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四川省情省策第一章——四川社会历史概况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多年来既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巴蜀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四川行政区划四川现除省会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外,还辖17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17个地级市是:自贡、攀枝花、沪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资阳。3个民族自治州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省会成都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内陆特大开放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誉。二、中国的人口大省2005年末,四川年末总人口8750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3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3.7%,列西部第1位。三、中国的民族大省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居住着55种民族。除汉族外,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满、纳西、土家、白、布依、傣、壮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四、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2亿多年前,四川隐居在海水下面,后因地壳运动,改变了东高西低的地势,海水流走,从此四川盆地变干。四川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从距今200万年开始,就有原始人类在四川地区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古代四川的文明。1951年在沱江西岸的资阳县(今资阳市)黄鳝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头骨化石,其绝对年代距今1万年一5万年,并将其命名为“资阳人”。居住于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四川地区的人类原始文明,并与黄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区的原始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距今4500年以来,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传承了蜀文化。尧舜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四川为梁州。在殷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代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眠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古蜀国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设益州路、积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元代正式设四川行省,省治为成都。明代改称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复设四川行省,沿用至今。五、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蜀人创造了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就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在公元前227‐237年间,蜀地水患尤重,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蜀郡守(相当于后世的县官)李冰在原蜀地治理水利的基础之上,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崛江一分为二,右方的外江流向南,作泄洪之用,内江则引入成都附近县,作灌溉与运输之用,广开稻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形式活泼、曲调多样、语言诙谐、表演程式多样化、独具变脸、旋舞、喷火等特技的川剧,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体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羊子山、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驰名中外;古代文人荟萃令我们自豪。六、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1、历史文化四川有6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多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以盆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景观,以武侯祠、剑门关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青城山(道教文化)一都江堰(水利工程)、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佛教文化)景观。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蜀郡郡学”,又称“文翁石室”。文翁兴学是巴蜀地区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壮举。四川著名学者郭沫若、王光祈、李一氓、李劫人、蒙文通、魏时珍等都出自于该校。两千多年同一地址办学不断,这是全世界仅见的一例。巴蜀文坛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名流竞秀,佳作纷呈。四川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成都市、沪州市、自贡市、宜宾市、乐山市、都江堰市、阆中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是全国文化遗产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4个,公共图书馆140个,文化馆201个,博物馆56个,无线广播电台20座,电视台22座,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4和96.7。全省有档案馆241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2、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1)四川辛亥保路运动1911年秋发生的保路运动,是四川人民反对清王朝对四川铁路权的出卖和帝国主义对四川铁路权的抢夺的一次革命,使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首先在四川被冲破,加速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进程,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和重要一环。(2)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3)长征经过四川长征途中,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川贵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云川间),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川内),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川内),穿过渺无人烟的大草地(川内),进入甘肃、陕西。整个长征在四川境内停留时间最长,大多数重大的军事行动都在四川展开。(4)抗日大后方四川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是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沿江工业内迁而初步奠定的。抗战中,四川(含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国民政府和各类机关约57个,迁川工矿企业约700家,高等学校48所,难民不计其数。当时四川人口约7000万,八年抗战共征兵300万,为全国各省之冠;川军伤亡人数为全国的1/5.八年抗战总计国家支出约1.4万亿兀(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6%,稻麦总量的31.63%.四川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5)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946年初,在重庆(时属四川)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七、科技文化优势与杰出人才1、四川科技教育优势明显四川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有举世闻名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有中国最大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一中国环流器一号,有中国西部的“硅谷”——绵阳科学电子城。有各级各类科研开发机构数百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全省有两院院士57名,列全国第4位,西部第1位。教育事业已形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列西部第1位,其中5所列入全国“211工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居西部前列。中等专业学校111所、普通中学4995所、小学1.9万所。基础教育全面加强,到2005年底,四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7.7%,159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2、四川人才荟萃,英才辈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仪陇人)、陈毅(乐至人)、罗瑞卿(南充人),共和国的开国上将张爱萍(达县人)、陈伯钧(达县人)等都出在四川省。“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光第(富顺人)、杨锐(绵竹人),被孙中山追赠为大将军的辛亥革命志士喻培伦(内江人),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宜宾人),为人民服务的忠诚战士张思德(仪陇人),巾帼英雄丁佑君(乐山市人),志愿军英雄黄继光(中江人)、邱少云(铜梁人),当代的少年英雄赖宁(石棉人)等等彪炳史册的古今英雄,为四川写下了不朽篇章。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吴玉章(荣县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之一张澜(西充人),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被国际学术界并列为“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的晏阳初(巴中人),显示了四川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四川历代文人学者如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成都人,一说蓬安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阆中人),西汉辞赋家、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郫县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南充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陈子昂(射洪人),唐代诗仙李白(江油人),唐代女诗人薛涛(成都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明代文学家杨慎(新都人),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蜀中才子”李调元(罗江人)等等,如灿烂的群星,辉耀着蜀中大地。四川当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乐山人),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成都人),国画大师张大千(内江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李劫人(成都人),更是蜚声国内外。作家艾芜、沙丁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唐宋时期,很多外省籍的文人纷纷入蜀,在这里留下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杜甫、黄庭坚和陆游等,他们在第二故乡四川留下的踪迹(如成都杜甫草堂),甚至成为他们留在中华大地上的主要纪念地。第二章——四川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度21分-108度31分和北纬26度03分-34度19分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东、西边境时差达51分钟。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二、地形地貌与气候四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