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标的涵义: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第第一一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概概述述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实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二、教育目标的特点((一一))预预设设性性((二二))观观念念性性((三三))超超前前性性((四四))可可能能性性第第一一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概概述述1.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程度来划分:课程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国家教育宗旨单元教育目标第第一一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概概述述三、教育目标的类型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某个领域发挥骨干作用的高水平本科人才。第第一一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概概述述我校本科生培养目标2.根据教育活动的进程来划分:即时性教育目标阶段性教育目标终结性教育目标第第一一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概概述述三、教育目标的类型地位:指引教育工作第第一一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概概述述四、教育目标的功能和地位:功能:控制作用导向作用评价作用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论第第二二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观观1.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论)基本主张:教育要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完善,主张教育应以促成人的发展为目标。代表人物:卢梭、斯宾塞等不足: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第第二二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观观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第第二二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观观2、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论)基本主张:强调教育首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不足:过于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个体的发展。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第二二节节教教育育目目标标观观3、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其理论基础)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选择、学会把握、学会思考、学会成为你自己……1957年的表述:“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的表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981年的表述:“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二)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1995年3月,我国第一部教育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培养有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教育宗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第第三三节节我我国国的的教教育育目目标标观观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第第三三节节我我国国的的教教育育目目标标观观(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强调社会为重,个人服从社会;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以道德理想主义改造社会。——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人生教育注重世界观的教育却收效甚微;以改造人的灵魂为教育的己任;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训练使信念空虚。——现代功利主义追求知识却丢弃智慧;强调学习的兴趣却忽视了对理想和意志的启迪;注重有用和实际却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个性的缺失封闭:学生被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机械: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的基本走向。它体现在: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一)素质的涵义狭义的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的,可称为先天素质。广义的素质:后天习得的,是环境影响和个人努力的结果,可称为后天素质。人的素质就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的统称,它是指以人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性。基基础础教教育育目目标标实实现现的的策策略略::素素质质教教育育(二)人的素质结构自然生理素质:包括生理形态、生理机能、运动能力、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品质等社会文化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等。基基础础教教育育目目标标实实现现的的策策略略::素素质质教教育育(三)素质教育1.定义: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思想。2.素质教育包含三个要义:其一,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二,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其三,它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基基础础教教育育目目标标实实现现的的策策略略::素素质质教教育育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1.观念转变是前提2.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4.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基基础础教教育育目目标标实实现现的的策策略略::素素质质教教育育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素质教育就只要学生学会做人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提倡自由发展无须管教素质教育不注重尖子生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素质教育是权宜之计或临时任务素质教育不看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十大误区: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的基本走向。它体现在: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教育可以理解成传宗接代的另一种方式。不过它所传接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是由科学和艺术共同构成的知识。其中当然包括哲学和宗教。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就是对人类所有知识的继承和发扬,它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最重要的目标定在哪里——是继承还是发扬呢,以及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似乎都应该继承。可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也必将发展。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人类的文明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卸不去的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使人步履艰难,从而限制乃至阻碍文明的发展。要前进必须有所舍弃,要进步得快必须轻装前进。这时的教育,寻找以至找到一条超出一般常规的捷径,也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