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自考资料自考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温馨提示:《自考状元》是本研究中心根据自考大纲精心编制的考试辅导资料,未经许可,请勿擅自商用。状元文艺编辑室制作电话:15675836447QQ:767373503淘宝店:大学语文课程目录议论文1、《寡人之于国也》2、《秋水》(节选)3、《五代史伶官传序》4、《论毅力》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6、《容忍与自由》7、《咬文嚼字》8、《吃饭》9、《我的世界观》10、《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记叙文1、《冯谖客孟尝君》2、《垓下之围》3、《张中丞传后叙》4、《种树郭橐驼传》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6、《前赤壁赋》7、《先妣事略》8、《马伶传》9、《西湖七月半》10、《秋夜》11、《香市》12、《爱尔克的灯光》13、《纪念傅雷》14、《哭小弟》15、《都江堰》16、《我与地坛》17、《蚂蚁大战》诗歌1、《蒹葭》2、《湘夫人》3、《陌上桑》4、《饮酒》5、《行路难》6、《秋兴八首》7、《长恨歌》8、《早雁》9、《虞美人》10、《八声甘州》11、《鹧鸪天》12、《声声慢》13、《摸鱼儿》学新诗、白话诗14、《一句话》15、《再别康桥》16、《雨巷》17、《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8、《我愿是一条急流》小说1、《婴宁》2、《宝黛吵架》3、《断魂枪》4、《哦,香雪》5、《金鲤鱼的百裥裙》6、《苦恼》7、《麦琪的礼物》课程内容议论文部分1、《寡人之于国也》(选择)(1)本文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孟子的一篇议论文。文章用对话的形式展开论述,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选择、简答)(2)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初步措施--发展生产、养生丧死无憾:根本措施--发展生产、使百姓解决温饱,办教育,使百姓懂孝悌,老有所养,缓和阶级矛盾,社会达到和谐。孟子的治国思想就是以民为本。(选择、简答、简析)(3)归纳文章层次的内容,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国君一样,没有实行王道,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选择、简答)(4)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重点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和根本措施。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选择、简答)(5)本文体现了孟子抑扬兼施、层层善诱的说理艺术。孟子先批判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先易后难、步步推进。(单选、简答、简析)(6)本文用了比喻,形成了类比说理的特点;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这种类比说理法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简析)(7)文中的第三部分使用两组排比句,列举了多个小前提,然后通过两步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了严密的归纳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而且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选择)(8)文中运用了对比修辞,主要表现为:“狗彘食人食而不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句话。(单选、简析)(9)本文中隐含着一个演绎推理。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小前提;于是孟子就得出结论,认为数梁惠王没有真正实行王道。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推理。2、《秋水》(节选)(单选)(1)本文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的一篇议论文。此内容宜在单项选择题中考查。(选择)(2)本文以寓言方式、对话形式说理,把一个非常深刻、抽象的哲学道理用具体的、形象的、通俗的、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浅显性,很有特色。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层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选择、简答、简析)(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得主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简要地说,就是宇宙无限,而人认识有限。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这一中心旨意,在今天多极并立的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面前,还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选择、简答、简析)(4)文章第一段以两种景物的描写,隐喻空间的变化带来认识的变化,第二段以海若的论述直接阐明中心论点:首先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类比论证人的认识有极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和教育程度的限制;接着用“礨空之于大泽”、“稊米之于大仓”、“毫末之于马体”来比喻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最后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简答、简析)(5)文章开头关于“百川灌河”和北海“不见水端”的景物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又为后面的类比论证做了形象、生动的铺垫。(选择、简答、简析)(6)文中用了大量比喻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比喻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后天教育的限制。“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亳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这多组比喻,比喻的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这种多组的排比式句子,将相同性质的事物进行同类比较,正体现庄子散文善于援譬的特点。(选择)(7)文中运用了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这集中体现在文中的第二段。前面讲到的比喻排比句子体现了类比论证的特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河伯与海若的对话、海若讲话中个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阐述,都是用对比的手法阐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最后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之有限是例证法。这里一定要区别例证法与喻证法。例证法以举例子方式、由个别证明一般(即论点);喻证法是利用性质、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证明论点。这两者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思维、论证方式的不同,二是论据的不同。思维、论证的方式不同体现在:例证法只以个别证明一般,喻证法是以不同类而同性的事物证明同性。论据的不同体现在:例证法以同类的个别事物为论据,喻证法以不同类的个别事物为论据。相对来讲,类比法的理解难度要大一些。(简答、简析)(8)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表达作用是比喻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后天教育的限制。再如”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亳末之在于马体乎?“其表达作用是比喻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尤其强调的是排比句在论证上增强了说理的力量,在语言表达上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论证的雄辩力。这正体现了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简析)(9)文中有4个否定性反诘句,以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肯定的内容,4个反诘句,更有力地肯定了中心论点。(单选)(10)文中也隐含有一个演绎推理,大前提是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孔孟是人,所以庄子得出结论说孔孟之道也是既”少“又”轻“、十分有限的;在这个推理过程中,由于运用的是类比推理,大提前被省略了,小前提是常识也被省略了,所以只出现了结论。3、《五代史伶官传序》(选择)(1)本文是一篇史论,即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作者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文学主张”明道“、”致用“、”事信“、”言文“.(选择)(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进一步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选择、简答)(3)全文是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唐庄宗战胜仇敌之时的意气盛壮之事实(成)和唐庄宗宠幸伶人、亡国亡身的衰颓气势的事实(败),形成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成败之迹。,皆于人事的论点。”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其”盛“与”衰“形成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其中”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格言本身就是对举的。(选择、简析)(4)文中运用了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为理论论据,为演绎推理提供了大前提:”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事实论据,论据典型而有说服力,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周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选择、简析)(5)”满招损,谦受益。“要求以谦戒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要求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求注意小节,不可偏爱。这些格言对于当今时代的青年仍有现实意义。(选择、简析)(6)本文中的演绎推理表现在:《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为大前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是结论,省略了小前提”庄周为报大仇而忧患勤劳,最后战胜仇敌,国势大盛;庄周因战胜仇敌而骄傲自满,宠幸伶人,招致国死身灭。“这是第一组演绎推理。文章又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大前提,以”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小前提,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是第二组演绎推理。4、《论毅力》(选择)(1)本文是清朝末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学者,民国时期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在”戊戍变法“失败后,为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而写的,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选择)(2)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第二用假设举例法,以人生必遇顺逆两境、事无大小必有阻力来证明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从而从毅力的重要作用角度证明了总论点;第三段从顺逆两境之间可以转化的角度强调有毅力可以变逆境为顺境;第四段利用孔孟名言证明成败的关键在于无毅力。全文紧紧围绕总论点、从毅力的作用角度多层次证明。(选择)(3)文章写作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有方法。文章从人生必遇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以互相转化、贵在坚持三方面进行论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