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郑伯克段于鄢》,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背景资料解题郑伯克段于鄢主人公事件地点(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为姬姓伯爵之国,故国君称伯。公是诸侯国国君之通称。(2)克,战胜、打败。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人物结构示意图郑桓公郑武公(妻:武姜)公庄共叔段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开初。谥号,国君死后,给他一个号,叫谥号,武是其谥号。申:姜姓之国。古人的婚姻:同姓不婚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寤,本指睡醒。晋代杜预的注,唐代孔颖达的疏均讲为睡醒了生。《史记·郑世家》里有“生之难”的记载,与此相合,能够作为佐证,也符合原著的意思。“寤生”有三说:一说是姜氏在睡梦中生下儿子;一说是庄公出生时是倒着生的;另一说是庄公生下来就睁开了眼睛。寤:《说文》:“寐觉而有信曰寤。”本为“睡醒”。这里通“牾”,《说文·牛部》:“牾,逆也。”“寤生”解释•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请;动词,请的直接宾语即立共叔段这件事,承前省略。•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及庄公即位:这是表时间的状语。为之请制:主语“姜氏”省略。为,介词。请求制这个地方。制,又名虎牢,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岩邑即险邑。《史记》:“虢叔恃地势险峻,傲威不逊,武公的父亲桓叔灭之。”“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唯……是……”宾语前置,是一种凝固格式,表示强调,唯听命。成语“惟利是图”,以及“唯马首是瞻”等都属这种结构。虢周代国名。有东、西、南、北四虢。东虢。周文王弟虢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省荥(xíng)阳,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西虢,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宝鸡东,公元前665年为秦所灭南虢,周平王东迁,西虢徙于上阳,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北虢。虢仲后代的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京: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大,同“太”。大叔:对段的尊称。请京,主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无主语,其逻辑主语是社会上的人们.另一点,谓之……,是说社会上人们这么称,或这么认为。唐代孔颖达说:“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指都邑,城:指城墙,这是两个词。•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礼记·坊记》:“古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先王;指周代开国的君王文王,武王。先王之制:先王所立下的制度。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请注意:这里的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参同三,用为动词,指将国都三等分。参国之一,就是指参分国有其一,也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郑庄公称其母为姜氏,是当时一种习惯的称法,如,晋赵盾称其母为“君姬氏”。焉:疑问代词,哪里。这里“焉”表示反问,没有实义,所以也有人把它看成疑问副词。辟:同“避”。躲避,躲开。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何厌之有:即有何厌?厌,满足。为了表示强调,将宾语“何厌”提到动词“有”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厌”。滋蔓,同义连绵词。所:处所,地方。•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义的事情。毙:踣bó也。摔跟头,自己摔跟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不久。鄙:边境之邑,这是它的本意。今天我们说“鄙人”“鄙意”“鄙见”,鄙是一个谦词,是从本义引申来的。贰:两属,即既臣属于郑庄公,又臣属于共叔段,贰属与专属是相对的。凡专属于某,后又再属于某,就叫贰,北鄙、西鄙本属于庄公,现叔段令其臣属于已,则一地有二主,要两边纳贡赋。对新臣属的就是“贰”。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若……何”是一个固定格式,把……怎么办?若之何?把(拿)这种情况怎么办?也就是怎么处置。公曰:“无庸,将自及.”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无庸:不用,即用不着。将自及,(段)将自己赶上灾祸,注意“及”这个动词:在《左传》里用及,不指出宾语,大多是指“及于祸”、“及于难”。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贰,名词,指上面讲的两属的西鄙、北鄙。廪延,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子封就是上面讲的公子吕,子封是他的字。厚:势力增强。得众:得到众人的支持。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昵,亲近,亲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完:指修筑城郭,完有坚固的意思。聚:指聚集粮食。聚的本义指聚集人。缮,指修补铠甲、武器。甲:指铠甲。兵:兵器。具:备,足。卒乘:指战士。步兵叫卒,车兵叫乘。夫人:指姜氏,启之:启指开城门,启的本意就是开门。“之”指叔段。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帅:率领。乘:指车队组织的单位,春秋时多以车战。车一辆叫一乘,据说一乘有甲士(戴盔甲的士兵)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这里用的是“伐”,那是大张旗鼓的正式讨伐。段入于鄢,公伐诸鄢。诸:是“之于”的合音词”。之:指共叔段。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叔段奔共:败逃曰奔。奔:逃。共,国名,春秋时一小国,在今河南辉县,后成为卫的地方。遂寘(zhì)姜氏于城颍(yǐng)。城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寘:音义同置,安置。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黄泉:指地下,死后之地。及:赶到,赶上。无:表禁止的副词,不要。颖考叔为颍谷封人封人,管理边疆的官员。《礼记》中就有封人这种职责的记载。古代常用“…人”、“…丁”这种称呼来表示某种职业、官吏所从事的工作的职责,在工作性质的后面再加一个“人”字或“丁”字,如“封人”、“鼓人”、“庖丁”等等。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羹,带汁的肉。遗:送。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繄”: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或曰叹声。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敢”是谦词,意思是从地位上说不该这么问。有大胆,冒昧的的意思。羹在上古对于贵族来说,就是指的肉。所以这里上文说“肉”,下文说“羹”,实际是一回事。但要注意:这个词的词义在汉语中有发展变化,在上古指“带汁的肉”(主要指固体),而在中古则指的“带肉的汁”(主要指液体)。所以中古与“汤”组成同义词:羹汤。如唐代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an)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羹汤同义词连用。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语:告,这里是带两个宾语的动词,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患,忧虑,发愁。焉:于此,就是对这件事。阙:通“掘”。《国语·吴语》:“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闲。”韦昭注:“阙,穿也。”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赋:赋诗。泄泄yì:和乐貌,内心舒畅的样子。杜预注:“泄泄,舒散也。”遂为母子如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cì)尔类。”其是之谓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以术而作郑伯克段于鄢武姜偏爱郑伯纵弟郑伯克段书论此事母子和好武姜恶庄公,爱公叔段武姜为子请封公叔段败逃段得寸进尺,不敬兄郑伯欲擒故纵,失教弟颍考叔献策母子和好评颍考叔公元前722年,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春秋》做了如下记录:“郑伯克段于鄢”。而专门阐释《春秋》的史学巨著《左传》则对这六个字有这样长长一段的具体精彩注释,它包含着事件的起始,事件的曲折过程,还有各种议论和讨论以及事件的结尾和评论等等,可以说是一相当完整的叙述式的故事。作品欣赏初读:看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颖。尾声:颖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初读:看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作品欣赏再读:品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本文围绕郑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1)郑庄公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被郑武公所灭,话中所含杀机,姜氏未必可知。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象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隧道中与姜氏相见,并赋诗说:“大隧到中,其乐也融融!”实足表现了其虚伪。郑庄公:虚伪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胸有韬略,处事果断,关键时刻不心慈手软。在决定郑国命运和自己君主地位的时刻,庄公果断出击,而共叔段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只得狼狈逃窜,证明庄公是正确的。你怎样评判庄公?别样的郑庄公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2)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