: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遭遇社会经济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工业社会的产物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18、财政补贴:一成员(WTO)政府或公共机构向某一企业或产业提供财政补助或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从而增强有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对其他成员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行为,是一种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手段。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不可诉~。19、【期中考过】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20、财政收入:是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内总收入;又可理解为一个分配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运行的第一个阶段,在其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或利益关系;狭义~: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收入的预算内收入;广义~: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1、政府性基金收入: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其管理方式是在一般预算之外编制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构成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据法律法规,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该权所取得的收入,包括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等成本性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23、税收术语1)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自然人和法人。2)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3)课税标准:也称课税依据或计税依据,是国家征税的实际依据。4)税率:指税额与课税依据之比。分为:·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级递增的税率,因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5)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归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6)税基: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是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税基,指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类。24、【往年考过】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PS:税收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325、税负转嫁: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形式:税负前转、后转、混转。26、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27、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28、【往年考过】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供给学派提出。经济含义:-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采取两种不同税率-保持适度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之重要条件29、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PS:“绿色税收”:是环境税收,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征税。-“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先下降,后涨到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改革目的反面。30、商品课税:是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是指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在国际上统称为“商品和劳务税”。它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特征: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31、所得课税: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人课征的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工薪税)。32、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按发行的凭证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帐式国债;按其流动性分为可转让债券和不可转让债券。33、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政府征税与举债基本关系的论述。他否定国债的经济效应,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34、【往年考过】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所以国债依存度是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的。35、【往年考过】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只国债累计余额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国债规模与其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其升降变化公式:db=b(r-y)+z36、【往年考过】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国家预算反映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37、【往年考过】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效率,控制预算规模。PS: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支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第一章:导论一、公共产品:指由市场供给的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商品和服务。公共产品的两大特征41、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一些人在享用公共产品带来利益的同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从公共产品中获利。比如学校的图书馆和教室2、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公共产品的供给,不需要增加生产这一单位公用产品所需的成本,即边际成本为零。例如国防、海上的灯塔二、混合物品许多产品同时具备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性,分为两类: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如桥梁;具有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如公有资源地表水、清洁的空气或水等三、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或者说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市场失灵的原因(或表现):①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②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③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④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