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高一年级夏雷[教学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对互联网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史的了解,感受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2、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获互联网发展史;组织学习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PPT.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面对网络的诱惑。[教学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教学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学法指导]结合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填空,自己思考“合作探究”题以备课堂讨论交流;通过上网浏览、查阅等方式,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悟和反思。[新课教授]导入:近期相关新闻图片资料展示,设问:同学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将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承载,并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知识梳理:(板书)大众报业大众传媒广播影视发展变化影响互联网教学过程: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在唐代(887年)中国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2、近代大众报业的发展:(1)自主学习,设问:①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近代报业?主要是谁办的?②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业始于?最早的近代大众报刊是?③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在什么时候?代表性报纸有哪些?④民国时期,报纸有哪些新发展?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掌握基本知识,了解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情况。再结合基本史实,探究近代大众报业兴起的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民众迫切呼唤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大众报业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到90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打开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序幕。这一点不属于一个重点知识,所以带动学生结合课本知识,画出知识点即可。(2)学生活动,设问:①你和家人平时会看到哪些报纸?②你们平时会选择通过报纸来获取社会信息吗?第一问设置目的在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七嘴八舌说出一些报纸名称,来让学生感悟报业在今天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学生或是大众生活的影响,所以教师不必给出特定的答案。第二问的设置在于让学生发现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网络时代,报刊的局限性——缺乏最直观感染力,让大众开始弃报纸,而选择广播影视。补充一个知识点,也是对下一目的一个导入。二、广播影视的普及——广播1、近代广播事业的发展: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学生只需要记住几个基本的知识点,所以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来完成自主学习:广播影视的普及——广播1、产生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2、找到以下“中国第一”的名称、产生时间和地点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教师总结,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存在发展缓慢,覆盖面小等特点。2、新中国成立至今广播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后,广播事业更是有了新的发展,成为电视普及之前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生活的重要工具。这一阶段的发展,可以通过打开电台网页,听广播节目等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到今天广播事业的发展情况,也可以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三、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导入:猜一猜: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是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什么?1、电影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影之父”。2、近代以来,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1)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播放视频)(2)学生活动:近代以来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这一知识点,由于信息量大、图片性强,可以开展学生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所以第一目用一个短视频来反映中国人第一次观看“西洋影戏”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目由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资料,以PPT的形式展现,并附带简要讲解,了解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通过这一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资料整理、归纳、展现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四、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导入:今天,普通大众获取社会信息应用更为普及的媒介是什么?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内容并完成填空: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1、问世时间:20世纪30年代2、起步:1958年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3、发展:•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此后,各省市的地方电视台纷纷宣告成立;•目前已经建成从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自主学习:电视发展概况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2、学生活动,设问:(1)平时你都收看哪些电视节目?(2)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具有哪些社会功能?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讨论并随意发言,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电视节目具备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比如《新闻联播》等节目可以传播新闻,普及法律并具备舆论监督等功能;《人与自然》、《百家讲坛》等节目可以开启民智、教授知识;而其他的,像电视剧、娱乐性节目等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色彩。这样也就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广播影视等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五、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导入: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得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1、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互联网(internet),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这种大众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信息量大。那么,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非常的迅猛的,展示相关的发展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材料来切实的理解这一点。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4、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5、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世界第一),宽带网民达3.2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11、、19931993年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22、、1994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3、、19991999年底,上网人数年底,上网人数890890万;万;44、、2003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8006800万,居世界万,居世界第二位第二位;;55、截至、截至20092009年年66月月30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3.38亿(亿(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宽带网民达),宽带网民达3.23.2亿,亿,手机上网用户达手机上网用户达1.551.55亿。亿。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2、学生活动:“网络利弊谈”辩论赛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从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到各政府部门,互联网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聊天、玩游戏、查阅东西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互联网上还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和购物,互联网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我们在互联网上可以在数字知识库里寻找自己学业上、事业上的所需,从而帮助我们的工作与学习,催生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但是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存在着信任度低与安全感较低等问题,如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这些都非常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对于互联网发展的利与弊,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作为一个重点知识,需要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去理解和把握。所以在这里设置一个辩论题目:互联网好还是不好?由学生来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当然网络的好与不好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在这里教师不要给一个确切的标准答案。利利利弊弊弊网网络络利利弊弊谈谈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让网络的发展来便利我们的生活。3、课后延伸:为了要更好地切合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体会到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设置一个课后延伸题目,由学生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由完成。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待中学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这一事件的生上网这一事件的??谈谈你的看法和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认识。课后延伸: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内容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及其影响。在本课教学中,课本中几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史不是授课重点,但却是不缺少的部分,以这部分内容作引导对本课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对于科技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查找有关资料,文字材料、音频、视频、图片资料等,并且是有序的、有重点的展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引导学生体会并总结出科技发展的影响。教师要结合不同传媒手段的利弊,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选择传媒手段采集信息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地利用大众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