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集体调查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题目:黔东南黎平侗寨传统建筑调查——以宰迫村为例课程名称:贵大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及班级:给排水131年级:2013级学生姓名:李任池、张亮、贺昌木学号:1308070027、1308070005、1308070010指导教师:赵芳芳2015年9月7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成绩评语年月日目录第一部分题目第二部分内容一、前言二、正文1.调查结果三、结语四、附录1.参考文献2.调查提纲黔东南黎平侗寨传统建筑调查报告——以宰迫村为例前言:侗族是由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侗家堪称为一个多才多艺、勤劳勇敢而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尤其是在建筑艺术方面,对于祖国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创造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侗寨民居、鼓楼、风雨桥和凉亭,被建筑学家、美学家誉为中国民族建筑的瑰宝。本文拟就黔东南黎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艺术特点做些简单的介绍。侗寨传统建筑形式特点简介一、侗族建筑艺术之精华一一鼓楼一进侗寨,最引人们注目便是那高高的鼓楼。它气度轩昂辉宏,粗梁巨栋,高阁重搪,翅角飞瓷,像一位绿巨人般高高矗立在侗寨之中。1、鼓楼的类型:1.1厅堂式:为单层和重檐建筑,是发展初期的造型,规模一般。这类鼓楼一般为三间四架的矩形,结构形式为穿斗帖与抬梁方式棍合应用,即将中间四柱升起,用抬梁屋架局部抬高屋顶,在外观上给人以重檐叠起的感觉,内部空间也有所变化,这与汉式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有许多相同之处。它规模不大而做工精巧,显得自然、质朴,与环境协调一致。1.2干栏式:这类鼓楼多采用下部架空的构造方式,集会厅堂设在二层。平面呈正方形,顶部为多重枪的攒尖或歇山顶,其结构为主承柱不到顶,而是在其上架以对角梁仿支撑四根短柱和雷公柱,这类鼓楼的形式直接来源于侗族传统的干栏民居。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同并立其侧的戏台,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土坎低高差,而划分出了村寨内外的、空间。并使鼓楼与戏台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1.3密檐式:密檐式鼓楼是侗族地区为数较多的一类,其特点是底层平面较大,上部有多达七至十五层的密檐,屋顶为歇山、攒尖两种。另外还有一种叠顶的特殊工艺。密檐鼓楼的结构形式多以四根杉木巨柱作主承柱(也有六根八根的),直立于楼的中央,共间穿仿连接成井筒式内柱环,再以横梁连外围边柱,井沿高度等距分层收分,出挑屋檐形成迭次重檐。檐柱的不同数量及排列,形成鼓楼的各种平面,主承柱和檐柱的组合使内外柱环套穿成双筒体,不仅扩大了底层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鼓楼框架的刚度,对楼身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叠顶是在单顶的框架上再加四根(或六根或八根)短柱和一根雷公柱,于短柱上端设权窗,又在其土斗拱浦挑出顶檐。这样,使密檐上升收分的韵律在叠顶下突然终止,反衬出叠顶的轻灵洒脱,从而更突出了密檐鼓楼高耸、升腾的艺术特色。侗寨鼓楼,无论何种类型,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别具一格。它以侗乡盛产的杉木建造,其中心的中柱,多选百年的古杉制成,一般为一座巍峨壮观的木结构塔楼。侗族鼓楼的建筑艺术,无论是在建筑学上还是在民族学上,都占有十分重要要的地位。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2.鼓楼的十大用途:(1)聚众议事:遇有大事要事,集体商议解决,人们叫做“起款”。“款众”在“款首”主持下制定“款约”。“款约”通过之后,刻碑勒石,立于鼓楼中。(2)击鼓报信:遇有重大事件,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击鼓报信有报瞥报喜之分,村民可从鼓声得知是警是喜。(3)排解纠纷:村民之间发生纠葛,需要众人帮助排解,便聚集在鼓楼里裁决。如有什么人犯了过错,去要当众处理,也在鼓楼里进行。(4)对唱大歌:“大歌”是一种“一领众和”的多声部无伴奏民歌,在可以开亲的男女歌队之间对唱,气势磅礴。(5)摆古休息:农事之余,村民聚集在鼓楼里,夏天小憩纳凉,冬天烤火取暖,老人给后生讲述历史故事,传授生产技能,教唱侗歌,侗戏。(6)吹踩堂:逢年过节,村民在鼓楼坪上或鼓楼里的火塘边,吹芦笙,踩歌堂。(7)存放芦笙:在下种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了不误农时,将芦笙音孔用棉花塞紧,存放于鼓楼里。(8)拾物招领:村民捡到失物,不知失主是谁,便放在鼓楼里,任失者自领。(9)悬挂牛角:村民将斗死或老死的“斗牛”的椅角悬挂在鼓楼内,作为村民团结,村寨富有的象征。(10)施舍草鞋:为方便过往行人,将草鞋挂于鼓楼柱上,任行者取用。二、侗族建筑艺术之花一一风雨桥侗乡的风雨桥有几种名称。因为它能使行人风雨无阻的.过河,人们称它为“风雨桥”,或因为它汕漆彩绘、雕梁画栋、廊亭结合,故又称它为“花桥”还有传说它是白龙变的,因之又有“回龙桥”之称。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独具风韵的桥梁。这种木结构悬臂桥梁,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最迟起源于公元3世纪初。现遗存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华东的部分地区,以湘、桂、黔毗邻地带居多,其形式也颇为秀丽而富有变化。侗家风雨桥以其完美的形象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侗家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风雨桥的结构有石筑墩台、伸臂托架桥面及梁柱体系的廊和亭三部分。石墩外壳用数百斤至一吨多重的青石垒成。石墩内部结构为料石填心墩台,桥墩通常为六而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力,桥台竖向以8%收分,桥面结构用密布式悬壁托架筒支梁体系,全为木构架,由于托弯强度的限制,一般梁的跨度不超过10米,这种体系减少了大梁跨度以适应木材有限的狱面。亭廊是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在亭廊间的柱间设有栏杆坐凳,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这样不仅增加了桥的整体性,同时也起到丁保护桥而及托架梁的作用,整座桥架放在桥台桥墩上。三、侗族建筑艺术之散珠一一凉亭凉亭,是侗家建筑“三宝”之一,在侗族地区,山高路多,吁陌纵横,在由坳和田野之上,行人均有乘凉歇息之处,那就是侗族同胞所建古朴巧雅的凉亭。侗族热心公益.故侗族凉亭特别多。侗乡凉亭一般为木质结构,一卜分村致,上两层为塔状,下为方形,三方有栅栏。凉亭是供人歇息和交淡的地方,里而设有长凳和独坐的木团。凉亭里挂有草鞋,无偿供行人替换,春冬季节,侗家人还为行人生火取暖。凉亭旁一般都掘有水井,喝水用的葫芦瓢就放在井沿上,供行人解渴。凉亭的建筑结构虽然简单,却因其数量多作用大及与环境衬映之美而闻名。这种简易的建筑,犹如侗族建筑群体的散珠,有了它,才使侗族建筑艺术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使侗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和风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四、侗族建筑艺术之质朴——民居侗寨民居形式分类:侗寨民居基本上是用清一色的杉木或松木建成的木楼。这些房屋因地势变化而有不同的设计,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和平地楼四类。(1)高脚楼。这是最典型的建筑形式。房屋大多为三开间,两边配置边厦。一般是二层或三层,一层较矮,不装楼板,直接挨地,是堆放农具,关养家畜的场所。有楼梯设在边厦内,由上到二楼,二楼外面一挑出去的长廊。长廊外面圈着栏杆或装一圈齐腰壁板。长廊是一家人休息的场所。堂屋,火塘都设在二楼。堂屋设在中央,两端是卧室。三层,四层作为卧房或存放谷物,晾晒衣服之用。(2)吊脚楼。吊脚楼与高脚楼之所以有区别,是在于地势的不同。高脚楼一般立在坡脚或缓坡辟出的平台上,它四面的立柱是平齐的,在同一个平面上。吊脚楼则立在半坡的斜面上,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有的甚至达70度。吊脚楼是一种前虚后实的木楼,前半部是架空的楼房,后半部则直接架在坡坎上。建在缓坡上的吊脚楼一般为三层,一楼关养牲畜,堆放农具。有一楼偏厦配出的楼梯直接上二楼的前廊,二楼后部有一部分是落在坎坡上。建在陡坡上的吊脚楼一般在三层以上。有的单吊脚楼部分就有二层高,这种吊脚楼不再由一楼上楼,而是由二楼配置的偏厦架楼梯上楼,或利用后坡的坡度直接在后部挑出长廊,由长廊上三楼。在侗族民居中,吊脚楼的建筑形式最富于变化,依地势的不同而不同,几乎找不到两幢建筑割据完全一样的吊脚楼。(3)矮脚楼。矮脚楼是高脚楼的一种变体,总体形式与高脚楼无太大区别。最大的变化在立柱上,高脚楼距地面一般在两米左右,而矮脚楼距地面一般在二尺左右,主要为了隔地防潮;还有一点区别是矮脚楼大多不设前廊,它一般通过浅浅的廊檐直接进堂屋,或在楼前砌台阶直接进入。(4)平地楼。平地楼则是矮脚楼的变体。它与矮脚楼的区别在于无地板防潮,直接立在平缓的地上。平地楼一般以一楼为主,二楼以上是板棚作为仓库之用。火塘和牲畜圈多半在楼旁,楼后另建。这种楼多分布在城镇或木材缺乏的地区。结语通过几天下来的了解,我们发现侗族鼓楼建筑不仅体现了侗族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化精神,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木建筑建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理解侗族鼓楼传统建造技艺是保护和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侗族传统艺术建筑群体,是一份民族文化的珍宝,它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建筑学、美学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些民族传统建筑能得到好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为当地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急需重视的方面。例如,当地民众对本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价值没有很好的认识,保护意识淡薄;政府部门虽然已经意识到,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保护和传承工作往往半途而废,真正的体制机制迟迟没能建立起来;还有就是随着混泥土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兴起,传统的木工技艺失去了市场和价值,这些建筑技艺正在快速的流失,能真正懂得全部工艺工序并进行实际操作的老工匠已屈指可数。在此之前我们只是迷恋侗族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不曾想过侗族的传统建筑艺术也是如此的绚丽多彩,令人神往。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侗族传统建筑的灿烂,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这个民族文化中蕴含的那种难以言表的真实美,这也鞭策我们今后要好好努力的学习,提升自己,今后能在这个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附录:1.调查方案提纲一、调查目的二、调查对象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方法五、调查时间六、调查队伍七、任务安排2.参考文献:[1]吴善诚·《侗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9;[2]顾静·《贵州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和构建特色研究》,四川大学,2005;[3]石开忠·《侗族风雨桥成因的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周振伦·《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及建筑形态研究》,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5]陈蔚·《黔东南地区传统侗族鼓楼研究》,西部人民环境学刊,2013;[6],中国知网。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