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湟源二中杨淑英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降水的影响,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为以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与风的相关内容,而本节内容以此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能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推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再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相关知识进行演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2)在回顾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出理想状态(地球不自转)下,地球的大气环流状况,并发现赤道低气压带和极低高气压带的形成。(3)在回顾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以及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4)在学生不断发现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在教师设计的巩固反馈中,学生掌握并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全球分布示意图。(5)结合大气气温与水汽容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自主发现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的地区,其降水情况的差异。(6)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自主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的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并通过对地中海沿岸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成因的探究,加深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提问法、探究发现法、演示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多媒体课件演示复习导入1.请学生边描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边演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动画。2.请学生说明风的形成原因,以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几何关系。演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演示《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示意(北半球)》理想状态(地球不自转)下的全球大气师:假设地球不自转,且地面平坦、均匀,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与大气热力环流相似,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状况如何?在地球简图上绘制地球大气运动状况,并描述其形成过程。生:在地球简图上绘制地球上大气的运动状况。描述地球大气运动的形成过展示课题《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出示地球简图。三圈环流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程。师:演示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示意。师: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在两极附近形成了高压带,而在赤道附近形成了低压带,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由高纬指向低纬且垂直于纬线。师:由此,在地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如何?生:近地面,北半球吹北风,南半球吹南风;高空,北半球吹南风,南半球吹北风。师:但是实际情况,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的,因此产生了地转偏向力。请同学来描述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偏转方向。生: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师:在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如何?生:在北半球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师:风向与纬线的关系怎样?生:风向与纬线斜交。师:那么,在北半球的高空,风的受力情况和风向又如何呢?生:在北半球的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高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逐渐与纬线趋于平行。师:很好,在北半球高空,风向本应由赤道指向北极,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演示赤道与极低间的闭合环流。展示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和风向与等压线几何关系图。展示北半球高空,风的受力情况和风向与等压线几何关系图。演示北半球赤道与极低间的闭合环流。演示北半球高空气流在30°N纬低纬环流的影响,风向逐渐与30°N纬线趋于平行,导致气流不再向北流动。师:气流不再向北流动会导致什么现象?生:气流在30°N纬线上空聚集,并在重力的影响下气流下沉。师:30°N纬线上空的气流下沉,会导致近地面空气聚集,密度加大,那么在近地面形成怎样的气压带?生:在30°N纬线附近近地面形成高压带。师:由此可见,这个高压带的形成原因与北极附近高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如有不同,说明理由。生:北极附近形成高压是因为北极终年寒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带;而在30°N纬线附近近地面的高压带,是由于空气在上空堆积下沉形成的。师:也就是说,北极附近高压带的形成是由于热力原因;而30°N纬线附近高压带是由于地转偏向力造成的动力原因形成的。师:空气的下沉运动与流水的下落运动相同,当空气下沉到地面就会自然分散,导致30°N纬线附近近地面的气流一支向北流动,一支向南流动。师:向南流动的气流与赤道附近的上升气流相衔接,与赤道至30°N纬线附近近地面和高空的气流组成低纬环流。线堆积示意。演示北半球高空气流堆积下沉示意。演示北半球30°N纬线附近近地面形成高压示意。演示北半球30°N纬线附近近地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高纬环流中纬环流师:观察动画,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30°N纬线附近近地面向北流动的气流与北极附近向南流动的气流相遇,气流抬升。师:它们在60°N相遇,空气被迫抬升,使近地面的空气变少,那么在60°N近地面附近形成什么气压带?生:形成低压带。师:这个低压带的形成原因与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相同吗?说明理由。生:不同,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是由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而形成;而60°N纬线附近的低压带是两股气流相遇,空气被迫抬升造成的。师:也就是说,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而这个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师:在60°N附近,由于空气上升,高空空气堆积,形成高压区,因此,在其上空气流一支向北流动与北极的下沉气流衔接,另一支向南流动与30°N附近的下沉气流衔接,分别形成高纬环流和中纬环流。师:在60°N近地面有两支气流相遇,这两支气流的流动方向如何?物理性质是否相同?生:一支由低纬向高纬流动,气温较高,另一支由高纬向低纬流动,气温较低,这两支气流的物理性质不同。师:由于这两支气流物理性质不同,从而形成一个交界面,我们称之为极面气流状况示意。突出演示北半球低纬环流。突出演示30°N纬线附近近地面向北流动的气流与北极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突出演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极锋的形成各气压带的分布规律锋。师: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大气运动模式关于赤道对称分布。由此,我们会发现在全球有几个高压带?又有几个低压带?生:观察,说明有四个高压带和三个低压带。师:低压带分别位于哪几条纬线附近?生: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和南北纬60°附近。师:在赤道附近的低压带,我们称之为赤道低气压带。师:在南北纬60°本应为比较冷的高压,但是由于两支气流相遇空气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我们称之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师:在地球上高气压带又都分布在什么位置?生:极地附近和南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师:在极地附近的高气压带,我们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而南北纬30°附近近地面的高压并不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师:现在已经明确了全球气压带的分布情况,下面请同学将各气压带之间的风向画在图中。提示考虑风的受力情况。生:在地球简图上绘制气压带的分布,突出显示极锋。展示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展示气压带分布图(每个气压带只显示高压带和低压带)。点击上图,突出显示“赤道低气压带”。点击上图,突出显示“副极地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学生绘图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并补充气压带之间的风带。师:挑选学生的绘制成果(要找有些问题的图)展示,并由绘图者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小结,提示注意在绘制风向时要注意风的受力包括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师:读课本图2-1-1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标注各气压带的名称。师:从你们所画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你发现,共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它们的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生: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它们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师: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熟知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且气温越低空气中的水汽越容易达到饱和,凝结形成降水。根据这两个提示,来推测各气压带的降水情况如何?生:讨论得出结论,高压带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低压带,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不断接近饱和,容易凝结,降水多。师:那么风带的降水情况呢?提示,风带是气流的水平运动,仍然要考虑空气的温度情况。生:讨论得出结论,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风带,由于气流温度逐渐变高,空气中的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带,由于气流温度逐渐降低,水汽不断接近饱和,易于凝结,降水较多。点击上图,突出显示“极地高气压带”。点击上图,突出显示“副热带高气压带”。使用投影展台展示学生绘图成果。演示各风带风向的绘制过程和各风带的正确风向。展示图2-1-1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降水情况,及其原因师:小结。师:同学们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那么这种分布是一成不变的吗?生:观察,发现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师:从动画中,同学们发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具有怎样的规律?生: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师:讨论北半球夏季和冬季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并说明理由。生:讨论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也向南移动。师:小结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演示空气变冷,水汽逐渐饱和,凝结降水的过程。展示知识结构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降水状况。演示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出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出示知识结构图七、板书设计大气环流与气压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的形成2.大气环流分布:南北对称分布3.气压带、风带与降水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八、课堂小结九、课堂作业复习题1,2十、课堂反馈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十一、活动与探究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十二、课后反思(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本节内容的知识难点,比如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更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易于探究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将知识难点容易化。(二)教法与学法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演示法两种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在教师提问引导、提示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中获得启发,自主发现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法设计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并能够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教师对学法的设计是探究推理法和观察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