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2]14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11〕19号)和《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促进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努力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现提出如下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一、指导思想(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着力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工作创新,依托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实施龙头引领、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打造具有鲜明四川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全面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二、发展目标(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四川特色的重点文化产品,建成一批具有强大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逐步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文化企业上市公司达到5家以上,培育总资产或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3家以上、超过50亿元的5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20家以上。三、重点任务(三)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产业要依托我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博旅游产业、特色旅游产业和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出版发行产业要积极推进内容创新,稳步提升四川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移动数字化报刊等新兴业态,在现有西部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基础上,建设西部文化产品物流配送基地,构建全国发行网络。影视产业要重点推动有线广电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城市院线影院建设,加强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播映和衍生产品的开发,推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态的发展。演艺娱乐产业要加强演艺精品创作,完善演艺娱乐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拓展演艺市场,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演艺娱乐品牌。印刷复制产业要加快数字化改造和绿色印刷认证,建设一批印务园区和集中发展区,提高集约化程度,着力将我省建设成为西部印刷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产业要大力扶持原创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开发,打造集创意、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研发运营体系,重点建设好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创意设计产业要促进艺术设计创意向相关行业渗透与融合,延伸艺术创意设计产业链,力争把四川培育成为西部艺术设计创意高地和艺术品市场中心。到“十二五”末期,重点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30亿元以上,占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8%左右。积极推进广告、会展、文化用品制造、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等文化产业发展。(四)构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依据我省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分类指导,突出比较优势,加快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以各地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把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充分发挥成都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把川西、川中、川南、川东北等四个片区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五)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承载作用,依托和挖掘四川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艺术品、民族民俗工艺品和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领域的重点文化产品,不断提高四川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川版图书精品,打造都市类报纸品牌和期刊品牌,创作生产一批票房收入较高、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电视剧精品,打造动漫产品以及网络游戏产品品牌,传承和开发蜀锦、蜀绣、羌绣、唐卡、绵竹年画等民族民俗工艺品,发展古玩艺术品、现代美术、雕塑等文博产品生产和销售,扩大旅游演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打造优秀歌舞精品。(六)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进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回归A股等上市融资项目,加快推进有线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四川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等数字化建设项目,重点推进西部文化产业园、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成都东村)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西部现代全媒体文化传播总部、四川出版传媒中心等总部基地建设项目,着力推进西部文化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城市影院和院线、演艺联盟等文化市场建设项目。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和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发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层次上的重要作用,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项目集群和产业高地。四、市场主体(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加快出版单位、电影发行放映单位、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重点新闻网站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更多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发展战略,改善经营模式,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企业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化改造等方式,集聚吸纳社会资金。(八)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作用。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具有旗舰引领作用的国有文化企业要充分发挥资金和规模优势,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战略重组,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通过资产重组整合文化企业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企业,进一步扩大四川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九)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聚合力量,切实提高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服务水平。支持组建民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整合文化产业各行业和区域优势资源,加快民营文化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结合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天府新区建设规划,依托已有民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天府新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优势,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中小民营文化企业要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专业性强的特点,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十)加大创新力度。文化企业要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业务,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四川特色和明显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企业品牌、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移动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提高文化创意设计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资本运作手段,综合利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方式,通过资源整合和业务重组,提升文化企业经营能力和综合实力。五、主要措施(十一)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市场,加快电影、演出院线和出版物销售网点建设,积极开发和拓展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积极开拓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文化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和版权等要素市场,大力培育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经纪代理等文化服务市场。办好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探索发展文化艺术品专业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文化要素优化配置。推动文化市场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建设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管理到位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十二)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各地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和企业吸纳能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园区,提升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功能,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税收等方面依法给予支持,吸引各类文化企业进入园区。以孵化和培育上市企业为目标,大力扶持园区内龙头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附加值,延伸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园区不能建设商品住房。(十三)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博物馆群,大力发展文博旅游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培育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利用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资源,加大投入、科学规划、保护特色、功能配套、提升水平,使之成为促进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岗位、增加百姓收入的重要载体。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省4A级以上风景区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旅游演出节目。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乡村旅游节、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康定情歌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挖掘和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品牌。(十四)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精心筛选招商引资项目,搞好项目的策划和包装,编印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手册。积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开展网上推介、媒体推介、会展推介以及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定向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重点利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四川国际电视节等重大展会平台搞好项目招商引资。(十五)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鼓励文化企业在海外建立分支、分销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以文化贸易和项目投资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国有、民营文化企业集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跨境合作合资。扩大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制定《四川省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目录》,实施四川优秀作品对外推广工程,重点扶持具有四川特色的川剧、杂技、彩灯、音乐、舞蹈、书画、艺术品、动画片、影视片、出版物、文化展览、版权贸易等。六、文化人才(十六)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巴蜀文化名家大师。用好“天府英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高端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吸纳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充分发挥老一辈文化名家大师传帮带作用,支持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十七)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储备。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文化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文化人才。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抓好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支持举办各类研修班、培训班,不断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素养。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机构、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培养基地。完善文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