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地规划》教案1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艺术有高低雅俗之分,而没有不是艺术的园林。◆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城市广场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二、绿地◆绿地: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城市园林绿地包括了环境和质量要求较高的园林,又包括了居住区、工业企业、机关、学校、街道广场等普通绿化的用地。三、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效法自然的布局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池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诗情画意的构思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园中有园的手法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分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既分隔又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敞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创造了在“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建筑为主的组景园林由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组成,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占地多(据调查占15—50%),且园林建筑常居主景的控制地位,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图中心,并往往成为该园的标志。即使在各景区,亦均有相应的建筑成为该景区的主景。◆因地制宜的处理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园林即根据南北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宋北宋之说。又自秦汉始即根据宫苑和私家园林条件要求不同而各自发挥其性。至今中国园林已有北方宫宛、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各个园均有其特色,或以山称著,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四、园林的三个层次1.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2.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围绿林绿地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生态绿化等。3.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价价、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五、中国园林简史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园林三大系统发源地----中国、西亚和希腊,都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从散见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史籍记述园林的文字中,可以大致了解当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艺术形象和创作思想。研究园林技术和园林艺术专著的出现,以及园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东西方园林发展的进程也不相同。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例,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发展出山水园;西方古典园林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例,把园林看作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强调轴线、对称,发展出具有几何图案美的园林。到了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园林风格互相融合渗透。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秦汉时期园林的形式在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在广大地域布置宫室组群的“建筑宫苑”。它的特点一是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二是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如汉武帝刘彻的上林苑、建章宫。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哲学思想上儒、道、佛诸家争呜,士大夫为逃避世事而寄情山水,影响到园林创作。两晋时,诗歌、游记、散文对田园山水的细致刻画,对造园的手法、理论有重大影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所描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情景,对园林布局颇有启示。谢灵运的《山居赋》,是他经营山居别业的感受,对园林相地卜居的原则,因水、因岩、因景而设置建筑物和借景手法,以及如何选线开辟路径、经营《园林绿地规划》教案2山川等都作了阐述。从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大量涌现的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唐宋时期,园林创作同绘画、文学一样,起了重大变化。从南朝兴起的山水画,到盛唐已臻于成熟,以尺幅表现千里江山。歌咏田园山水的诗,更着重表现诗人对自然美的内心感受和个人情绪的抒发。在文学理论方面,盛唐诗人王昌龄首先提出了诗的“意境”之说。园林创作,也从单纯模仿自然环境发展到在较小的境域内体现山水的主要特点,追求诗情画意,产生了“写意山水园”。唐宋时期有些文学作品提出了造园理论和园林的布局手法。唐代王维的《辋川集》用诗句道出怎样欣赏山水、植物之美,怎样在可歇、可观、可成景处选地构筑亭馆,怎样利用自然胜景组成优美的园林别业。柳宗元有不少“记”讲到园林的营建,如《零陵三亭记》、《柳州东亭记》谈到即使是废弃地,只要匠心独运加以改造,就能成园。白居易喜爱造园,长安有宅园,庐山建草堂,任杭州刺史时开辟西湖风景区。《草堂记》记述他的庐山草堂怎样怎址,园林建筑怎样同环境协调,怎样引泉水创造既有声音、又像雨露的景色;又记述了草堂的四时风光,以及自己“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的感受。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记述了滁州城郊风景区的选址、建亭,晨暮四时景色。宋朝开始有评述名园的专文,如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以后有明代的《娄东园林志》、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等。这些文人欣赏园林所写的评述,对明清文人山水园的造园艺术原则和欣赏趣味颇有影响。田园山水诗,游记和散文,山水画和画论,以及一般艺术和美学理论,对于自然山水园发展为唐宋写意山水园和明清文人山水园都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在认识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园林布局、构图、意境等方面提供借鉴。但园林学的理论体系,只有通过造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并经过造园家的提炼和升华才能产生。明代已有专业的园林匠师,他们运用前代造园经验并加以发展。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有花木、水石等卷谈及园林。明末清初李渔《闲情偶记·居室部》山石一章,对庭院叠石掇山有独到的见解。计成和李渔都具有丰富的造园经验,有高度的诗、艺术素养,他们提出的一些造园原则,至今仍很有启发意义。1868年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建成外滩公园以后,西方园林学的概念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园林观有很大的冲击。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镇中自建公园渐多。无锡《整理城中公园计划书》中,将公园作为都市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三十多年,园林学虽然经历曲折,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研究范围由于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的大量实践,从传统园林学扩大到城镇绿化领域;由于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又扩大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和规划设计领域。第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一、社会功能1、美化城镇◆道路主要指运动网络,如街道、铁路、河流等。道路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性,给人以动态的连续印象,是进入市区后的主要印象。◆边界主要指城市的外围和各区间外围的景观效果。形成边界景观的方法很多,可利用空旷地、水体、森林等形成城郊绿地,最理想的是保护好的自然边界。古诗“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就是写的这种景观。在城镇边缘有有大水体或河流的城镇,多利用自然河湖作边界,并在边界上设立公园、浴场、滨水绿带等,以形成环境优美的城镇面貌,使通过水路进入城镇的人们,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如青岛、大连、上海、杭州、厦门鼓浪屿等城镇。在被山地包围和四周为平川的城镇,则利用城郊绿地形成边界,以形成青山绿树环抱的景观效果。◆中心点多是城市景观视线的焦点,它可是整个城市的中心点,或是一个局部区段以及广场、公园的中心点。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中山公园以及劳动人民文化宫所形成的城镇中心点。城镇中心是历史形成的,大多为商业服务或政治中心,在中心地带的标志物,许多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为了永久地保存它,周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进行绿化,而成为公园或纪念绿地,以及绿化广场等。如广州的越秀公园和镇海楼,北京天安门、中山公园和北海、中南海,上海人民公园,长沙天心阁公园等等,都是城镇中心的焦合点,这些中心点都有明显的特征,又是视线和人流的交点,能给大多数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心点不同于城镇标志物,它主要构成城镇平面的中心,而城镇主要构成城镇空间的视线焦点,但常常中心和标志物位于同一地段。对于有条件的城镇,利用城镇中心开辟为绿地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美化了中心的景观,更为市中心找到一块难得的休息绿地,从功能和景观上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区域特征城市景观中,不同功能分区景观效果不同,工业区、商业区、交通枢纽、文教区、居住区,景观各异,应保持其特色,而不应混杂,这样可以造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效果。这些景观是由于空间特征,建筑类型、色彩、绿化效果、照明效果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区域景观,如从青岛市的观景山向南看八《园林绿地规划》教案3大关一带,多为海滨的休疗养性质的庭院式建筑,绿荫覆盖,红瓦点点,蓝色的海和天空成为背景,为城镇景观增辉不少。◆标志物城市标志物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它必须有独特的造型,格外显眼,有背景有强烈的对比,以及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形成特色。一段城镇标志物最好位于城镇中心的高处,以仰视景观赏景或排除地面建筑物的干扰,象北京北海的白塔、拉萨的布达拉宫、桂林的叠采山“江山会景处”等均位于高处。对于有开阔水面的城镇,利用水面背景观赏标志物往往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青岛市利用海中岛屿小青岛和栈桥为标志物,城镇各条道路以它为对景,同时可利用引导入海风,从功能和景观上均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城镇艺术面貌是一个整体,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文物古迹,并从道路的走向上多考虑对景,借景和风景视线的要求。同时要丰富城镇的面貌,必须非常重视绿化的装饰作用。2、陶冶情操城镇园林绿地,特别是公园、小游园和一些公共设施的专用绿地,是一个城镇或单位的宣传橱窗,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向群众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场所,使游人在游玩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园林中常设琴、棋、书、画、武术、划船、电子游艺、以及儿童娱乐设施等。人们可以自由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使紧张工作的人们来到这里得到放松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在公共绿地中可经常开展群从性的活动,使人们在集体活动中加强接触,增进友谊,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可使成年人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培养青少年的勇敢精神,有益健康成长;老年人可享受阳光空气,延年益寿。城镇园林绿化对于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城镇园林绿地也是广泛发展我国旅游事业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城镇郊区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景色优美,都是国内外旅游者休息、疗养的胜地。总之,城镇园林绿化能满足人们对感情生活、道德修养的追求,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激情。3、防灾避难城镇园林绿化具有防灾避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植物具有盘根错结的根系,生长在山坡上能防止水土流失。如1979年6月27日湖南雪峰山的大暴雨,由于植被被破坏,致使洪水爆发,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又如1953年日本的一次大暴雨,有竹林的长崎县福岛地区受灾轻,而无树林的石仑山下数十条街和农田、房屋、人、畜等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