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作业1单项选择题第1题《侍坐》一章记述了孔子四位弟子申述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其中孔子“哂之”的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C、“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答案:A第2题先秦时期,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庄子答案:C第3题《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中,孟子面对面驳斥的是A、许行B、陈相C、陈良D、陈辛答案:B第4题《秋水》一文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B、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D、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答案:A第5题《秋水》中北海若对河伯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这个“大理”指的是A、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是无知B、“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是由于“束于教”C、“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是正确的D、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答案:D第6题《和氏》一文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指出法术不明乃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A、李斯B、荀卿C、墨翟D、韩非答案:D第7题“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原出于A、《左传》B、《战国策》C、《春秋》D、《史记》答案:C第8题《燕昭王求士》中,郭隗以“五百金市马骨”的寓言故事把道理阐述得生动具体,一向传为“礼贤下士”的佳话。下列对此寓言寓意的分析不够准确的是A、说明了想招致贤才必须尊重贤才的道理B、说明了“因死得生,相反相成”的抽象道理C、以此类比,为“贤于隗者”会不远千里而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D、借此故事,郭隗以死马自比,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答案:A第9题《和氏》选自《韩非子》,下列对本文的分析解说不准确的是A、开篇叙述和氏献璞玉而被刖的故事,引起下文的议论B、文中引用了吴起、商鞅等变法的历史事实作为议论的佐证C、法术能禁止群臣士民的不法行为,所以现在的人主对于法术,像需要和氏璧那样急切D、法术不明,法术之士处境危困,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答案:C第10题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作者详写的是A、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B、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经过C、颍考叔“食舍肉”劝说庄公的经过D、母子“隧而相见”和好如初的经过答案:B多项选择题第11题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与郑庄公的性格构成比照映衬关系的有A、姜氏的偏狭昏愦B、共叔段的愚顽无知C、祭仲的老成持重D、公子吕的直率急躁E、颍考叔的纯孝答案:A|B|C|D|E第12题《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们谈论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下列弟子中,没有参与这场讨论的是A、子贡B、冉有C、曾参D、曾皙E、公西华答案:A|C第13题下列《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文句中,被孟子批驳的观点有A、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B、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C、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殄而治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E、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答案:C|E第14题燕昭王向郭隗求纳贤之策,郭隗举“古服道致士之法”,下列引用有误的是A、“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B、“人趋己趋,则什己者至”C、“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若己者至”D、“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E、“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答案:B|C第15题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庖丁解牛B、井底之蛙C、胸有成竹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答案:B|E判断题第16题先秦诸子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阐述哲理为主的散文著作。诸子对现实政治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主张,在学术流派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重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尤以儒法两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答案:错误第17题《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一篇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孟子在文中主要阐述“贤者与民并耕,饔飧而治”和“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思想。答案:错误第18题《秋水》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河伯和海神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繁复灵活,发人深思,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量。答案:正确第19题《和氏》以玉璞喻法术,以贞士卞和喻法术之士兼以自比,以和氏的遭遇比法术之士所受到的排斥和陷害,又感慨于法术者之前辈吴起、商鞅的不得善终,道尽了韩非内心的愤懑。答案:正确第20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目前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中期。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