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哲试题一、单选题1.把可感知的某种具体的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钟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2.“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A.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B.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各种实物C.物质是各种物和现象的总和D.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6.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这句话体现了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部分与整体联系的观点D.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8.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循环论的观点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历两次,下列选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订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作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质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说明A.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好发展的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其观点是A.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C.辨证法的正确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12.“英雄任务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这种观点是A.历史威武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D.正确肯定杰出任务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观点13.马克思在《哲学贫困》中提出: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主要人物,既是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历史剧的“剧中人”。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先验论的观点C.正确反映个人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D.英雄史观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与运动的统一B.时空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C.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好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和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句诗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7.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消费者而言的C.辩证法的部分与整体联系的观点D.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18.下列各项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自然科学、语言学和哲学B、宗教、艺术和道德C、政治、法律思想D、军队、警察、法庭19.价值的本质是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2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多选题1.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革命和改革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A.在世纪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3.关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正确的表述是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次不同的劳动B、具体的和抽象劳动是统一劳动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劳动D、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4.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5.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如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的“原型”8.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实制宜,因地制宜E.打蛇要打蛇七寸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10.“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错误在于认为A、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B、真理和谬误具有主观随意性C、真理的内容不具有客观性D、有用就是真理E、它符合真理的本性三、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2、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辩证法,坚持唯心主义就是坚持形而上学。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5、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据报道,自今年3月以来,大蒜的价格一路飙升,最高达每公斤10.68元,今年大蒜价格近乎疯狂的上涨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走进北京的任何一家超市,一市斤大蒜的价格至少在5元钱以上,比去年同期上涨了大约10倍左右。为什么大蒜的价格会近乎疯狂的上涨?据相关人士透漏,由于前两年大蒜市场需求低迷,大蒜的批发价格特别低,“蒜贱伤农”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许多蒜农都有意识地缩小了种植规模,大蒜种植面积下降导致总产量减少是今年大蒜涨价的根本原因。据传大蒜还能防止甲型流感,这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根据以上材料,用所学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2、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事物自身的矛盾。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分析材料2的错误。五、论述题(共10分)试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稳定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附录:答题解析通用论点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因而物质世界呈现出多样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中又有统一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系统等都是相互联系的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质一观点的意义坚持这一基本观点,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然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官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际相一致;既然物质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和发展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切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实现主观同客观、认识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然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是杂乱五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使实践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3.内外因原理及其关系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但在一定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与区别a.共同点: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b.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有着原则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根本缺陷是离开人类社会实践来观察和理解认识问题,第二个根本缺陷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总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使摹写与创造的统一。6.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7.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规定者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既要千方百计地维护新的经济基础。第二,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实现对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三,从服务效果上看,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阻碍、破坏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8.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9.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她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他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10.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1.简述两种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不同世界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