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是: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jiǎ、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按姓氏笔画)。这30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中医(包括民族医药)临床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经历都在55年以上。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10人、上海3人、江苏3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内蒙、西藏各1人。1、颜正华,男,汉族,1920年2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中医药工作60余年,执教近50年,德高望重,学验俱丰,参与创建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为我国首批中医药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先后主讲了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课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才,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专科与本科生、19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以及校内外数十名骨干教师。主持了3项部局级科研课题,对缓衰、退热等中药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退热药“黄栀花口服液”已被用于临床。擅治内科杂病,治验甚众,深受患者爱戴。曾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23部。代表作《临床实用中药学》获得学者好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是中高级中医药人员难得的参考书。1990年国务院颁发给特殊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并颁发荣誉证书。2、颜德馨(1920年~),男,汉,生于江苏,祖籍山东,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铁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评委,中医专业组组长。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研究室主任,上海铁道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台湾中医针灸学会、中国医药研究会学术顾问等职。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医方囊秘》、《气血与长寿》、《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衰老合瘀血》等。曾获多项科技成果奖。1989年荣获全国铁路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90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首届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成就贡献奖及美国名人传记学会20世纪成就奖。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上海市卫生局还拍摄“歧黄一杰——颜德馨传记”电视片,记录了颜老为中医事业作出的辉煌成就。1999年荣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颜老慷慨解囊20万元设“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充分反映颜老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无限执着和对人才培养的无私奉献。3、路志正,男,河北藁城人,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4岁进入伯父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并拜名医孟正己为师。少年时的他便苦读《素问》、《伤寒》、《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1939年从医校毕业后,他开始悬壶乡里。1950年,学验渐丰,医名大噪的路志正来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卫生部中医技术指导科工作。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先后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曾参加编著的主要著作有;《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主编:《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等书。在《中医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幼继家学,从伯父路益修学中医,继拜盐山孟正已先生为师,长而在(1934年-1939年)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1934年其伯父年创办医校,遂正式学医,并拜师山西省盐城名医孟正已先生。1939年毕业后悬壶乡里,1951-1952年7月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2年8月,在国家卫生部医政局医政处中医科工作。1954年11月,国家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1973年他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981年参加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的创办工作,任室副主任,从事痹证的科研和医疗工作。1985年调内三科,从事胸痹的临床研究。他对眩晕、胆结石、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萎缩性胃炎、甲亢和甲状腺瘤、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多寐,以及妇科经带胎产、不孕等疑难病症,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他治疗眩晕经验的专家系统已应用于临床。他崇尚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治病注重调理脾胃。调理脾胃,重在升降,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动胃阴,勿伤脾阳。他辨证注重湿邪为患。认为湿邪伤人甚广,其来源有天、地、人之不同。湿邪常在,北方亦多湿邪。湿邪伤人,最易困遏脾阳,而见湿困脾土。治湿之法,应注意通、化、渗三法。通即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化为注意湿邪的转化,或温而化之,或清而化之;渗是以淡渗或苦渗,引湿下行,治湿要利小便。他治疗疑难病,往往从湿邪着眼,每取良效。温热邪毒为患者,在卫汗之,到气清之,入营透热清营,到血凉血散血。强调用药轻灵活泼,注意气血阴阳,动静刚柔相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方务求稳安,祛邪不避重猛之药。如用益气健脾法治疗胆结石,用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清热导滞法治疗久痢,以大头瘟法治疗头部钢水灼伤,针药并用治急症等,均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主要著作:《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国针灸概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医论医话荟要》、《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主编:《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痹病论诒学》等书。在《中医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4、裘沛然(1913年—2010年5月3日),原名维龙,男,汉族,浙江慈溪人。曾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当时在国学馆任教的为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他童年时在施公处就学虽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汉文的基本知识。其后他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特别对化学饶有兴趣,学习颇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医罗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读的同时,挤出一定时间从叔父学针灸,故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亦粗晓其理。时值军阀混战,国是日非之际,他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时代思潮,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文化扫地以尽,另一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他的理想不合,乃锐志于医学。1930~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1934~1958年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以行医自给,临诊之余,勤研中医学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家中藏书数万卷,寝馈其中20余年。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的教材,他就率领针灸教研室教师,并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并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六种针灸书籍,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他对教学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对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他讲理论常常联系实际,如教授针刺手法,在临床亲自显示操作方法来训练学生,以及在临床带学生实习,还多次带领学生下厂,下乡,既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又以全心全意为工农群众服务的精神灌输给学生。他从早到晚,甚至在风雪交加之夜,奔走于泥泞道路到病家为危重病人治疗。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裘氏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经常参加卫生部召集的论证中医工作和探讨医学的各种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他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经: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求真正的结合。他的报告受到全国许多学者的赞扬,并为有关刊物转载发表。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他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专业设置及对“中医法”的讨论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医药单位及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对振兴中医事业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经常为政府献计献策。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作出很多贡献。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剑风楼诗文钞》为世所称。裘氏是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学者,他以广博的文史和科学知识,被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虽已达八旬之年,仍深深感到自己知识浅薄,“名浮于实”而勤奋不倦地研究学问,裘氏能诗善文,曾感赋一绝:“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中虽寓有一些“才华迟暮”之感,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对世界人民的幸福寄以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希望。5、强巴赤列,藏族,1929年12月出生于西藏拉萨。我国著名藏医药及天文历算学家,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科协主席、自治区藏医院院长、西藏藏医学院名誉院长、西藏藏医学会和天文历算学会会长、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等职务。《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卷编辑委员会顾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副总编、《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中医年鉴》编委、《西藏历算学总汇》主编。先后编写有关藏医藏药和天文历算方面论文80余篇,论著8部,教科书13种。尤其是他主持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