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类目简介(上)五、四部类目简介我们利用书目还可以探究某类古籍的概况和查找具体的古籍。比如若已知书名,或虽不知书名,但知其作者,可直接查找《四库全书总目》,因为今天出版的《总目》均附书名和作者索引,然后查阅该书提要,即可知一书概况。但需注意一些同名图书会收录在不同的部类,要加以分辨,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如同名《竹谱》,晋代戴凯之所著,多记竹之种类并自为注释,《总目》入谱录类;元代李衎所著,乃述画竹技法及品鉴者,《总目》入艺术类。若不知书名、作者,仅欲了解某类古籍的概况,也可据总目的四十四小类和六十六子目,查阅有关小序、按语和图书提要。下面我们简略介绍四部各类内容。(一)经部著录儒家经典“十三经”及解经之作以及有关文字的形、音、义的著作(字书、韵书、训诂著作,即所谓“小学”。如《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等)。儒家本为百家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被尊为“经”。经原本有《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六经,秦汉之际,《乐》亡,西汉称五经,东汉时加《公羊传》、《论语》为“七经”,南朝宋时,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为十一经,唐代加《尔雅》为十二经,宋代加《孟子》为十三经。解释经书的著作有“传”、“记”、“笺”、“注”、“疏”、“正义”等名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原本是解释《春秋》的,后都成了“经”。《总目》经部主要著录十三经的各种注本,清代阮元将宋代刊刻单行的十三经经文和注疏经校勘后汇编在一起,成《十三经注疏》,是最通行的本子。(二)史部史的本义指记事的人,即史官,史官所记,谓之“史记”,后以史或史记称史书。《总目》著录史书分十五类:正史类。最早以正史为史部类目的是《隋志》,以正史著录历代官方认可的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开创的以本纪、列传为主的史书。隋以前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即所谓“前四史”;唐代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前四史为“十三史”;宋代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为“十七史”;明代又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代乾隆时修《明史》,合称“二十二史”,后又下诏增加《旧唐书》为“二十三史”,编《四库全书》时,又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亦经乾隆“钦定”,列为正史,故有“二十四史”之称。编年类。按年月先后记载史事。最著名者为司马光《资治通鉴》、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纪事本末类。记诸事或一事本末,每事立一标题,使前后始末,一目了然。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等。别史类。本以未入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列入别史,但《总目》所录,已不限于纪传体。重要者有郑樵《通志》、王偁《东都事略》等。杂史类。此类史书,兼包众体,杂记事关国政之遗文旧事。如《国语》、《战国策》,吴兢《贞观政要》等。诏令奏议类。录皇帝诏书和大臣奏章。如宋敏求《唐大诏令集》、范仲淹《政府奏议》、包拯《包孝肃奏议》等。传记类。著录名人传记。如《晏子春秋》、刘向《古列女传》、辛文房《唐才子传》、黄宗羲《明儒学案》等。史钞类。节抄史书。如吕祖谦《十七史详节》等。载记类。记相对于中央政权而言的割据政权。如赵煜《吴越春秋》、常璩《华阳国志》。时令类。录时令节序之作。仅陈元靓《岁时广记》和康熙“御定”《月令辑要》二书。地理类。著录宫殿都会、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等书。如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徐宏祖《徐霞客游记》、释玄奘《大唐西域记》等。职官类。录官制官箴。如唐玄宗《唐六典》、乾隆“钦定”《历代职官表》、吕本中《官箴》等。政书类。著录朝廷典章制度礼仪法令等书。如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萧嵩等《大唐开元礼》、长孙无忌等《唐律疏义》等。目录类。著录历代公私书目。如王尧臣等《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朱彝尊《经义考》、欧阳修《集古录》等。史评类。评议史书之作。如刘知几《史通》、李心传《旧闻证误》等。文章来源:杨忠老师《中华文化的知识体系》讲稿四部类目简介(中)(三)子部《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又认为经、史之外,“余皆杂学”。而文学一类自古独立为一部,不易与其他书相混。故《总目》将经、史、诗文之外的著作都归入子部。《总目》在立子部类目时,已将传世著作极少的名、墨、纵横三家归入杂家中,而道家一类除著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家著作外,又录道教著作,如张君房《云笈七籤》、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等,已非纯道家,而是道家、道教混一。过去列于诸子的杂家,本有通众家之意,即一书中含诸家之说,与自成一家之儒道法墨有别,故特立杂家一类。《总目》所立杂家变为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已非诸子之杂家。故传统诸子一类仅余儒、兵、法、农、医、小说等六类,且六类的区别非常清楚,亦极易查找,故不赘言。天文算法类图书在科学昌明的现代,一般人已少问津。而相宅相墓、占卜相书等阴阳五行图书,古已百伪一真,末流猥杂尤甚,《总目》归入术数类,以备一格,今人可资应用者亦少。释家自成一类,《总目》仅录十二部作品,多阐扬佛法、记载典故,僧人传记、佛书目录之作,而不录佛教经典,故亦易查阅。这里仅简略介绍子部其余四类著作,即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四类。艺术类。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四子目。书画之属录书画理论、书画碑帖品论赏鉴、书画目录等著作,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高宗《翰墨志》、米芾《书史》、《画史》、乾隆敕撰《石渠宝笈》等。琴谱之属仅录琴史、琴谱著作四种。篆刻之属仅录篆刻论说及技法著作二种。杂技之属录乐器、乐曲、围棋技法著作四种。所录著作,至今均有学习鉴赏之用。即使入艺术类存目的著作,许多亦具参考价值。谱录类。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三子目。器物之属录有关刀剑、钟鼎等古器物及笔谱、墨谱、纸谱、砚谱、香谱、石谱等著作。食谱之属录茶经、酒经、茶录、酒谱、糖霜谱等书,如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等。草木鸟兽虫鱼之属录有关梅、兰、竹、菊,荔枝、柑桔、禽经、蟹谱等著作。谱录类所载,多切实用。杂家类。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等六子目。《总目》之杂家类最为庞杂,按其杂家类小序云:“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塗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故将《墨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颜氏家训》等入杂学,将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记闻》、顾炎武《日知录》等入杂考,将王充《论衡》、沈括《梦溪笔谈》、陆游《老学庵笔记》等入杂说,将周密《云烟过眼录》、文震亨《长物志》、高濂《遵生八笺》等入杂品,将江少虞《事实类苑》、陶宗仪《说郛》、陆楫《古今说海》等入杂纂,将陆深《俨山外集》、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冯班《钝吟杂录》等入杂编。但《总目》杂家类有些子目之间界限并不十分清楚,所录图书的归类亦不尽合理。如班固《白虎通义》乃记诸儒讲论五经之作,应入杂学,不应入杂考。惠洪《冷斋夜话》杂记见闻,而论诗者居十之八,近诗文评,《总目》却入杂家之杂说类,亦不妥帖。另外,杂家与小说家所录,有时亦易混淆。《总目》小说家中许多唐宋笔记实不宜入小说家类,而应入杂家。如王定保《唐摭言》多记唐科举制度,司马光《涑水记闻》所记多国家大政,均不宜入小说。类书类。采集群书,以类相从而编纂成书,是为类书。因类书兼收经史子集四部,但又非经非史非子非集,故于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最早的类书是《皇览》,荀勗《中经新簿》将《皇览》入史部,《隋志》改入子部,《总目》依例将类书入子部。类书采录资料丰富,今人多作工具书使用。重要而今人又常用的类书有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李昉等《太平御览》、王钦若等《册府元龟》、王应麟《玉海》、康熙“御定”《佩文韵府》等。(四)集部集部分五类:楚辞类。《楚辞》录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赋,是刘向典校群书时编集定名的。东汉王逸首为《楚辞》作注,自东汉至宋,注家众多。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最有名。别集类。录个人的诗文作品。春秋战国秦汉人著作多半由后人追录成书,故汉武帝使人至司马相如家中求取相如遗文,魏文帝悬赏求取孔融文章。东汉人始编定诗赋为集,也多半由别人编集。唐宋人才自己编辑诗文成集,故白居易编定自己的诗集后,要以诗纪之。《总目》录汉至清初别集九百六十一部。文章来源:杨忠老师《中华文化的知识体系》讲稿四部类目简介(下)总集类。录多人的诗文为一书,是为总集。后来一些文人的别集佚亡,反赖录入总集的诗文得见概貌。《诗经》其实便是周代诗歌总集,《楚辞》其实是战国秦汉赋的总集。但因《诗经》已入经部,《楚辞》已于集部单独为类,故今存总集以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集的《文选》为最早。此外,徐陵的《玉台新咏》、李昉等《文苑英华》、郭茂倩《乐府诗集》、方回《瀛奎律髓》、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康熙“御定”《全唐诗》等影响最大。诗文评类。录评论诗文之书。前文已述诗文评类如《文心雕龙》、《诗品》、《诗式》、《本事诗》、《中山诗话》、《六一诗话》为代表的五种类型。此外,《总目》所录诗话、文话、四六(骈体)话尚多,以诗话为大宗。词曲类。《总目》认为词曲为“乐府之余音,风人之末派”,“品卑”,只是“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对词曲并不重视。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五子目。词集录苏轼、辛弃疾、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词人作品,词选录赵崇祚《花间集》、黄昇《花菴词选》、朱彝尊《词综》等。词话录王灼《碧鸡漫志》、沈义父《乐府指迷》、徐釚《词苑丛谈》等。词谱词韵仅录康熙“钦定”《词谱》、万树《词律》,共二部。南北曲仅录沈德符《顾曲杂言》、康熙“钦定”《曲谱》、周德清《中原音韵》等三部。古代典籍常有名实不符的现象,即书名和内容不一致,我们在查找、使用时要加注意。如宋人董逌的《广川书跋》,按书名,似为图书题跋,但实为论断鉴别古器物之款识及汉唐碑帖者,论断考证皆极精当,是颇为著名且实用的著作。《总目》列入子部艺术类。又如宋人陈埴《木钟集》,名似文集而实为问答体语录,所论多涉及经史。故《总目》列入子部儒家类。而陈埴为朱熹后学,论说《大学》、《中庸》,仍将二书列于《礼记》中,虽然当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早已问世,且影响深远。这说明南宋时期,《四书》尚未成专名,朱熹后学仍尊古本,《大学》、《中庸》仍在《礼记》中,盖因朱熹之书仍为私家之书,尚未成官学。《木钟集》正透出这种学术变化的信息。另外,《四库全书》是按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的,选书标准和各书提要都有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所论未必全符合图书实际。列入存目的图书亦未必全无价值,实际上存目书的提要亦有助于我们了解许多学术信息,大家亦可留意和参考。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既是封建时代对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和传统学术的评判与总结,也是对中华文化书面知识体系的最为全面的阐释,更是我们今天打开古籍宝库和研究古代学术文化的钥匙,各位应当善加利用。文章来源:杨忠老师《中华文化的知识体系》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