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资料(一)1先秦诗歌1、诗歌和《诗经》(1)关于诗歌: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规律,一般分行排列。他在各种文体体裁中出现最早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歌,现统称诗歌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无韵诗2.关于《诗经》《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称为经典,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加上有篇名而无诗的六篇,共311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雅是周王畿所在地的曲调,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统治阶级朝会宴飨的乐歌,共105篇。雅即所谓正调,多数是宫廷和士大夫的作品,少数是古代的祭歌和民歌。其中有歌颂祖先和先王的功绩,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恶德及其对人民的奴役、剥削颂是宗庙祭祀配合舞的曲调。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数是宗庙的祭歌和统治阶级的颂歌《诗经》六义风、雅、颂——分类创作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上:朱熹《诗集传》(1)《蒹葭》诗的内涵分析表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深化: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2)《蒹葭》艺术特色A、《蒹葭》诗的形式分析:典型的《诗经》样式:四言为主的句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蒹葭》诗一是四字句式(以四言为主);二是重章叠句(短章复沓)的结构方式,比兴手法:蒹葭:宣染气氛;白露:暗示时间;伊人:象征意义重章叠句(短章复沓)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完全重复蒹葭——苍苍凄凄采采——意义相同在水——一方之湄之涘——意义相近宛在水中——央坻沚——恴义相近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时间递进道阻且——长跻右——空间转换B、三个特点事实虚化——诗歌把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追寻?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伊人音容体貌均无,飘忽不定,来去渺茫。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一切无从确认。意象空灵——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非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呈现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遡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读者可以从这里爱情的境遇,也可以唤起爱情的体验,还可以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并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C、诗歌体现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含蓄美——以少许表现许多,以表面极其经济的文字建构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意境美——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又神秘的意境。朦胧美——诗采取曲笔描写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失望、惆怅的心情,作远距离的勾勒。音乐美——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一唱三叹。二、《楚辞》概说和《湘夫人》1、楚辞“楚文化”——包括楚人的衣食住行,楚地的风俗习惯、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楚地的文学作品在各方面的总和(1)“楚辞”这个名称最早由《史记》提出,是入汉后形成的概念泛指:楚声楚气的文学专指:经屈原由楚地祭歌改造而来的新诗体(2)《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学者刘向编订并经东汉王逸增补作注后流传。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以及两汉作家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王逸等人的作品,后朱熹作《楚辞集注》,又增补了“楚辞后语”部分,收录了由汉至宋的楚辞体诗歌50余首。楚辞是楚民族文化的精华,楚辞和诗经并列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2)作品:《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离骚》,《天问》,《招魂》共计二十三篇屈原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释“离骚”——遭遇忧愁离忧、别愁牢骚楚歌曲名,同“劳商”,抒忧郁之情《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作品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实现祖国的富强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包括了作者一生的坎坷际遇和的始终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3、《湘夫人》赏析第一段:盼望与思恋(1)“目眇眇”、“骋望”、“远望”――(辅以秋景的描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2)写湘夫人怀念湘君的心理活动(3)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第二段:梦灭与思念(4)“捐袂遗褋、摘杜若以遗远者。”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5)湘君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全诗把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怨,希望与失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心理活动刻划得细致入微,充满了缠绵哀怨的情调,从中寄托了诗人思君忧国的情怀。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她们的感情始终是那么强烈而真挚;当其满怀希望时,是那样缠绵悱恻,神动心移;当其失望时,又是那样忧郁苦闷,凄凉冷落(6)《湘夫人》的艺术特色《湘夫人》描写相恋者的思慕,想象中的共同生活的美景和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热烈的追求和期盼终归失败的主题反映了诗人的精神痛苦。全篇幻想与现实交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A、诗中景物描写缤纷多彩,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B、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C、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E、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三、比较《蒹葭》和《湘夫人》的异同《蒹葭》和《湘夫人》同是先秦抒情诗的名篇,《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湘夫人》出自屈原《九歌》(1)两首诗都描绘了主人公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感人情节,塑造了扑朔迷离的情感氛围,渗透厚厚的忧伤、惆怅的情绪。《蒹葭》为求“伊人”,不顾“道阻且长”,披霜跳露,上下求索,终不能见其影而不能释怀,只有伫立江边眺望一片江水。《湘夫人》描写湘君赴约洞庭北渚,不见湘夫人前来,忐忑不安,愁绪难了,上下求索,终投江北上,寄托渺渺情思。两首诗都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构成依稀迷茫的意境,烘托人物的心情;都以秋景入诗起兴,表现愁绪。(2)《蒹葭》的主题较为朦胧,主人公及其追慕的对象都不清晰;《湘夫人》则以丰富和想象,借助神话传说,写出了美丽、令人神往的人神之恋,表达作者高尚、雅致的理想追求。《蒹葭》是一首民歌,四言为主,易于上口,且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具有一唱三叹、回旋往复的诗经风格;《湘夫人》是“骚体诗”叙事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五六七言并用,句中或句尾常以“兮”字,或舒缓语气,或强化情感。2先秦历史散文六经皆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先秦历史典籍:《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语言表述简略,字句皆有特定含义,称“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左传》的全称是《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氏传》。《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但只有鲁国的史书保存下来,《春秋》就成了鲁国史官所编史书的专称。《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其叙事特点是纲目式记载,文句极简短,用词极其简练、严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事件的“春秋笔法”2、秦晋殽之战本文节选自《左传》,记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关于秦晋两个春秋大国为争霸而进行的一场大战(1)秦晋关系:秦晋两国本是盟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接壤,而且世代联姻,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所谓“秦晋之好”来源于此(2)战争起因:晋文公重耳遭迫害流亡在外,秦晋两国以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为理郑国郑国老臣烛之武退秦师,瓦解了秦晋两国的联盟,两年之后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以为时机已到,想通过吞并郑国向东方扩张,这显然侵犯了晋国的利益。双方都想称霸中原,矛盾日益尖锐,战幕由此拉开(3)层次分析:文章由以下情节组成:晋文公显灵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先轸论伐秦师秦晋崤之战文赢请三帅孟明谢赐秦穆公哭师(4)艺术特色一是善于叙事:这场战争头绪复杂,人物众多,涉及了秦、晋、郑、周、滑等国家,作者叙事时用表示时间的语句“冬”“三十三年春”“夏,四月,辛巳”把事件叙述的井井有条;在叙述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渲染、夸张、想象、虚构,也没有发表评论和意见,用客观写实的手法叙事,同时加上“柩有声如牛”的趣闻传说。使事件既客观真实又生动有趣二是善写战争:对崤之战的战斗场面着墨不多,只用了寥寥数语,简单的介绍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死,战争开始。三十三年春,秦师东征路过洛邑北门。夏四月,秦师败于崤。作者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战争酝酿阶段秦、晋、郑三方的准备情况。这样写,从民心、道义、士气、外交、策略等方面显示出秦败晋胜的原因。从道义民心和士气来说,秦乘人之危,乘火打劫,挑起战争;既得不到秦国本国人的支持,又从反面激发起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斗志士气;从战略战术上看,秦国“劳师袭远”,半道走漏消息,以劳对逸,犯了战略上的错误;而郑、晋两国则以逸待劳,特别是晋国抓住天赐良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袭击敌人。从外交上看,郑国弦高、皇武子的外交辞令有礼有节,委婉得体,既没有触怒强秦,给对方留下把柄和口实,又巧妙地给对方以警告,捍卫了国家尊严,用力的配合了军事斗争三是善写人物A蹇叔忠诚耿介,见识深远。他是秦国的一位老臣,早在秦穆公刚即位时就担任了上大夫,出谋划策,德高望重,因此秦穆公得到杞子的密报后首先去拜访蹇叔,征求他的意见,可见蹇叔在秦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为了君王和国家的利益,他直言相谏,反对秦师出征。被秦穆公拒绝之后,他并没有放弃改变局面的努力,仍以国事为重,两次以哭为谏。哭谏失败,他发出“晋人御师必于殽”及“必死是间”的预言,说明他对晋国的地形了如指掌,对战争的结局逆料如神,富有地理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是个足智多谋之士。从文章的第二部分起,蹇叔不再出场,可使交战各方的情况和事态的发展,都证实了他的预见。如果说文章的开头是从正面、从实处塑造蹇叔的形象的话,那么下文就是从侧面、从虚处继续描写,其形象更丰满B、秦穆公,他也只在文章的首尾出现,着墨不算很多,但一个利令智昏的、刚愎自用,失败之后尚知悔过,能吸取教训的统治者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人物思想的转变和性格的多面性C、先轸的形象与蹇叔有一些相像,同样的身份,都是国家重臣老臣;同样的忠诚耿介,一个以哭为谏,一个不顾而唾;同样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不同的是两人各为其主,蹇叔遇到的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君王,因而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