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校长:L·H·泰纳(Turner)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历史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一并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2.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知行合一D.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3.文学作品虽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必须准确适度。图1所示资料卡片里的内容①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员纷纷弃官经商的信息②证明了明清时西南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某些乡宦价值取向的变动④可用于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C.政府对民间言论包容程度有所提高D.《大公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5.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是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6.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B.淞沪会战,逃避战火-2-C.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7.“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8.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题材本埠全国国外数量578037比重33%67%A.《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B.《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C.《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9.“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B.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D.文革“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10.1979年万里找邓小平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万里当时担心的是包产到户A.背离历史潮流B.背离中央政策C.缺乏实践论证D.违背老百姓意愿11.下图是1980年12月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折射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12.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3-B.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C.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D.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4-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2分,14题30分,共52分。)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一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招收四品、五品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招收六品、七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之为俊异者”;四为律学,录取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中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中央官学等级森严,是依据学生家庭官阶和门荫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摘编自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2)从唐朝到宋朝,中央官学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材料三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3)依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思想并评价当时“教育救国”的实践。(8分)14、(30分)图片、图表、地图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材料一-5-:](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6分)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材料二:下图为美国邮政总署于1942年7月7日发行的邮票(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美国邮政总署发行这枚邮票的背景及邮票所体现的主要内涵。(8分)材料三:-6-(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全国粮食产量的状况,并指出其政策因素。(8分)材料四:(4)根据材料四,提取一项有关这两个时期经济领域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雅安中学2014—2015学年上期(12月)高2012级高三文综试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分)答题卷13、(1)变化:原因:(2)变化:原因:(3)思想:评价: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7-14、(1)特征:趋势:(2)背景:内涵:(3)变化:原因:(4)信息:说明:-8-雅安中学2014—2015学年上期高2012级高三文综试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参考答案(2)变化:学校种类减少;放宽了学生的身份限制。(4分)原因:科举制度彻底摧垮了世家大族,社会的等级区分日益淡化。(2分)(3)思想:维新派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是强国和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一些清朝官员也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才能最终战胜强敌;百日维新期间提出了兴办新式学校的政策。(6分)评价:虽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校,但没能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2分,言之成理即可。说明:没有史实和认识上的错误均可得分。)14、(1)政治特征:图1: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图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分)发展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分)(2)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全面抗战五周年(任答2点,4分)内涵:支持中美联合抗日;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纪念中国全面抗战五周年。(任答2点,4分)(3)变化:1958年—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1961年后开始回升。(4分)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回升原因:“八字方针”的提出。(2分)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