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时间:区域:距今七八千年前长江、黄河中下游石犁青铜犁铁犁材质变化:石、骨、木器→青铜器→铁器骨制耒耜二、农业发展表现1、农具的发明和改进“刀耕火种”2、耕作方式、动力的演进铁犁牛耕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二牛抬扛(耦犁)一牛挽犁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在唐代,曲辕犁是标志性的农具。而且不仅在唐代,可以说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都是标志性的农具。——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原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漕运,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请王慎重考虑!耧车(中国古代农业)积两千年的累计,才有增长4.5倍的成绩,按年平均增长率计算,仅为0.1‰。这个发展速度,……但若与欧洲一些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增长率相比(英国工业革命前农业生产增长率为40%,年平均增长率为5%。)就显得极为缓慢了。——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3、土地制度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公有制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商周)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为主)井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4、水利事业的发展(1)大禹治水李冰父子(2)李冰与都江堰工程(战国时期)川主庙这是一幅航拍照片,“鱼嘴”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余秋雨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都江堰)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3)郑国与郑国渠(4)“井渠”(坎儿井)(汉代)坎儿井示意图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戽(hù)斗是古代最常见的提水器具,在木桶、柳条筐系上绳子,两人相对而立,用手牵拉绳子,从低处戽水上岸。(5)王景治理黄河(汉代)(6)灌溉工具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徐来军《调笑令》风力水车三、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1、土地兼并严重2、赋税、力役沉重秦代收“泰半之赋”,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秦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守一年,这是基本的。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未停止过大规模征发徭役。首先是大建宫殿和皇陵,每灭一国,就仿其国宫殿,在咸阳盖起同样大小的宫殿。关中宫计三百,关外宫四百余。此外,又以刑徒七十余万在骊山修建皇陵,至于全国修建的驰道,参加的戍卒民夫亦不计其数。修筑万里长城更用上数十万人运送粮草;若男子不足,甚至还用妇女服役。秦代人口估计约两千万,而每年被征服役者不下三百万,占总人口15%以上,由此可见秦代徭役之繁重。【学习思考】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仍;(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1、分散性: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小农户个体经营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中国的传统农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外交方面:闭关锁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生产规模小,经济力量弱,发展缓慢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含蓄、保守的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科学技术发展缓慢(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D)(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B)(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D)(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A)(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B)(2012·广东文综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D)(2012·海南单科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图4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C)(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