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领域一、学前儿童健康内涵学前儿童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能较好地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学前儿童的健康的获得需要成人的关心和教育,也需要学前儿童力所能及的自我努力。学前儿童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同时关注儿童这两方面的发展。二、古代儿童健康教育内容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直至今天仍未形成体系,但在古代家庭教育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特别强调治家、家教的作用,并且家教要从儿童做起,认为“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生子之初。”同时我们也从古代的童蒙读物及家庭教育的内容中找到与儿童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我们将古代的蒙学教材《童蒙须知》和《弟子规》作为研究对象,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第一部分:有关日常健康行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朱熹在《童蒙须知》的开篇就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之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结,次及读书与写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在此强调一个人的仪表仪貌的重要性,仪容仪貌是指裸露在外部的仪态和修饰,如头发的长短、结面、冠饰以及个人卫生等。一.、姿态方面:清代的李毓秀在《弟子规》中云:“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仪态就是人站立的姿势、走路的步态、就坐的姿势。在《弟子规》云:“步从容,立端正。”这些日常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重要的。二、衣着方面:“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长令洁净整齐。”对着衣作了详尽的规范,对生活的细节方面也提到了,洗脸时应卷起袖子,以防沾湿。劳作时“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令损毁”,三、礼仪方面:在《弟子规》云:“将入门,问谁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凡相揖,必折腰”,对儿童的行为礼节,如叉手、坐立、作揖,走路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督促其照此而行。如《童蒙须知》亦有云:“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这些行为习惯在今天不一定都适用,但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1、广泛阅读古代与儿童早期教育的书籍或童蒙读物。2、了解古代儿童教育的内容。3、理解古代儿童健康教育思想的渊源,提出的时代背景。4、在生活中践行,提高自我认识。第二部分饮食营养主要的学习内容以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来自于朱熹的《童蒙须知》一、饮食搭配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出凡是饮食之物,不要计较好坏和多少,注意营养的均衡。【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二、就餐习惯第一、凡在长辈面前吃饭,一定要轻嚼慢咽,不可听到咀嚼啜饮之声。【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第二、凡是吃饭时,拿起汤匙时,要放下筷子;拿起筷子时,要放下汤匙。饭后则把汤匙和筷子放在托木盘里。【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第三、凡是饮酒,不可到喝醉的程度。【凡饮酒.不可令至醉。】第四、有就吃,没有就不要思虑索求。但是粥饭等充饥之物,不可不吃。【凡是吃饭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三、对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1、应多了解关于饮食搭配方面的知识:2、了解每种事物的营养价值;第三部分关于安全生活主要的学习内容以下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童蒙须知》第一、凡是喧闹争斗的地方,不可靠近。【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第二、凡是夜行时,一定要有灯火,没有灯火就不要去。【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第三、凡是危险的地方,就不要靠近。【凡危险.不可近。】第四、凡是对着火时,不要太靠近火旁。这不只是举止不雅,是防止损坏衣服。【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衣服。】第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生活安全常识,以及应付意外事故的常识,具有基本的求生技能;第四部分有关心理健康主要的学习内容一、关于健康的心理学思想纵观古代心理健康思想,合理的认知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的认知总是有局限性。长久的不良认知易形成个体不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人生观,形成不良心理倾向。所以应给予幼儿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二、中医七情论七情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均会对人体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喜乐过度,可使气机涣散、心神受伤而发病。怒,是伴随愿望受阻、行为受挫时的紧张情绪的体验。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毫无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思,是“悲、忧、愁”等消极情绪的概括。悲,是失去所爱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时的情绪体验。恐,是遇到危险而无力应付而引发的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惊,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引发的紧张惊骇的情绪体验。分析古代心理健康成因,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其根源在于主体自身极其多样的自然和社会需要。每个人因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并对心理健康起着不同的影响。为此个体需要理智分析和对待自己的需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1、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2、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会调节不良情绪。第五部分有关体育锻炼主要的学习内容中国古代虽无“体育”一词,实际上却拥有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独具民族特色,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它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体现了多元的民族特色。一、技巧――古代的体操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中,有一类独特的运动形式,这就是技巧。中国古代的技巧运动,源于史前人类自身的活动和生产劳动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至秦汉之际,这一运动形式已经成为统一专制大帝国精神文化形态之一的“乐舞百戏”艺术的主要内容。这种技巧运动形式的主要项目有筋斗、倒立、柔术、戏车、戴竿、绳技等等,其中许多项目都需要高度的身体技巧。这些丰富的以展现身体的高度技巧为主的运动形式,经汉代以后,基本上确立了其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百戏”艺术中的地位。魏晋隋唐五代时期,有关技巧的身体运动项目,基本上是沿袭着汉代已经较为完备的形式,但在难度上、方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技巧活动形式,从宫廷到宴乐,从城镇到乡间,广泛流行。尤其是城镇的演艺场所和乡村走会表演,都有着多种形式的身体技巧内容。此外,除了动作技巧有所发展外,在项目上也有变化。明人绘《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就有一部分是表现技巧内容的画面,其形式有登轮、钻圈、倒立旋人、柔术以及叠人等。作为一种发挥身体潜能的运动方式,技巧运动为中国古代体育增添了新的内容。二、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竞技类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比较弱,特别是唐代以后。射为六艺之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弓箭的产生成为狩猎和战争的锐利武器。射术的练习,是古人重要的体育活动。周代制定了“射礼”,射礼是指礼仪化的射箭比赛,是古代多种场合必然举行的活动项目,例如祭祀典礼、诸侯朝拜、外交会盟等场合。按等级排列为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使射箭成为一种文化礼仪。古代出了许多善射的武士,如先秦时的养由基、纪昌、逢蒙,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三国时期的曹操也能“手射飞鸟”。由于射箭在古代军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开创选拔军事人材的武举制度,就对射术特别重视。直至清末,射术一直是军事武艺的主要项目。宋元以后,由于现代火器的发明和使用,射箭活动中的军事、礼仪等意义日渐削弱,其竞赛性和娱乐性却逐渐加强,但仍然属于武艺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三、中国古代体育运动---武术武术,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类体育运动,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器械,是传统武术的基础,其最初是伴随着狩猎和战争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后来的诸多武术器械,实际上就是源于古代的某些生产工具和兵器。商周时期出现的各类青铜武器,如戈、戟、矛、刀、剑等,可以说是较早的武术器械。秦汉以后,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武术器械日益多样化。拳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是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魏晋隋唐之际,随着宗教的兴盛,武术中的拳术更流行于寺院教徒和民间之中,及至明清,随着中华武术内容的日渐丰富,其中的拳术套路技术渐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及技术特色的多种流派。除了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利用器械进行技艺演练,也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以后,受战争中适应近战决胜负之需要的影响,器械演练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宋元以迄明清,由于统治者对讲武的提倡、民间练武活动的兴盛以及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武术器械演练向多样化的发展。四、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骑术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马戏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骑术在中国出现较早,最早发明骑术的应该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肃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区,自古就是氐、羌、突厥、匈奴、鲜卑、回鹘等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驭驾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出现,这一时期还利用马拉战车作战。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马球是一项与骑术密切相关的运动,称之为“击鞠”。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马球运动对骑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参赛者必须有着十分娴熟的骑马技术。唐代的重马之风更甚,其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五、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传统冰嬉滑雪运动,早在隋唐时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掌握。当时,居住在东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现过一种用于驰行的“竹马”,这种“竹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宋代,冰雪运动更为兴盛。当时,盛行一种以人力牵拉的冰上活动,即在木板上铺上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滑行,这就是最早的冰床,它是冰上滑行的一种独特形式。直到明清,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还在北京的积水潭冰面上玩这种游戏。明代的冰雪活动,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明熹宗五年(1625年)正月,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曾经在太子河上主持过盛大的冰上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先进行了冰球表演,然后又进行了速度滑冰比赛。冠军赏银20两,亚军10两,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满人入主中原后,将他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冰嬉也带入内地,其内容丰富多彩,呈一代之盛。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现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从隋唐开始兴盛的冰雪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滑雪,也一直流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中间。六、中国古代体育---练力与举重练力与举重的活动形式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石锁等,都是古代练力举重物活动的称谓。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体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夏、商、周三代的传说中,就有许多大力士。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史籍上就有了“翘关”和“扛鼎”的记载了。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秦国用封宫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汉代仍以扛鼎为练举重之法,且练力方式更为扩大了。汉代练力的形式虽然仍旧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于社会娱乐表演的方式增多了。隋唐五代时的举重除了作为军事训练的武举考试之外,还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宋代以后,石制的举重器具开始进一步普及,对广泛开展举重运动有许多好处。从木铁制的举重器到石制的举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普遍开展举