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2、什么是社会热点某个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也即社会焦点,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1994社会热点研讨会上,将社会热点界定为:是表征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社区)范围内,众多的社会成员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有如下特征:3、什么是毒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第1条把毒品定义为“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中国习惯上称为的“吸毒”在国际上有一个通用的专门术语叫“药物滥用”,用指人们反复、大量、非医疗目的地使用具有依赖性潜力的物质。二、简答:1、定义社会问题的影响因素:(1)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有的社会问题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如老龄化、离婚问题、青少年犯罪、高科技犯罪等。每个人都超越不了自己的阶段和时代,在定义社会问题的时候受社会发展水平影响。(2)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有关。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如大龄青年现象,有的国家奉行独身,大龄青年不婚是正常,钻石王老五则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的国家如我国则成为社会问题。(3)研究者本人的理论素养、兴趣、研究视角。有的学者喜爱以理论模式解释社会问题,有的喜欢实证分析方法,有的偏爱从社会社会环境中找原因,有的愿意在问题界定者的主观方面挖掘原因。同时,由于研究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社会现象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失业问题,政治学角度看,大批的失业群体会直接危及政治统治的稳定。经济学角度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支付的代价,对提高经济效率是有益的;社会学角度看,失业涉及到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心理承受力等一系列问题。(4)与社会观念的发展变化有关。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人们的观念在信息时代变化也非常快。因此,评价社会问题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中。如男女平等、种族歧视等问题,我国的封建社会并不把它视为社会问题,后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日益重视,就成了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定义的内涵,也即操作化的定义)1、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某种具体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臆想。例如,我们讲贫困问题,是基于我国尚有4200万人生活中年均不足640元的贫困线以下这一事实;讲吸毒问题是基于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吸毒、贩毒群体这一事实的。而并非标示论主张的那样,社会问题是人们的主观观念中产生的。2、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相对于“个人麻烦”(privatetroubles)。不如从产生原因上说明,因为:“公共问题(publicissues)”往往是社会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而引起的。个人麻烦产生于个人性格,发生在有限生活领域内,它是个人感到自己的利益或生存条件以及所持有的价值观念遭受威胁时产生的,需通过个人努力加以解决。公共麻烦则超过个个人的生活环境,同大部分社会成员有关,它的产生不是少数人的责任,它的解决也要通过广大社会成员的集体努力,因而具有群体性。如失业问题,一个人失业可能是因为个人能力、素质的原因,而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原因可能就是某些社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个人被抢劫,可能是运气不好,或人际关系不好,但大多数都有被抢劫的危险,则成为一种公共麻烦,则可能是由于当地治安管理不够有力,社会教育不够有效,道德约束不够强有力等原因,上升为社会问题了。3、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社会问题也具有主观方面的意义。因为将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现象或行为有悖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主导规范。通常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成为判断社会问题的标准。但反过来(原命题与否命题的关系),没有价值判别标准就没有社会问题则是不科学的。如价值冲突论者认为,没有价值判别就没有社会问题。这是不对的,其失误在于,将判别社会问题的价值标准视作判别社会问题的唯一标准。并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客观性意义。4、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有些问题虽然人们难以接受,但因其并非是人的意志行为或不一定是人们有意识造成的,不涉及人们的道德行为,不容易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感,也是社会规范无法包容的。也就是说,当有些问题是由于纯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其社会的道德价值是零时,这类问题不易被定义为社会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前提是社会的道德价值是零,如严重的自然灾害,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再如韩国的釜山,它处于两个风向交会的地方,台风是家常便饭。人们一般不把它看作是社会问题,相反,凡是具有明显的道德意志的抉择倾向,并违背社会规范的有意识的行动,则会被视为社会问题。如由于乱砍滥伐引起的山洪暴发。同样是疾病,人们没有把心脏病视为社会问题,而将艾滋病视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后者是由于人们的性混乱和吸毒交叉感染等引起的,是一种人为的越轨性行为。(上个世纪上海的甲肝暴发事件,是由于人们吃了不干净的毛蚶引起的,本身不能算社会问题,而这次的非典最开始也是一个医学问题,但后来非典流行则是由于一些官员欺报瞒报导致贻误治疗时机引发的,是严重的社会问题。)5、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人类可能利用理性以增进人的生活条件与幸福,基于这种新的理性观念及其内涵,若干原来只被视为可悲可叹的社会情况才开始被视为问题。”人类改变社会问题的能力体现在:一是可以不断提高认识,如人们视污染为社会问题,表示了人对于健康和保护自然环境这些方面的认识的进步。二是不断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3、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社会问题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它没有得到解决或缓解,就一直存在并为人们所关注;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一旦问题被解决或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就会被其他社会热点所取代。2、性质不同。社会问题一般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现象,也可以是中性的生活方式等。3、表现形式不同。社会问题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则是显性的。4、涉及的范围不同。社会问题关注的是公共麻烦,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范围并不限于公共麻烦,可以是个人或社会的发展问题或新的价值观念。5、推动的动力不同。(不如说解决的需要性不同。)推动社会热点舆论的是媒介,是新闻工作者,并不一定要去研究和解决;新闻工作者也将社会问题作为社会热点来宣传,而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是社会学者,他们凭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凭着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某一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出科学的解释。4、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社会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根源。在此,可以将它们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状况是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基本限制因素之一。具体来讲:一是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水灾、滑坡、旱灾、雹灾、风灾等,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它们对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影响很大。即使在现代,也往往是引起某些社会问题,如贫困、饥荒和疾病等的主要原因。二是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如乱砍乱伐森林,使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将工业废水排入江河,使水中动植物减少甚至绝迹,同时污染人们的生活用水。这些都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2、人口增速及其素质低下的影响一是人口增长不当,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增长太快,超过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经济发展速度和物质消费水平脱节,可能造成贫困落后、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相反,人口增长太慢,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则可能造成劳动力紧缺、人口过度老化等社会问题。二是人口质量下降,会带来低能、痴呆、聋哑、精神病等个人病态问题,加重社会保障负担。人口素质低下已引起严重的社会劳动问题,我国职工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择业竞争上岗能力不强,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制约了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国民素质处在一种较低的发展水平。国民素质低下是民族精神不振、社会道德滑坡、低级文化流行、社会丑恶滋生的又一重要原因。3、经济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正处在特定的市场经济转型期,既非传统的计划经济,又非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过渡时期。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难免有制度缺陷,这是社会问题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生产力水平不高,生活物质财富还不能充裕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决定了种种差别和不平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导致人与人关系不协调的直接原因。此外,不可忽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对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各因素的影响。4、政治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仍处在探索过程中,新旧体制间的“真空”或结合部的断层,成为某些社会问题,特别是干部腐败、经济犯罪得以滋生蔓延的一个便利条件。(1)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严重滞后;权力下放过程中,由于相应的监督机制没有跟上,从而导致了权力运作的失调现象;权力运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约束机制;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体系尚待发展。(2)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亟待改革。(3)基层政权建设薄弱。政治体制不健全,使得党政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并且滋生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社会问题。5、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发生变化,外来文化的引进和渗透,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重大变革。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如果盲目吸收外来的社会思潮,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可能直接产生社会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此外,社会问题的产生尚有价值观根源。“社会转型时期,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旧有价值观体系逐渐瓦解、重组,并将最终让位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体系。然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于社会发展、暂时混乱、局部失序的情况,从而加剧了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产生和蔓延。”上述几个方面是产生社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如果详细分析产生个各具体社会问题的原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因此,必须视各个社会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总之,研究社会问题的成因,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某一社会因素可能同时引起多种社会问题,多种社会因素也可能触发同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分析某一具体社会,既要抓住产生这个社会问题的主要因素,也要重视其他因素。5、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除了具有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外,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1、交错性。在转型社会,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位置与个性没有理顺、整合,带有转型时期特有的新旧要素的矛盾冲突的特征。转型社会里的社会问题,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也不同于现代社会里的社会问题。其特征之一便是交叉性。就是说,在社会转型中,不仅有传统社会里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也有由于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这两类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地交叉叠加在一起,使得社会问题的解决更为困难,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就更是如此。2、伴生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某些社会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是现代化的伴生现象,具有共性。由于社会变迁速度异常迅猛,与传统社会变迁缓慢、相对和谐有序相比,显得更加不稳定甚至混乱。诸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失业率上升、社会犯罪率上升、官员腐败、价值观混乱等,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这一过程。3、整体性。转型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不是某个方面的局部调整。变迁的不协调来自社会整体各方面、各部分、各要素,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都会产生失调。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不是局部的、短暂的,在整个转型时期只要存在社会矛盾,便会有社会问题。因而,解决社会问题的战略是:统筹兼顾、从长计议。4、复杂性。在我国,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平原,经济状况不同,发展速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