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各章要求领会、掌握如下内容: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2、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两对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2)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稳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既不平衡。⑥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3)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相互关系:两大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4)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5)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事件的分析与认识。(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答:⑴军事侵略。①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②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③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赔款,抢掠财富。⑵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⑶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⑷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2、帝国主义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原因分析。①根本原因: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的不屈不挠的阶级斗争。(如义和团运动)②帝国主义列强间的利益矛盾和相互妥协。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分析。背景: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止于90年代中叶,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已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因此从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内容: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第三、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第四、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失败原因:①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②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③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④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主要原因: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遭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缺乏发展的必要条件,如资金,劳动力3。中国当时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占主体的经济3、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怎样?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经过:戊戌变法的经过是: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1)著书立说。(2)设立学会学堂。(3)办报,进行论战。(4)颁布一系列法令,主要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放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失败原因:1)新旧力量对比悬殊2)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对他们存在着幻想。3)眼睛看不见人民群众,背后没有人民群众。4)不敢触动封建社会的根基。5)变法策略过于激进,树敌过多历史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他对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是救亡图存,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走不通。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原因)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②(革命条件)政府腐败,阶级矛盾尖锐,革命形式风起云涌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了一定的发展,希望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而维新运动的失败使其转向革命阶级基础④清政府的破产使社会所有的进步力量都放弃对清政府的希望,使革命成为唯一出2、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积极意义与局限性)。旧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其并未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内容为“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其却忽略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政治革命)民生主义:为“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