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第一讲导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6页国培第一讲导言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曾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与探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中学生的年龄正处于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与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是中学生就学阶段的重要心理条件,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衡量中学生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关键在于看其能否正常发挥出效能。主要标准为: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对新问题,新事物有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3.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现为行动的知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即:在活动中有自觉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见或盲目决定,一意孤行;执行决定中能及时决断,并根据变化的外界环境随时调整决定;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实现既定的目标;同时能有效地控制,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使之符合实现目标的要求。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自我观念是人对自身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个人总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相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自己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点,才能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其一致的标准为: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5.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在互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离不开群体背景,受认识倾向调节,并且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6.较强的适应能力这里的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种第2页共6页积极的适应机制,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人就要作出行为上的变化,以调整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种适应能力的标准是:能和集体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同步关系,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中学生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三法从目前逐步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和时有发生的自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缺乏。九八年东北某中学学生王遥之死,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王遥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且在班里任班长。只因其同桌恶作剧地把一个笤帚放在教室门上面,王遥推门进教室时,笤帚掉落砸了她的头。班主任知道此事后,批评了那位同学,并让其坐到教室的最后面。当老师征求王遥的意见时,王遥赌气说:随便。对这种态度,老师批评了她。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一向受惯表扬的她,心里不能承受任何批评,一时接受不了,情绪郁积而不能自我调节,就愤而自杀了。还有近来报道的浙江金华一中学生杀害母亲的恶性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场大讨论。多数人认为:这些事件说明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假如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就不至如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同时也反映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在中学阶段是个薄弱环节。要使青少年克服脆弱的心理,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和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使他们形成喜怒有常,哀乐有度的良好心理素质。1、注意力转移法首先要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焦点。当你遇到挫折感到苦闷、烦恼、情绪处于低潮时,就暂时抛开眼前的麻烦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烦恼的事,而注意力转移到较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中去。多回忆自己感到最幸福、最愉快的事,以此来冲淡或忘却烦恼,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可以自觉地改换环境。如外出散步、旅游参观,调换居住地点等。这样通过新的环境,冲淡、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2、合理发泄情绪所谓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法,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有以下几种方式。哭泣。当你遭到突如其来的灾祸,精神受到打击心里不能承受时,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放声大哭。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排遣紧张、烦恼、郁闷、痛苦情绪的方法。倾诉。当你心中积满苦闷、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无法疏散时,可以向父母、老师、同学、知心朋友尽情倾诉,发发牢骚,吐吐委屈。这样使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后,精神就会放松,心中的不平之事也会渐渐消除。活动。当你的消极心理使情绪极度低落时,越不愿参加活动,情绪就越低落。而情绪越低落,又越不愿意参加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不良情绪加重。如果参加一些适当有益的活动,或跑跑步、打打球、干干体力活,或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使郁积的怒气和不良情绪得到发泄,这样,原本十分低落的情绪就可以改变。3、自我控制情绪法人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智。如果失去理智,感情也就成了脱缰的野马。在陷入消极情绪而难以自拔时,应有意识地用理智去控制,这又有以下几种方式。自我暗示。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当你参加一些紧张的活动如重要第3页共6页的考试或竞赛前,要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沉住气,别紧张,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就能增强自信心,情绪就会冷静,就能遏制冲动,避免不良情绪造成不良后果。自我激励。这是用理智控制不良情绪的又一良好方法。恰当运用自我激励,可以给人精神动力。当一个人在困难面前或身处逆境时,自我激励能使你从困难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名言,但是在失败后一味消沉,不采取自我激励的方法振作精神,那么失败只能永远是失败,而不会成为成功之母。心理换位。这也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与他人互换位置角色,即俗话所说的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心理换位,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思想。这样就有利于消除和防止不良情绪。如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时,自己心里有气,这时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老师、家长,遇到此类情况会怎样呢?这样,往往就能理解家长、老师、对自已的态度,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升华转化。就是要发掘调动思想中的积极情绪,抵制和克服消极情绪。将痛苦、烦恼和忧愁等消极情绪升华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第4页共6页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